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氣溶膠會不會飄進我家裡?衝洗馬桶也會產生氣溶膠?專家解讀...

2021-01-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2月8日下午上海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強調,新冠肺炎傳播途徑除了直接傳播、接觸傳播,還有氣溶膠傳播。這讓很多人擔心,飄去飄來的氣溶膠,是不是一不留神就被吸入身體裡了,豈不是防不勝防。

&nbsp&nbsp&nbsp&nbsp武漢傳染病專家告訴記者,氣溶膠沒那麼容易出來,也沒有那麼容易飄。按照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不聚會、多通風等要求防範,是可以防住氣溶膠的。

&nbsp&nbsp&nbsp&nbsp原來你是這樣的氣溶膠

&nbsp&nbsp&nbsp&nbsp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有人擔心,氣溶膠在空氣如影隨形,誰知道什麼時候飛來一群有病毒的氣溶膠。那多可怕。

&nbsp&nbsp&nbsp&nbsp很多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氣溶膠並不算一種新的傳播途徑。大家聽說得少,可能會產生疑慮和恐懼。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說,氣溶膠是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形成空氣中的小液滴。它並不是一直飄,很容易沉降,附著在物體表面。這和接觸傳播防範要求相同。

&nbsp&nbsp&nbsp&nbsp即使是飄的狀態,一來我們有口罩防護,所以提倡正確戴口罩,口罩要遮嚴口鼻,儘可能減少面部和口罩邊緣之間的縫隙。二是病毒致病也要達到一定的量,在空曠、人少的環境裡,氣溶膠被稀釋了、吹散了,微量的含有病毒的氣溶膠不太可能讓人 「中招」,在封閉的空間,如電梯、辦公室,氣溶膠感染風險才會高一些,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聚集,排隊時相隔 1.5 米到 2 米左右是個比較安全的隔離距離。

&nbsp&nbsp&nbsp&nbsp氣溶膠傳播沒你想得那麼容易出來

&nbsp&nbsp&nbsp&nbsp一位攜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在附近,他呼出的空氣是不是就飽含了帶病毒的氣溶膠。郭威說,正常呼吸的情況下,位於肺部這種下呼吸道的病毒沒那麼容易出來,倒是猛烈地咳嗽、咳痰時,更可能產生氣溶膠,這和飛沫傳播是一致的,其實氣溶膠的傳播途徑也包含在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之中。

&nbsp&nbsp&nbsp&nbsp氣溶膠的傳播對醫護人員防範的意義更大。提醒他們在進行氣管插管等操作時,採取空氣隔離措施,比如戴防護口罩、護目鏡等。

&nbsp&nbsp&nbsp&nbsp樓上的氣溶膠會不會飄進我家裡

&nbsp&nbsp&nbsp&nbsp還有人擔心,鄰居中有感染者,樓上的氣溶膠會不會飄進自家來,到底還能不能開窗透氣。

&nbsp&nbsp&nbsp&nbsp長江航運總醫院感染科專家組組長許綠葉說,開窗透氣是必要的,要保證空氣流通,室內換氣,氣溶膠隨之吹走,空氣不流通,別說新冠肺炎,其他呼吸道疾病也容易上門。

&nbsp&nbsp&nbsp&nbsp她建議,一天可以開幾次,總時長可保持在 2-3 個小時。她認為,如果不是惡劣的生活習慣,比如隨意吐痰,這種傳染的可能性很小。總之,開窗透氣,更新室內空氣,即使有氣溶膠也會沉降,按照防範接觸傳播的要求,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都可以防範。

&nbsp&nbsp&nbsp&nbsp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內科李曉寧主任醫師進一步說明,樓上樓下有隔離病患的情況下,需要靈活掌握。例如點式樓房的窗戶直接和鄰居對開的,要錯峰換氣,或者不開那一扇窗;如果樓間距不大或者是老舊小區,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話,而且在已知周圍有感染病人時,不建議頻繁地開窗換氣。因為萬一鄰居家的換氣時間和自己家正好一致,而恰好風向還朝著自己家吹,那麼有可能將別人家的空氣和自己家的流通了。

&nbsp&nbsp&nbsp&nbsp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李發久副主任醫師也認為可以開窗通風,如果和患病鄰居隔得比較遠,應該沒問題。氣溶膠的傳播大部分都是在封閉的房間當中,比如說實驗室、醫院診室,釋放到大氣當中,氣溶膠的傳播能力會比較低。

&nbsp&nbsp&nbsp&nbsp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何美安教授認為,市民加強防範沒有錯,但適當開窗是必要的,要選擇好開窗時機。

&nbsp&nbsp&nbsp&nbsp電梯裡的氣溶膠會不會等著我

&nbsp&nbsp&nbsp&nbsp電梯被認為是高風險地帶,會不會前面一個人留下了帶病毒的氣溶膠,正好被後面一個人吸入。許綠葉認為,理論上有這種可能性,所以之前推薦的防範舉措都是有效的,減少出門,不聚會,必要外出時戴緊口罩。建議身體不接觸電梯空間,按電梯鍵時,可以用紙巾隔一層再按,回家後立即洗手。

&nbsp&nbsp&nbsp&nbsp踩上了氣溶膠怎麼辦

&nbsp&nbsp&nbsp&nbsp氣溶膠會沉降,如果踩上了氣溶膠怎麼辦。專家認為,不用過於擔心,絕大多數人的習慣,室外和室內穿的鞋子都是分開的,出門穿的鞋子可以放在門口,不放到室內來。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參照為鞋子消毒的方法,在鞋底噴灑消毒水。

&nbsp&nbsp&nbsp&nbsp衝洗馬桶會產生氣溶膠

&nbsp&nbsp&nbsp&nbsp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內檢測出了新冠病毒。專家提醒,糞便中會有病毒,衝洗馬桶的水流也會產生氣溶膠,建議把馬桶蓋蓋好,可以防止氣溶膠傳播。衝完馬桶,還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馬桶蓋。

&nbsp&nbsp&nbsp&nbsp關於下水道和馬桶是否造成樓上樓下傳播病毒,專家們認為風險不大。李曉寧主任建議下水道的消毒可以在每天晚上沒有人使用的時候,用 84 消毒片或 84 消毒液放進下水道或馬桶裡,注意如果它是金屬的就有腐蝕性,如果是 PVC 的管道就沒有問題。

&nbsp&nbsp&nbsp&nbsp李曉寧主任強調,家庭裡還可以多採用換氣扇來促進室內空氣的排除。衛生間和廚房在用 84 消毒的時候,一定要開通風設備,就是要開換氣扇通風,防止中毒。

&nbsp&nbsp&nbsp&nbsp17年前的 SARS 病毒

&nbsp&nbsp&nbsp&nbsp傳播途徑中就包括氣溶膠傳播

&nbsp&nbsp&nbsp&nbsp其實早在 SARS 期間,一次媒體採訪鍾南山院士的時候,鍾院士講到了 SARS 病毒的幾種傳播途徑,其中就提到了氣溶膠傳播。

&nbsp&nbsp&nbsp&nbsp氣溶膠研究學者曹軍驥說:「回看過往,研究人員發現 SARS 病毒通過空氣氣溶膠路徑傳播有明確的證據。」

&nbsp&nbsp&nbsp&nbsp2004年,中國香港學者 Yu et al. 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論文稱,通過對 SARS 期間香港淘大花園病例分布進行研究,發現 SARS 病毒可能通過空氣進行傳播。

&nbsp&nbsp&nbsp&nbsp其次,H5N1 禽流感病毒也存在通過氣溶膠路徑傳播的證據。

&nbsp&nbsp&nbsp&nbsp2012年,荷蘭學者 Herfst 等在《科學》發表論文,認為高致病性禽流感 A/H5N1 病毒無需在中間宿主中重組,可通過氣溶膠或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構成了人類大流行性流感的風險。

&nbsp&nbsp&nbsp&nbsp來源|長江日報、楚天交通廣播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什麼是氣溶膠?這要從馬屁和貧鈾彈說起
    在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那麼,氣溶膠到底是什麼?這要從貧鈾彈和馬屁說起!
  • 氣溶膠傳播需要擔心嗎?戴口罩有用嗎?
    發布會上,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例如空氣中的小液滴。雲、霧、霾、飄在空中的灰塵都是氣溶膠。 「氣溶膠」怎麼產生的呢? 最常見的是咳嗽、打噴嚏的時候,所產生的飛沫就是氣溶膠的來源。
  • 氣溶膠傳播,不必恐慌-虎嗅網
    特別小的氣溶膠微粒,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它們會隨風飄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對於非醫務人員的普通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進入人體。
  • 氣溶膠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在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1.個頭小小,能飛會飄可能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走在樓道裡甚至路上,明明周圍幾十米之內都沒有人,但仍然可以聞到煙味。我們聞到的其實是菸草燃燒後形成的顆粒。越小的顆粒,空氣的黏性作用就越明顯。微米級的顆粒在空氣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裡,沉降速度很慢。1微米的顆粒,在靜止空氣中沉降時間就達到1小時以上。
  • 科普|馬桶衝水時切記蓋上馬桶蓋!
    也有的人說:衝馬桶不用蓋馬桶蓋,因為馬桶都是虹吸原理,髒東西都被吸下去的,不會造成二次汙染。那麼在上完廁所衝水的時候,馬桶蓋到底蓋還是不蓋呢?首先往馬桶裡倒入乾冰用來模擬馬桶內的細菌。因為乾冰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所以,乾冰產生的煙霧會沉在底部。
  • 人為汙染也會讓暴風雨更猛烈?原因在於氣溶膠
    氣溶膠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集合,人類活動(如燃燒生物質)和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海浪和沙塵暴)都會產生氣溶膠。科學家們發現,當存在高濃度氣溶膠時,雷暴往往更強烈——比如,有航海隊伍經過的航線附近閃電也會更頻繁。但其中緣由仍不清晰。
  • 科普:何為二次無機氣溶膠?
    然後就是「氣溶膠」呢,是顆粒小於一定粒徑,往往是100微米,無論是液體微粒還是固體微粒,會較為穩定的懸停在空氣中,形成以空氣為分散劑的膠體狀態。比如霧,就是水的小液滴形成的近地H2O氣溶膠,浮塵天氣,則是土壤來源的無機沙粒、塵土形成的以SiO2作為主要懸浮顆粒的近地氣溶膠。霧霾,則是複雜汙染物共同形成的近地氣溶膠。而雲就是遠地表H2O氣溶膠了。
  • 氣溶膠傳播,有何特殊性?如何防範
    ,當他的手等不會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時,也會導致感染,其中口腔會導致消化道感染,鼻腔會導致呼吸道感染,眼睛部位則會造成眼結膜等軟組織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病毒感染者釋放的飛沫混合在空氣中,與某些微型顆粒形成氣溶膠,一些未感染者吸入這種氣溶膠後就會導致感染,相對而言,這種傳播途徑中的新冠病毒可以較長時間地存在於物體表面,因為氣溶膠給其提供了一個相對更能保持活性的環境,而且這種傳播渠道也更不容易防範,因為我們並不清楚有些物品已經被病毒感染者通過這種途徑感染,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中,感染者所到之處都有可能有物體被感染,而我們卻並不清楚這些物品是否有新冠病毒存在
  • 國家衛健委專家曾光:高度懷疑「鑽石公主號」郵輪是氣溶膠傳播
    2月1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發文解讀《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其中提到關於氣溶膠傳播的修正,很可能是來自日本「鑽石公主號」。
  • 「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項目啟動
    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與會專家、學者合影。(氣科院提供)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4月2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機理研究及京津冀區域模式應用示範」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賀克斌以及相關領域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項目立項意義、關鍵科學問題和項目實施方案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 CDC專家吳尊友談應對氣溶膠傳播 正確佩戴口罩 每天開窗通風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從理論上看,氣溶膠傳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但其對流行的影響有限。從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流行特徵來看,我們尚未看到支持氣溶膠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播途徑的證據。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飄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意思?和空氣傳播有什麼區別
    2月8日,在上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確認了新冠肺炎的三種傳播途徑,包括此前被微信闢謠助手定義為謠言的「氣溶膠傳播」。按照衛生防疫專家的解釋,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那麼,氣溶膠傳播意味著什麼?專家稱,不是病毒在空氣中瀰漫,不用緊張。
  •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什麼?需要擔心病毒充滿了空氣嗎?
    擔心助長此類偽科學的氣焰造成更大的恐慌,當時就沒有發文駁斥,但今天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到底啥是氣溶膠呢?把菸灰撣進蜂蜜裡面,把芝麻丟到麵糊糊裡面,菸灰和芝麻很難沉降到容器底部。氣溶膠,就類似於上述菸灰與芝麻,只不過是在空氣裡。
  • 三種顯著影響地球氣候的氣溶膠
    火山氣溶膠  大型火山噴發後,火山氣溶膠會在大氣的平流層中形成。這類氣溶膠層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氣體形成的,火山噴發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氣體。在隨後一周到幾個月的時間裡,二氧化硫在平流層中形成硫酸液滴。在平流層風作用下,這些煙霧顆粒將遍及地球每個角落。一旦如此,火山氣溶膠能在平流層中維持大約兩年。
  • 科技名詞 | 什麼是氣溶膠
    學科:大氣科學_大氣物理學相關名詞:空中懸浮微粒 膠體系統 宇宙塵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各種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的統稱。一般來說,粒徑10~100微米的粗顆粒在重力作用下很快就會沉降到地面,亞微米以下的細顆粒因布朗運動(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做的無規則運動)很快就凝聚成較大的顆粒,0.1~10微米的顆粒在大氣中飄浮時間較長,但最終也會通過重力作用,或者作為雲、霧的凝結核和降水衝刷作用,從大氣中移除
  • 氣溶膠不可怕 但這三個要點必須知道!什麼樣算密切接觸?專家解答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病急診科主任王凌航對最新版方案進行解讀。   第六版診療方案增加了對氣溶膠傳播的嚴格限定,第一個是相對封閉環境,第二個是長時間暴露,第三個是高濃度的氣溶膠。   Q:如何理解對氣溶膠傳播的限定?
  • 電子菸並非香菸的安全替代品,產生的氣溶膠同樣可對身體產生損害
    電子菸並不安全,更不健康早在前幾年的央視315晚會就曝光過:很多人認為是安全的戒菸替代方式電子菸也會釋放有害物質,威脅吸菸者和被動吸菸人群健康,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了電子菸造成的健康危害;截止至2020年2月18日,美國CDC報導了2807起與電子菸使用相關的肺部損傷的病例,其中已確認有68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