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圈說事
本文獨家發布於百家號,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關注科技圈的朋友可能知道,就在11月24日凌晨4點,我國嫦娥五號探月飛行器成功點火起飛,此次的目標是從月球背面帶回2KG月球土壤。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等嫦娥五號降落月球,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就公開發出消息,希望能夠共享研究數據,並且還以阿波羅計劃舉例,頗有一種「道德綁架」的味道。
本以為這已經是他們的下限了,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近日美國天眼「瞎了」,繼嫦娥五號之後,他們又盯上了中國天眼。
美國天眼坍塌
12月4日,新聞聯播公布了一組畫面,正是被譽為地球「兩大天眼」之一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的瞬間。
美國天眼的坍塌,這意味著地球「兩大天眼」去其一,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天眼將成為人類觀測太空唯一的「天眼」。就連美國科學家都不得不感嘆,稱以後觀測深空恐怕只能靠「中國天眼」了。
據悉,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直徑300多米,從1963年落成至今,已經度過57個春秋。在中國天眼出現之前,其始終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
如今這美國最大的天眼「瞎了」,以後美國科學家想要進行深空觀測恐怕真的只能來中國了!
他們盯上了中國天眼
而事實上,他們也是這麼做的。繼嫦娥五號之後,在一些公開論壇上馬上就有一些「美國人」站出來,要求中國儘快開放貴州的天眼給國際使用!
為什麼他們想要使用中國天眼?除去因為自己的天眼「瞎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天眼是為科研而生,和美國天眼大不一樣!
首先是在大小上。
中國天眼擁有直徑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遠超美國天眼。或許有人對這個大小沒什麼概念,借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的一句話,那就是:「做過計算,如果把中國天眼比作大鍋,用它炒米飯,那麼全世界每人可分 4 碗。」
其次是在功能上。
美國天眼雖然名義上是被用於深空科學研究,但是實際上卻是在冷戰中為反導研究而生。此外,美國天眼還被用於收集當時蘇聯的電子信號情報,以及從月球表面反彈回的蘇聯雷達信號。
反觀中國天眼,根據《人民網》報導,截至目前,基於 FAST 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高達 40 餘篇,並且其研究成果正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此外,搜索地外文明,也是「中國天眼」5個主要科學目標之一。
可以這麼說,相較之下,中國天眼才是真正地為科研而生。
中國天眼計劃明年開放
事實上,根據《人民網》的消息,就在上個月(11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 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就已經對外宣布:「為了發揮更大的科學價值,計劃明年將 FAST 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使用。」
所以,其實這些人大可不必著急,因為我們本來就準備將中國天眼向國際開放。
但是現在,美國天眼剛剛坍塌,就有人跳出來要求儘快開放,這是不是有點膈應人呢?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我可以主動給你,但是你不能硬湊上來要。」月球土壤如此,中國天眼也是如此。
寫在最後
美國一方面在優勢領域對我們進行科技封鎖,比如晶片,比如光刻機;一方面卻要在我們的優勢領域要求數據共享,資源共享。
這國際雙重標準是不是也太過分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