【光明書話】
徐林芬三年前寫的《靜等花開》要再版了。三年來,市場上不斷出現盜版。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心理學工作者寫的自傳體文學居然有這麼多盜版?當我再次細讀品味時才明白:她在講述一個女孩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迷失自己,又如何把自己找回的故事。而這個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迷失,他們從書中找到同感、找到慰藉、找到解決問題的密鑰。
這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也是一個自我迷失的時代。
有的人迷失在「他」的世界裡——為何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別人的眼光那麼異樣?為何我的生活越來越不能擺脫朋友圈?為什麼他比我有錢有勢地位高?為什麼那個人作惡多端卻混得比我好?
有的人迷失在「我」的世界裡——為何我花力氣讓自己變得更好結果總不如願?我成天忙忙碌碌為了什麼?為什麼我沒有得罪別人卻常會受到別人的傷害?
迷失是因為陷入困境:或為錢所累,或為權所迷,或為情所困,或為疾病所糾纏,或是自己價值觀的崩塌……於是有了焦慮、偏執、狂躁、怨恨、恐懼、自閉、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嚴重,抑鬱症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日漸增多,專業的心理危機或精神障礙幹預變得十分重要,相關題材的文學作品也因此興起。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自我迷失到回歸本真的精神歷程,反映了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時的無奈和痛苦,同時也激勵很多人走出心理困境。
徐林芬是心理學博士,做過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工作室。她從小生活在農村,從童年起就經歷了許多磨難。她的《靜等花開》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人性的枷鎖》那樣的文學技巧和細膩的人性剖析,只是講述了一個身處逆境的女孩在自我迷失後衝破精神牢籠鳳凰涅槃的故事,試圖讓人感受到勇氣和毅力的可貴,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心理調節潛能。它通過一個人如何處理與周邊人的關係時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一個命題,來展開自己的故事。將心理學知識融入一個個故事中,通過這些故事,闡述人生每個階段對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比如,通過對童年生活的回顧,她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有一個不讓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衣服、玩伴和食物的母親,那麼長大後你將成為一個依賴別人的人;如果你有控制欲很強的父母,你長大後傾向於繼承父母的強控制欲;如果你童年經常被懲罰,你的不良行為會更多,你會學會怎樣避免被懲罰,可能你會變成一個鬼鬼祟祟的人;如果童年時期你和父母有良好的情感關係,你在以後的生活中容易和伴侶創造出健康、親密的關係。
同樣,在敘述麥琳同媽媽、戀人、丈夫、孩子、朋友的關係中,都是既有經驗也有反思,而且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分析,使讀者能對號入座,能從中找到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和方法並受到啟發。從這個角度說,《靜等花開》是處理一個人與親友關係的教科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維度上著力,將心理學知識有機融入文學作品之中。
見其人,才懂其文。在這裡想談談我所認識的徐林芬。我與徐林芬是初中同學,後疏於聯繫,直到三年前在微信群中看到她連載的小說才恢復聯繫,隨之了解到她生病、留學、離婚等變故。經歷磨難,她不但沒有憔悴、消極,呈現在我面前的她卻是一位精神爽然、侃侃而談、積極樂觀的知性女孩。她說,這是學習心理學的緣故。
隨著交流加深,我對徐林芬有了更深的了解。她不僅寫心理小說,還掌握了一套心理諮詢或心理疏導方法。她能把理性融入感性之中,不急於馬上解決問題,而從共同關心的話題入手,先建立起心理認同,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然後再慢慢引導,效果往往更好。
我的一位好友,離婚後帶女兒與相差10歲的未婚女子結婚。婚後爭吵不斷。徐林芬建議他從對方角度思考:她的閨蜜嫁的都是初婚的新郎,自己嫁給一個帶女兒的中年男子,心有不甘。所以,要理解、寬容她。經徐林芬開導,好友家裡「戰事」消停不少。
一老同事與兒媳不和,老鼓動兒子離婚。徐林芬開導說,兩代人應保持距離,兒子的事由兒子做主。老同事淤積多年的心結被打開。有位醫生同學周末經常出差。無工作的妻子擔心他有外遇而每次都要陪同。徐林芬建議讓其妻有事做,轉移注意力。後其妻創辦小企業,關係得到緩解。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些在我看來很難解決的問題,到徐林芬這裡就能處理得比較好。
有人說,心理工作者釋放的是正能量,吸收的是負能量,時間一久自己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徐林芬說,她的法寶是自我心理調節。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自我心理調節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心理治療,千萬不要與人比,因為永遠會有人在你前面。人也不能總活在別人的評點裡,否則就會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讓。若總與人比,就會被一個對結果不斷打分的機制搞得意興闌珊。
徐林芬還認為,自我心理調節還取決於一個人觀念和心態的調整:是得理不饒人還是得理還饒人?是不容吃虧還是「吃虧是福」?是睚眥必報還是寬厚容人?這些觀念和心態的不同,更多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佛家的因果報應說或者道家的「常有司殺者殺」之說,實際上也是一種面對挫折或不公平時的自我心理調整。
我與徐林芬的交往中也找到了許多共識:我提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是求同存異,這樣才能保證不出現心理失衡,徐林芬表示認同。她說,我們不但要求大同存小異,而且要求小同存大異。我說我的處世原則是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她甚以為然。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這個社會關係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徐林芬認為,這裡最根本的是人與自己的關係。因此,象徐林芬一樣,眾多的心理工作者都在努力解決人與自己的關係,以求得人內心的和諧,從而推進全社會和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個需要變得越來越重要和迫切。
因此,這個社會極需要像徐林芬這樣的心理工作者,他們默默耕耘,勞心費力,每次工作都能給社會減少負能量,釋放正能量,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這個社會也很需要像《靜等花開》這樣的心理學讀物,讓更多讀過它的人,能夠在人生道路上找回迷失的自己。
(作者:林元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