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之際,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口罩已經成為強制性公共衛生必需品。由於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的供應日益減少(它們正被正確地轉移至醫療護理場所),普通公眾常常被敦促在外出前往公共場所時使用任何能使用的東西覆蓋口鼻。
理想情況下,自製口罩應該有兩到三層,但在沒有任何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衛生部門提出使用頭巾、圍巾或頸套等作為口罩的替代物。一些專家贊同說:「任何口罩或遮蓋物總比沒有強。」
上述新研究的起源是:杜克大學醫學院的埃裡克·
韋斯特曼試圖搞清楚應該為一家幫助當地面臨風險的社區的非營利組織購買哪種口罩。他很快意識到,市場上充斥著自稱功效非凡的產品,但沒有任何檢測過程來驗證這些口罩的功效。
毫不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尺寸合適的N95口罩能最有效地減少噴出的飛沫,外科口罩的效果緊隨其後。不過,大多數接受測試的棉質口罩表現給力,對飛沫的阻擋率與醫用外科口罩相差不遠。
但不幸的是,並非所有類型的口鼻遮蓋物都能有效減少噴出的飛沫。在減少說話者噴出的飛沫方面,針織面料和方巾的效果格外得差。但是,讓研究人員真正大吃一驚的是羊絨頸套的檢測結果。
韋斯特曼在談論羊絨頸套的檢測結果時說:「認為『什麼都比沒有強』的觀點不成立。」韋斯特曼說,穿透羊絨頸套的飛沫數量與在不戴口罩的情況下進行基準測試時噴出的飛沫相仿。
他解釋說:「我們把這歸因於羊絨和紡織品把那些大顆粒分解成許多小顆粒。它們在空中停留的時間往往更長,更容易在空中傳播。」
這項研究認為,佩戴這種口罩最終可能適得其反,造成比不戴口罩更大的傳播風險。但是,這一結論仍然是假設,這項研究並沒有明確證明羊絨頸套會加劇病毒傳播。相反,這項研究表明,經常使用的格言「有總比沒有強」可能不對。
重要的一點是要指出,這種飛沫傳播研究只分析了我們說話時噴出的飛沫的物理性質。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研究可以被用來得出有關病毒傳播的結論。
這項特定研究的另一個局限性是,這種檢測裝置無法檢測到最小的氣溶膠顆粒。儘管科學研究仍不清楚氣溶膠是否為新冠病毒一種重要傳播形式,但這項新技術僅提供了有關哪種口罩材料能有效減少較大飛沫的數據。
菲舍爾指出,要了解哪種口罩在我們新的新冠肺炎現實中最理想,還需要做很多工作。短期來看,他希望杜克大學團隊開發的這一簡單方法可以被口罩製造商用來檢測所研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