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普遍好奇日本人為何戴口罩,原因有這些……

2020-12-05 騰訊網

黑煙遮天蔽日,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許多到訪過日本東京的人,無論是常住還是旅遊,幾乎都對日本的藍天白雲和自然界豐富的綠意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實,東京也曾遭遇過濃煙滾滾、不見藍天的嚴重空氣汙染,給日本社會和日本人帶來了深遠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面臨著滿目瘡痍的經濟社會重建任務。日本政府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依託煤炭、石油為主要能源,構建起了京濱工業帶、中京工業帶、阪神工業帶、北九州工業帶四大工業帶。各種化工企業、石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煙囪成為橫濱、川崎、大阪和神戶等工業城市的鮮明標誌。

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嚴重的大氣汙染問題。那時,人們抬頭就能看見滾滾黑煙,遮天蔽日。在東京,有時連白晝也難見太陽,城市能見度只有30米到50米,部分地區的民眾平常甚至可以明顯地聞到硫化物的刺鼻味道。空氣汙染問題持續惡化,最終引發了以「四日市公害」為代表的嚴重空氣汙染公共事件,徹底影響了日本社會對霧霾的認識與態度。

日本三重縣的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海岸,臨近海洋的地理位置為該市從海外進口石油、發展煉油產業提供了便利條件。在20世紀60年代,四日市各種規模的石化企業超過100 家,矗立著大大小小的石油工廠。由於該市的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企業較多,產生了大量汙染性廢氣和廢棄物,黃褐色的煙霧籠罩在城市上空。

當地居民長期生活在含有硫化物的大氣之中,呼吸道疾病和哮喘病的發病率驟增,一些病患者因為忍受不了呼吸困難的折磨和痛苦而選擇自殺。當地一名得了咳喘病的六年級小女孩曾寫下一首詩 :「大家仰頭望著天空,陰沉沉黑洞洞。巨大的工廠在噴煙,放出了有毒的亞硫酸。今天硫酸也毒死了人,何時能還我藍藍的天?」

這首詩引發了日本民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深入思考。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1972年底,日本全國確診的哮喘病受害數量高達6376人,並有11人因此死亡。空氣汙染不僅危害了人們的生存環境,而且對身體健康造成了直接威脅。日本霧霾中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重金屬顆粒被人體吸入,附著在呼吸道和肺部,輕者呼吸困難、咳嗽,重者死亡。這種危害對於老人和小孩來說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傷害。當時,政府為了減少霧霾對市民的傷害,勸告市民出門要儘量佩戴口罩。

此後,除了四日市哮喘病之外,日本還發生了廢水銀汙染導致的水俁病、第二水俁病,鎘汙染導致的痛痛病,合稱為日本「四大公害病」。

10月18日,在日本東京的淺草寺,人們戴著口罩參加「三社祭」慶典活動。 新華社 發

在自下而上的民眾監督以及輿論的壓力下,日本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案對環境汙染進行整治。1968年出臺了《空氣汙染防治法》,將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上升到法律層面。政府針對公害病的訴訟,頒布了《汙染損害健康賠償法》《職業健康受害補償法》,健全法律賠償途徑 ;2000年日本修訂了《關於確保都民健康和安全的環境條例》,明確規定嚴重空氣汙染時應採取的緊急措施。此外,日本政府調集專家分析大氣汙染的原因,認識到大氣汙染主要來自「固定發生源」工廠和「移動發生源」汽車。於是日本大力推行公共運輸,提倡綠色出行。現在,日本家庭汽車的佔有率從20年前的69.7%降至38.6%,大大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

全年消耗幾十億隻,折射出社會責任感

20 世紀後半葉以來,日本的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空氣新鮮,藍天常在。然而,佩戴口罩仿佛成了日本社會的重要習慣。今天走在日本街頭,你會發現日本人佩戴口罩及由口罩延伸的口罩文化十分顯著。

美國亞裔喜劇演員楊珍妮(Jenny Yang)曾經在美國新聞聚合網站 BuzzFeed出過一個關於「問一個亞洲人」的系列視頻。該視頻中,被問到頻率較高的一個問題是「亞洲人為什麼戴口罩」。在亞洲國家中,日本是真正的口罩大國。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度(2018年4 月—2019年3月)日本生產口罩 11.1 億隻,進口44.3 億隻,合計 55.4 億隻 ;扣除庫存全年度消耗口罩 55.21億隻,即人均一年消耗口罩約 43 只。這一數據充分證明,口罩亞文化在日本已然非常流行。

「戴著口罩快步走路」是日本人長期以來給予很多人的印象。諸多日本上班族戴著口罩奔跑在人流中,特別是在公共場所,如公交、地鐵、商場等地,成為日本各大城市街頭的一大奇觀。然而,我們不禁要問,當霧霾的歲月已經遠去,為何日本人不像英國人、美國人那樣甩掉口罩,反而更加喜歡佩戴口罩了呢?

首先,這仍然是保護他人和保護自我的一種便捷方式。日本人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既防止自己受空氣中病毒的傳播,也避免在與他人交談中相互傳播細菌。自己患感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而主動佩戴口罩,以避免傳染給他人。正如前文中介紹的那樣,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環境汙染問題。1995年日本暴發過大規模花粉過敏,2009年暴發甲型 H1N1 流感。佩戴口罩以預防傳染性疾病逐漸成為日本人民的生活習慣。環境汙染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共同塑造了日本人佩戴口罩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禮儀,也是日本人社會責任感和國民素質的體現。

此外,雖然霧霾天不見了,但花粉過敏者(花粉過敏也稱花粉症)還是大有人在。據統計,大約每5個日本人中,就有2個是花粉症患者。每年春季,萬物復甦,鮮花鬥豔,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花粉。口罩是日本人防止花粉過敏的有效護具。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吸入花粉,造成過敏;另一方面,還可以遮擋因花粉過敏而變紅的鼻子。在日本的一部著名動畫片《蠟筆小新》中有一集畫面,就是主人公蠟筆小新佩戴口罩,擔心自己會花粉過敏。由此可見,花粉過敏在日本是一件極其使人困擾的事情。

一名男子戴著口罩走在日本東京街頭。 新華社 發

其次,日本人保持著東方人(東亞人)內斂內向、謙遜嚴謹的特有傳統。這種內斂和謙遜在西方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看來有些過于謙卑。他們甚至經常將自己圍裹起來,遮蔽自己的面部,不輕易暴露自己的表情和情緒的微妙變化,不輕易外露自己的喜怒哀樂,只露出兩隻眼睛。尤其是女性,在公共場合非常注意、注重遮擋自己的外在形象。

「低欲望社會」中,另一種「安全毯」

進入 21世紀的日本年輕一代,佩戴口罩並非為了衛生防疫防霾,其「遮臉」與日本當今所謂「低欲望社會」密切相關:老齡化時代的日本青年一代(2歲到40歲)崇尚「佛系」,宅男宅女們一旦走出「宅己地」,就好像深藏於黑暗洞穴中的動物那樣害怕露出真容,所以他們喜歡戴著口罩,以便隱藏未化妝的「灰頭土臉」,也不擔心傷心或嘲弄的表情會被人看到,正所謂「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戴口罩是緩解社交恐懼症的一種重要機制。日本心理諮詢師菊本裕三在《口罩依賴症》一書中,描述了日本市民逐漸形成的口罩依賴症。書中寫到,尤其是在 2009 年H1N1流感結束後,一些年齡在30歲到40歲的人,常年受到工作、社交等壓力,佩戴口罩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隱藏自己的情緒,尋求內在的安全感,緩解自己的社交恐懼症。與此同時,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日益發展,相當一部分日本青少年保持在社交媒體上與人交流的習慣,對於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反而會產生手足無措的窘迫感。

這一現象不僅在日本尤為突出,也是所有被喻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共有的問題。耳機和口罩儼然成為當下各國青年群體的標配。仿佛戴上耳機和口罩,周圍的一切就與我毫無關係。青少年戴上耳機和口罩,就像是在網絡空間實現了匿名交流一樣,避免了社交尷尬和心理壓力。

小口罩蘊含著大歷史,《口罩文化史》細細講述這些故事。 作者供圖

總之,佩戴口罩在日本可謂一種極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和地方文化。當佩戴著口罩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這似乎又回到「忍者面罩」的時代,也許歷史總是會以某種形式再現。

所以說,日本公眾喜歡佩戴口罩正逐漸從個人衛生防護向尋求心理安撫轉變。「安全毯」(security blanket)是一個較為常見的心理學名詞,原本指可以讓小孩子入睡更安穩的毛毯,現特指向物品尋求安全感的行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之後,日本民眾普遍對看不見的「核輻射」極為恐慌,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個體對於眼前潛在災難的束手無策。於是,人們想起了口罩,儘管它可能並不起多少作用,但可以安撫民眾的不安情緒。因而,佩戴口罩的人多了起來。從這一角度來看,佩戴口罩尋求心理安慰的行為也與人類社會早期的宗教面具或歐洲中世紀的鳥嘴面罩有著共通之處。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這就是西方人的腦迴路?國內死了那麼多人,仍相信「口罩致腦癌」
    據相關媒體報導,在前段時間,反口罩示威者聚集在了海德公園,有示威者更是直接帶上了剪出洞的口罩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當然這已經是西方民眾的常規操作,如果只是舉行這樣的抗議不會引起太多人的關注。讓大家比較詫異的是,在這些反口罩示威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政府要求戴口罩的行為限制了他們的自由,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口罩致癌。
  • 埃及人「大大咧咧」面對疫情:每天新增病例300,仍有很多人不戴口罩
    不過,從《環球時報》記者的觀察看,多數埃及人顯得「大大咧咧」,對防疫措施並不上心。儘管埃及政府已宣布強制戴口罩令,違反規定的人將處以最高4000埃鎊(約合1700元人民幣)的罰款,但人們依然我行我素。在埃及首都開羅,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街頭戴口罩的人僅10%,其中一些人還露著鼻子或將口罩拉到下頜處。在開羅大學,多數學生也不戴口罩。
  • 最新研究發現戴口罩比不戴口罩更性感,更有吸引力
    在最新的天普大學和賓州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不管男女,戴口罩比不戴口罩都更性感,更有吸引力。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拍了60張頭像照片,一半戴了口罩,一半沒有,然後找了500個人對這些頭像進行評分。下面是三組照片。
  • 日本為何少見N95口罩?防花粉的有用嗎?日本防護口罩選購詳解
    除了國家要求的「宅」之外,我們每個人也記住了出門要戴口罩,回家要洗手,家裡要消毒、通風等等基本防疫常識。原本只是在霧霾天氣才受到大家關注的口罩,作為防疫必需品,目前已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緊缺物資。國內買不到,很多正好在國外旅行的同學就順便在當地買了。
  • 日本超級計算機建模研究口罩效用:不管啥口罩,戴了總比不戴強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華韻佳近日,日本超級計算機富嶽(Fugaku)通過建模發現,無紡布口罩在阻擋攜帶新冠病毒的呼吸道飛沫時效果最強,其他種類的口罩也具有一定的阻擋能力。《日經亞洲觀察》(NIKKEI Asian Review)25日報導稱,超級計算機富嶽對棉口罩、聚氨酯口罩(海綿口罩)以及無紡布口罩的性能進行了研究,並對上述口罩阻擋佩戴者咳嗽所產生飛沫的能力進行了模擬。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於24日公布了研究結果。
  • 口罩中含5G天線,戴上會被追蹤、得癌症?這些人真的信了……
    新冠肺炎疫情仍舊在全球肆虐,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防疫共識。然而,在美國,不少人還在為戴與不戴而爭論不休,甚至出現一些「反智行為」。口罩裡有根5G天線能控制人並致癌?在美國的社交平臺上就流傳這樣的謠言:口罩裡面有根5G天線,通過無線電波跟蹤並控制民眾,最終會導致民眾大腦患癌;戴口罩會阻止人吸入氧氣造成窒息……由於謠言不斷在網絡擴散,美國CBS電視臺無奈只能特意製作節目,為觀眾講解口罩上的金屬條究竟是什麼構造。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在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之際,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口罩已經成為強制性公共衛生必需品。
  • 戴口罩還是不戴?自詡為地球上「最聰明的人」也被難倒
    很快,川普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嘲笑拜登戴口罩的推文,並在一周之內再次轉發,甚至挖苦拜登戴口罩的樣子「很好看」。圖為拜登社交媒體帳號首頁截圖拜登索性把自己的頭像換成了戴口罩的照片,並強勢回懟稱,「美國總統應該起到領導作用,而不是做蠢事」。民主黨人、密西根州總檢察長更是猛批川普參觀福特工廠時不戴口罩的行為,是「在最壞的時間點為全美人民做出了最糟糕的榜樣」。
  •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靈魂拷問:美國人為啥不好好戴口罩?
    Alter)前不久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獨家專訪時,直言不諱地說:口罩是預防新冠病毒的準疫苗(semi vaccine)。同時,阿爾特也對美國人不肯好好戴口罩的行為表示迷惑。圖|© Julio Cortez/AP口罩的作用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研究表明:口罩可以減少傳播和感染冠狀病毒的機會;也可能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但是,確切了解口罩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口罩有很多種,戴口罩的人所處的環境也各不相同;人們戴口罩的意願,或者是否正確地戴口罩,這些都是問題。
  • 美研究:常戴口罩的人具有這項特點
    美國研究發現戴口罩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在新冠肺炎肆虐、人人戴口罩的現在不少人也許都聽過戴口罩會變正、變帥的說法,原來這真的有科學根據,美國天普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共同研究發現,戴口罩的人更具有吸引力。在新冠肺炎肆虐、人人戴口罩的現在,這可能是一項好消息!
  • 西方想不通,為何只有中國能動員14億人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而這都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比較缺乏的。所以西方至今都想不通,為何只有我國能動員14億人呢?原因只有四個字。這次疫情,整個中國讓世界目瞪口呆,以及非常佩服的就是我國的動員能力。在疫情爆發後,我國政府為了快速戰勝疫情,幾乎是一聲令下,要求百姓居家隔離。
  • 戴口罩後變好看了但也有內味兒了口臭原因和解決方法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周圍的人 美貌值噌噌往上漲? 但問題也來了,有的人戴了口罩才知道,原來自己口臭這麼嚴重。 現在,開始上班的朋友越來越多了,每次早上剛戴上口罩沒到 1 小時,就有股微醺的味道了~
  • 美國最新研究預測,若95%的人戴口罩,將挽救13萬人
    現實中,研究人員並不預計掩飾會變得近乎普遍,它在美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一個激烈爭議的主題。但關鍵是各州不要進一步放鬆限制,如旨在減少冠狀病毒傳播的社會距離。他們警告說,這樣做可能導致超過100萬美國人在2月底之前死於COVID-19。
  • 網傳日本的口罩超過N95口罩!!??剖解日本口罩
    於是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其中日本鄰近我國物流方便,品質卓越,所以許多人從日本購買口罩。但是一些不良商家趁機太高物價;還有一些人進行虛假宣傳,一些普通口罩的功能被說的神乎其神,不僅不符合誠實守信的經營準則,更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誤解,造成嚴重的後果。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口罩的知識,希望正確認知口罩的功能,不要被一些誇大的消息誤導,科學預防疾病。
  • 日本人:美國人為什麼打我?就因為我長得像中國人
    01日本人被打我們都知道,歐美國家最近的日子不好過,其實在歐美國家的華人,日子更不好過。中國人在西方被打的事情,也不是發生了一兩次,甚至一名日本人因為長相像中國人,然後也遭到了老外的群毆。這名日本人叫做海野雅威,生活在美國,下班途中乘坐地鐵,被其他美國乘客當作成了中國人被打,也就是"替罪羊"。事後美國和日本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報導,日本媒體為該日本男子感到委屈,暗指不該替中國人"扛刀"。而美國媒體則是表示,現在在美國,只要你長的像中國人,那麼你就可能被打。不知道朋友們在看到這個報導後,有什麼想法?是覺得好笑、不解,還是深深的憤慨?
  • 發布會上,鍾南山院士為什麼摘下口罩?還有哪些場合不用戴口罩?
    發布會是室內空間,鍾南山和其他專家為何沒戴口罩?對普通民眾而言,有哪些場景可以不用戴口罩? 2月1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情況。記者發現,包括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內的主席臺上的人員戴著口罩相繼入場,落座後即取下口罩。
  • 口罩的正反面你分得清楚嗎?好多人都戴反了!
    在家宅了那麼久,終於要頻繁出山了,口罩是必不可少的。出門戴口罩已形成習慣,但是還真不是所有人都會戴口罩!那些沒有明顯標記的無紡布口罩的正反面你搞得清楚嗎?小編居然發現自己也一直誤解了口罩的戴法!3、下圖這款三摺痕的日本口罩,摺痕均往上,佩戴時按照圖示:
  • 中國人為何不喜歡吃鯨魚,而日本人卻很喜歡?原因很現實
    中國人為何不喜歡吃鯨魚,而日本人卻很喜歡,原因非常現實。這最近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許多在國外泛濫令人頭痛的食物,經過中國廚師的時候都會變得非常美味,讓人流連忘返。
  • 戴上口罩變美了?100天後我總結出這些好處
    但不管皮膚白不白,只要細看,總有不太滿意的地方。有時候,皮膚白也不一定遮得住,一白遮不住不要緊,我戴上口罩你不就看不到了。有的人戴口罩就是為了「美顏」。有的時候沒有時間或者不想化妝,戴上口罩擋擋素顏;要是昨天睡覺姿勢比較狂放,第二天出門前又沒有洗頭,口罩加帽子就是「救命」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