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口罩病毒傳播有多容易?唾液滴可在空氣中停留12分鐘

2021-01-09 快科技

據外媒報導,最近美國一項實驗直觀揭露,若不戴口罩,病毒傳播將會非常容易。

美國一項研究揭示,我們說話時飛濺的唾液滴可以在空氣中停留10分鐘以上,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研究者發現,大聲說話,甚至正常說話,都會向空氣中釋放口腔液滴。

這項研究記錄了科學家們戴與不戴口罩時向盒子內說話的情況。

他們藉助雷射測量了唾液滴的數量,以及它們會在空氣中停留多久。

不戴口罩的情況下,唾液滴的分散情況如圖所示。

而戴口罩的情況下,唾液滴則大大減少。

據悉,唾液滴平均在12分鐘內可見。

這些發現鞏固了在難以擴大社交距離時戴口罩的重要性。

很明顯,戴不戴口罩,釋放的唾液滴數量相差非常懸殊。

雖然目前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但在疫情防控等級還沒有完全解除的情況下,我們的基本防範意識和行動還是要繼續保持,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十分必要。

相關焦點

  • 西班牙媒體解析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五大關鍵問題
    汙染表面傳染是指接觸性傳染,例如雙手在觸摸門把手、開關或其他任何已沉積病毒的物體後碰觸嘴巴、鼻子、眼睛,導致病毒傳染。2、大小有何不同?對此尚無共識。傳統上以5μm(微米)為界限:大於此則為唾液或呼吸道飛沫,小於此則為氣溶膠。
  • 氣溶膠傳播需要擔心嗎?戴口罩有用嗎?
    戴口罩有用嗎? 氣溶膠到底是什麼?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例如空氣中的小液滴。雲、霧、霾、飄在空中的灰塵都是氣溶膠。
  • 新冠"新警報": 傳播距離4米!不戴口罩保持距離根本沒用
    根據一份近日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傳播距離也更遠。因此,在沒有佩戴口罩進行防護的情況下,即便保持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徒勞無功的。義大利今日網消息,在潮溼和寒冷的環境中,因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夾帶著新冠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更久。
  • 新研究證實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彭茜)戴口罩目前被認為是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一項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展示了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的影像證據,其中無呼吸閥的N95口罩防護效果最佳。
  • 人們因冠狀病毒在空氣中傳播而生病,這是重新開放的一個巨大挑戰
    當他們試圖弄清楚如何在保護會員的同時保持服務時,有一個問題特別值得關注:病毒通過空氣傳播有多普遍?如何傳播病毒呼吸道感染通常通過三種可能的方式傳播:直接接觸、飛沫和空氣中的顆粒。接觸傳播發生在當一個人接觸帶有活病毒的物體時並生病。
  • 一項新研究證實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彭茜)戴口罩目前被認為是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一項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展示了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的影像證據,其中無呼吸閥的N95口罩防護效果最佳。
  • 港大袁國勇團隊:戴口罩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港大袁國勇團隊:戴口罩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  Emma Chou • 2020-05-18 15:54:59 來源:前瞻網 E4050G0
  • 上廁所戴口罩!新研究:57%新冠病毒顆粒從尿池噴射出,5秒半擊中大腿
    他們發現57%的微粒是從便池中噴射出來的,它們可以在不到6秒的時間內擊中使用者的大腿。這項研究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該研究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普通廁所在衝水的時候也會產生潛在的病毒氣溶膠,尤其是在蓋子未蓋上的情況下。據研究,衝廁所會產生一種被稱為「馬桶煙」的現象,多達14.5萬滴成霧狀的水滴會被釋放出來,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
  • 新冠傳播能力被嚴重低估:安全距離不是6英尺而是8米!
    然而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噴嚏、咳嗽和呼氣產生的液滴可以在空氣中停留並蔓延超過26英尺,即8米遠。!據稱 ,這也是為什麼上周五美國CDC終於正式建議美國人除了保持社交距離之外, 在公共場合要戴口罩。這個研究報告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副教授,專門研究流體力學的Lydia Bourouiba。
  •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靈魂拷問:美國人為啥不好好戴口罩?
    圖|© Julio Cortez/AP口罩的作用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研究表明:口罩可以減少傳播和感染冠狀病毒的機會;也可能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但是,確切了解口罩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口罩有很多種,戴口罩的人所處的環境也各不相同;人們戴口罩的意願,或者是否正確地戴口罩,這些都是問題。
  • 上廁所戴口罩!網紅Larz廁所舔馬桶,新冠檢測顯陽性
    他們發現57%的微粒是從便池中噴射出來的,它們可以在不到6秒的時間內擊中使用者的大腿。這項研究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該研究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普通廁所在衝水的時候也會產生潛在的病毒氣溶膠,尤其是在蓋子未蓋上的情況下。據研究,衝廁所會產生一種被稱為「馬桶煙」的現象,多達14.5萬滴成霧狀的水滴會被釋放出來,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
  • 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嚴峻,紋影技術告訴你為什麼要戴口罩來減緩病毒...
    通過BFE和PFE測試可以了解,普通醫用口罩或外科口罩作為防疫口罩使用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是用來預防一些主要由飛沫傳播的疾病;但醫用口罩並不能過濾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對於能懸浮在空氣中的病菌、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的預防效果甚微。
  • 呼出的「氣溶膠」能將新冠病毒傳播到4米遠,戴口罩有用!
    呼出的「氣溶膠」能將新冠病毒傳播到4米遠,戴口罩有用!正如醫生們所指出的,當人們呼氣時,由於重力的作用,較重的飛沫(可能含有病毒)會落到地上,而較輕的飛沫則可以懸浮在可呼吸的空氣中。他們的測試發現,醫院地板上70%的拭子樣本呈新冠狀病毒陽性,「可能是因為重力和空氣流動導致大多數病毒液滴漂浮到地面上。」研究作者說。
  •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意思?和空氣傳播有什麼區別
    2月8日,在上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確認了新冠肺炎的三種傳播途徑,包括此前被微信闢謠助手定義為謠言的「氣溶膠傳播」。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解釋,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那麼,氣溶膠傳播意味著什麼?專家稱,不是病毒在空氣中瀰漫,不用緊張。
  •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什麼?需要擔心病毒充滿了空氣嗎?
    飛沫也是在空氣中的液體,氣溶膠則是懸浮在空氣中的液體,二者的區別在於,飛沫是一個相對宏觀的詞彙,它沉降較快,一般在1—15分鐘之內落地,但氣溶膠可能永遠漂浮在空氣中,漂浮十天半月,直到被別的物體表面吸附,這都有可能。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打一個噴嚏,病毒可以潛伏在氣溶膠內15天,直到找到下一個宿主呢?
  • 終於承認病毒空氣傳播!加拿大悄悄修改了新冠傳播方式指南
    自從COVID-19全球大流行開始之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衛生機構都得出結論,認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aerosols)或微小顆粒在空氣中傳播,但加拿大公共衛生部門一直沒有採納這些結論。「這些液滴的大小不一,在被感染者附近迅速落在地面上(幾秒鐘或幾分鐘內)的大液滴,到有時在空氣中徘徊的較小的液滴(有時稱為氣溶膠)不等。」PHAC以前的說法不是這樣,稱新冠病毒僅會通過呼吸道飛沫、接觸被汙染的表面和日常接觸傳播,包括握手和擁抱等。
  • 再次呼籲:出門請戴口罩! 實在不想戴,記住1米線! 唾沫能飛多遠...
    1號線從武林廣場往湘湖方向幾分鐘就有一班,地鐵上的乘客以年輕人為主,戴口罩的比例也是我去的幾個公共場所中最高的。我走了三節車廂,45人左右,平均一節車廂有十幾個人,只有1個人沒有戴口罩,大多數人低頭玩著手機,有意識地和邊上的人保持距離。
  • 戴上口罩就能測新冠 還能隨處識別病毒!哈佛MIT這發明逆天了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近來正在聯手開發一項「黑科技」產品——一種能快速感應到病毒的智能口罩。只要戴上這種口罩吸一口氣,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肺炎,連無症狀患者也能識別!它的螢光信號將由兩種東西激活:來自粘液或唾液的水分,以及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螢光信號將是肉眼無法識別的。但只要用成本1美元的手持螢光衣來掃描口罩,就能得到結果。
  • 家電專家:空氣淨化器新風機在人口聚集場所防病毒感染效果最佳
    面對消費者搶購酒精、消毒水,今天,中國家電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魯建國表示,空氣淨化器、新風機對隔離病毒、特別是人多的會議室、辦公室等場所非常有效。「新型冠狀病毒的直徑約為0.06~0.14微米,通過附在唾液、灰塵等氣溶膠形式載體進行傳播。
  • 239名科學家對WHO發表公開信,警惕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
    全球32國、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公開信,指控世衛忽視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有採取社交距離措施,民眾在室內仍應該戴上口罩,空調系統也要加裝過濾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