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出的「氣溶膠」能將新冠病毒傳播到4米遠,戴口罩有用!

2020-11-24 前瞻網

呼出的「氣溶膠」能將新冠病毒傳播到4米遠,戴口罩有用!

 Emma Chou • 2020-04-18 14:19:10 來源:前瞻網 E4817G1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狀病毒的人在方圓13英尺的範圍內咳嗽、呼吸或說話時可能會傳播「霧化」病毒顆粒,而病毒顆粒也會被人們的鞋子攜帶。

但研究也帶來了好消息:標準防護裝備似乎能有效保護醫護人員免受這些霧化液滴和感染,甚至布口罩也能抑制呼出液滴的擴散。

急診內科醫生羅伯特·格拉特仔細閱讀了這些發現,他說,這些發現提醒人們,任何形式的社交隔離都應該有助於遏制新發的COVID-19病例。

「底線是,與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總比沒有好。」在紐約市勒諾克斯山醫院工作的格拉特說。「六英尺總比五英尺好。在新冠病毒疫情時期,越遠越好。這實際上取決於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在一項研究中,中國研究人員追蹤了冠狀病毒在武漢醫院病房的「分布」。從2月19日到3月2日,「我們在ICU和普通病房收集了可能被汙染的拭子樣本,」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Zhen-Dong Guo博士領導的一個小組說。

研究人員解釋說:「我們也採樣了室內空氣和空氣出口,以檢測氣溶膠的暴露。」

正如醫生們所指出的,當人們呼氣時,由於重力的作用,較重的飛沫(可能含有病毒)會落到地上,而較輕的飛沫則可以懸浮在可呼吸的空氣中。

他們的測試發現,醫院地板上70%的拭子樣本呈新冠狀病毒陽性,「可能是因為重力和空氣流動導致大多數病毒液滴漂浮到地面上。」研究作者說。

研究人員說:「此外,當醫護人員在病房裡走動時,可以在地板上追蹤到病毒,這是由(醫院)藥房地板上100%的陽性率顯示的,那裡沒有病人。」「因此,醫務人員的鞋底可以起到承託的作用。」

毫不奇怪,從經常接觸的表面——門把手、床欄杆、垃圾桶和電腦滑鼠——採集的棉籤通常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人們呼吸的空氣怎麼樣?研究團隊說,越接近被感染的病人,空氣樣本越有可能呈陽性。「攜帶病毒的氣溶膠主要集中在病人附近和下遊。」 

但是微小的空氣氣溶膠可以傳播到比目前大多數社會距離建議的6英尺更遠的地方。事實上,「[新冠病毒]氣溶膠的最大傳播距離可能是4米(13英尺)。」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於4月10日在《新發傳染病》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中國的研究確實有一個好消息:醫院工作人員穿戴的防護裝備似乎可以阻止病毒感染。「截至3月30日,火神山醫院的工作人員沒有受到感染,儘管空氣和表面受到了廣泛的汙染。」該小組指出。

4月1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版發表了另一項關於呼出液滴形成氣溶膠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雷射散射」技術來跟蹤正常講話時口腔中飛沫的擴散。

研究人員發現,小水滴分散在空氣中,但在說話者的嘴上戴一塊「稍微潮溼的毛巾」,有效地阻止了大部分的分散。

哈佛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馬修•梅爾森在一篇與該研究相關的評論文章中表示,該研究「表明,只要認為附近可能有感染者,就應該戴上合適的口罩。」

格拉特說,「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建議,6英尺無疑是理想的選擇,但我們現在正不斷學習,咳嗽或打噴嚏時飛沫可能會在室內外的空氣中所攜帶,可能會使這個距離不理想。」

儘管如此,他說,關於這一切的科學仍在不斷發展。

格拉特說:「事實是這樣的:我們不知道感染病毒的真正代價是什麼,包括引發感染所需的病毒數量。」「事實上,它可能根本不需要被感染的表面或液滴,只需要氣溶膠。我們只是不知道。對這一概念的研究還在繼續擴大和發展。」

格拉特強調,其他因素——包括病毒粒子進入肺部的深度,以及一個人的免疫系統的強度——也參與了感染過程。

原文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4-exhaled-aerosols-coronavirus-feetand-virus.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氣溶膠傳播需要擔心嗎?戴口罩有用嗎?
    2月6日 一則新聞震驚到了很多人—— 寧波有一男子未戴口罩去菜市場買菜 結果15秒感染了新冠肺炎! 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
  • 新冠"新警報": 傳播距離4米!不戴口罩保持距離根本沒用
    根據一份近日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傳播距離也更遠。因此,在沒有佩戴口罩進行防護的情況下,即便保持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徒勞無功的。義大利今日網消息,在潮溼和寒冷的環境中,因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夾帶著新冠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更久。
  •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意思?和空氣傳播有什麼區別
    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說法,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此前,公眾對於新冠肺炎的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這兩個渠道比較重視,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
  • 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嚴峻,紋影技術告訴你為什麼要戴口罩來減緩病毒...
    ,對於大顆粒飛沫傳播的疾病有預防效果;但普通醫用口罩不能過濾小顆粒氣溶膠,對空氣傳播疾病無預防效果。由上可見,對於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結合戴口罩和勤洗手,能有效減少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可能性,從而降低感染患病的風險。 我們曾經在文章《引起虎門大橋異常抖動的卡門渦街,能在3D實驗室用紋影攝影裝置觀察了》中介紹了用紋影攝影裝置來觀察卡門渦街現象。
  •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靈魂拷問:美國人為啥不好好戴口罩?
    香港大學的微生物學家袁國勇(Kwok-Yung Yuen)團隊,將感染和健康的倉鼠安置在相鄰的籠子裡,其中一部分戴了外科口罩。根據他們5月份發表的論文,在沒戴口罩的健康倉鼠中,大約2/3感染了新冠病毒;戴了口罩的倉鼠,感染率則僅有大約1/4。即使感染了病毒,戴了口罩的也比沒戴口罩的病得輕(根據臨床評分和組織變化來衡量)。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什麼是氣溶膠?這要從馬屁和貧鈾彈說起
    作者:澳洲伯爵目前,已經可以確定,新冠肺炎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在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在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之際,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口罩已經成為強制性公共衛生必需品。
  • 氣溶膠傳播,不必恐慌-虎嗅網
    澎湃新聞消息,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提到了一個新冠病毒傳播的新名詞:氣溶膠傳播。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我們都聽過,那麼氣溶膠傳播又是什麼?是不是隨空氣傳播?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由於對空氣傳播認識有這樣的加深,科學家進一步提出氣溶膠的廣義概念:指懸浮在氣體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氣溶膠傳播對我們的威脅是不是很大?要重視,但不必恐慌。
  • 氣溶膠傳播,有何特殊性?如何防範
    發源於武漢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造成的,這種病毒的傳播力極強,感染者會將這種病毒釋放到空氣和一些物體上,感染者吸入這些空氣和接觸這些物體之後,就有可能感染這種病毒,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新冠肺炎的症狀。
  • 新冠病毒能氣溶膠傳播?專家:不談劑量,不說概率,討論沒意義
    新冠病毒能氣溶膠傳播?通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病例多可以追蹤到與確診的病例有過近距離密切接觸的情況,這符合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特徵。什麼是氣溶膠傳播呢?馮錄召指出,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也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播,例如進行臨床氣管插管等專業醫療操作時。
  • 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如何做好預防措施?
    「當前是否氣溶膠傳播,尤其是廣泛傳播,有待進一步證實。」馮錄召表示。3氣溶膠到底能不能傳播新冠病毒?雖然上海市的有關專家確認有氣溶膠傳播的渠道,但是,無論是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方案,還是中國疾控中心的專家表態,都顯示氣溶膠傳播的途徑尚待明確。
  •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什麼?需要擔心病毒充滿了空氣嗎?
    擔心助長此類偽科學的氣焰造成更大的恐慌,當時就沒有發文駁斥,但今天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這確實解釋了一小部分「莫名其妙」的新冠感染病例,但目前各省市的感染病例,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感染源,也就是說,氣溶膠傳播並非主流,新冠病毒傳播的主流依然是密切接觸,也就是這些天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另外一個途徑——飛沫傳播。
  • 口罩的有效性:數據怎麼說
    究竟要有多少證據才算足夠呢?  當丹麥的同事第一次建議向幾內亞比索的居民分發保護性布口罩以阻止新冠病毒傳播時,Christine Benn並不那麼肯定。  「我說,『行,那樣可能有好處,但關於口罩是否有效的數據還很有限。』」
  • 樓上的氣溶膠會不會飄進我家裡?衝洗馬桶也會產生氣溶膠?專家解讀...
    &nbsp&nbsp&nbsp&nbsp武漢傳染病專家告訴記者,氣溶膠沒那麼容易出來,也沒有那麼容易飄。按照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不聚會、多通風等要求防範,是可以防住氣溶膠的。
  • 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僅有3%?
    重要的是,儘管結果並不一致,有一些研究,特別是早期的研究也的確支持環境溫度對新冠病毒傳播具有影響的觀點。基於此,認為普遍認為隨著秋冬季節到來,這種疾病必然會進入第二波全球性大流行。但是,另一些研究認為,氣候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可能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重大,甚至不會有單獨的明顯影響。
  • 研究發現飛沫最遠可傳6米,是美疾控推薦社交距離的3倍多
    新冠病毒的載體可以傳播多遠?有多少飛沫會變成氣溶膠顆粒?在新冠預防措施方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急需的指引。為此,有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環境的溫度、溼度及空氣流通速度,會對飛沫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9月10日,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Nano Letter》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溼冷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北京大學要茂盛教授團隊與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採集並檢測到了早期新冠患者呼出氣中的新冠病毒,證實了人體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傳播的方式。其中新冠患者呼出氣的新冠病毒陽性率高達約27%(總樣本量n=52),而新冠患者的所處環境相關物表的陽性率只有5.4%(總樣本量n=242)(每平方釐米檢出7-1700 個新冠病毒核酸)。此外,團隊對醫療環境、隔離酒店環境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也做了檢測,在部分樣品如衛生間空氣也發現了新冠病毒,濃度高達6000個病毒核酸每立方米,但由於醫院通風等措施,空氣中新冠病毒濃度偏低,低於RT-PCR檢測限。
  •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是什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通過什麼傳播
    @央視新聞:【#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含氣溶膠傳播#】今天,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介紹: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
  • 科學家:新冠病毒可輕易在空氣中傳播,2米不是安全距離!
    新冠肺炎病毒發現已經四個月了,人們對它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防範也越來越嚴格,越有效。病毒早就防到了你們這一招,你在鍛鍊的時候,感染病毒的風險其實要比以前認為的要大得多!目前普遍的看法認為,人與人之間只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比如兩米以上,就可以有效避免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