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傳播需要擔心嗎?戴口罩有用嗎?

2020-11-23 騰訊網

2月6日

一則新聞震驚到了很多人——

寧波有一男子未戴口罩去菜市場買菜

結果15秒感染了新冠肺炎!

緊接著,一男子取藥未戴口罩

50秒被感染的新聞也出現了

這些新聞再次展示了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有多強

2020年2月8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閔行區衛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權,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情況。

上海市最近發生的一部分病例為家庭聚集性的案例。發布會上,曾群強調進一步加強家庭內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

那麼氣溶膠到底是什麼?

戴口罩有用嗎?

氣溶膠到底是什麼?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中的顆粒,例如空氣中的小液滴。雲、霧、霾、飄在空中的灰塵都是氣溶膠。

「氣溶膠」怎麼產生的呢?

最常見的是咳嗽、打噴嚏的時候,所產生的飛沫就是氣溶膠的來源。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

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所以

「氣溶膠」的傳播途徑

其實就包含在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之中

1

什麼情況下要特別注意氣溶膠傳播?

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是這樣描述的:「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可見,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渠道。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對此解釋是:「本條更新內容提醒臨床醫務人員在進行如氣管插管等操作時應注意採取空氣隔離措施,如佩戴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因為做一些醫療操作的時候,比如做氣管插管、支氣管鏡、齒科操作時,會產生氣溶膠。

所以,一般的民眾對此不必過於擔心,只需主要注意飛沫和接觸傳播就可以。

2

戴口罩可以防止氣溶膠傳染嗎?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後強表示:

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或者防範霧霾的口罩)可以阻攔這種粒子。

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只要安心在家,不去人多密集場所,病毒不可能「乘坐」氣溶膠飛那麼遠順著空氣進來追殺你的。

3

關於口罩你需要知道的

醫用防護口罩能夠阻隔95%的氣溶膠顆粒物。一線醫務人員需要佩戴此類口罩。

呼吸防護口罩/工業防塵口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KN95/KN90口罩,能夠阻隔95%/90%的氣溶膠顆粒。普通人群在普通場景佩戴此類口罩就已經足夠。

醫用外科口罩的氣溶膠顆粒阻隔率為≥30%。普通人群在普通場景佩戴此類口罩基本夠用,而且比KN95、KN90更舒服一些。

普通醫用口罩對於氣溶膠顆粒阻隔率沒有具體要求,只規定了細菌阻隔率。此類口罩的防護作用較弱,但是戴總比不戴強,因為其熔噴過濾層和表面防水層的存在,對於飛沫的阻隔能力還是比紗布、海綿口罩強的。

那麼我們平時要怎麼防護呢?

場景防護1:人與人接觸

與咳嗽者保持2米以上距離

疫情期間,並不能很容易識別直接接觸的人是否帶有新冠肺炎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廣東疾控相關指引提醒,減少和陌生人交談,尤其是與咳嗽的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2米以上)。儘量不串門、不聚集。如果必要前往人多密集的地方、乘坐交通工具時都要佩戴好口罩。減少接觸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勤洗手,或隨身攜帶免洗消毒洗手液,特別在接觸了公共場所物件後、吃飯和喝水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之前確保雙手潔淨。提倡規範的「咳嗽禮儀」:外出時要佩戴口罩,當咳嗽或打噴嚏時,儘量避開人群,用紙巾、手絹或肘部變曲抬起捂住口鼻,防止唾液飛濺。使用後的紙巾不要隨便亂扔,要放到垃圾桶裡。之後要清洗雙手或進行手消毒。

如果家裡有醫學觀察家居隔離人員,條件允許的話儘量單獨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幫其設置套有塑膠袋並加蓋的專用垃圾桶;生活用品實行專人專用,單獨洗滌消毒處理;與家裡其他人儘量避免近距離的接觸(至少間隔1米以上距離),最好處於下風向;日常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4個小時或口罩潮溼後更換。

場景防護2:電梯裡

錯峰乘坐+少打電話和談笑

戴口罩,錯峰乘坐,儘量避免與多名乘客同乘;儘量減少在電梯內、電梯間使用手機、打電話或談笑;儘量不要用搭客電梯搬運物品;攜帶衛生紙、手套或其他可隔絕物品,按電梯按鈕後,物品要妥善處置。避免用手去擦/摸口、鼻、眼,觸摸電梯或公共物品後,及時洗手。單位、小區物業應該在電梯按鈕、廣告牌等經常會被人觸摸的地方貼膜,並隔1-2小時就要進行消毒、更換貼膜。

場景防護3:衛生間

地漏每周消毒並加杯清水

家居防範氣溶膠傳播病毒,主要部位是各處地漏與衛生間馬桶。比如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出現腹痛和腹瀉,檢測發現病毒能夠在糞便中檢出,不能排除會出現衝廁所導致糞便顆粒氣溶膠存在。首先,家中各處地漏口,在非排水時,需要用蓋子遮擋,每周一次將一杯清水(約500mL)倒進排水口,然後倒入有效氯濃度 2.5g/L 的含氯消毒液 10mL(一茶匙),30分鐘後再倒入一杯清水,這樣可讓地漏彎頭處存夠水,起到隔絕作用。衛生間要保持開窗通風,建議每天開窗通風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不能自然通風的可採用排氣扇等機械通風。

家中有人出現發熱、咳嗽、腹瀉、嘔吐等 症狀時,可用消毒劑對衛生間物表、地面、馬桶等進行消毒。高頻接觸物件或部位如門把手、洗手池臺面、水龍頭開關、洗手盆、坐便 器、便池、馬桶按鈕等,每日至少消毒兩次。倡導良好的家居衛生習慣,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不使用便桶等,減少汙染物暴露和清洗時帶來的風險。衝水時養成良好習慣,先蓋上馬桶蓋再衝水,並及時使用洗手液在流動水下洗手。

了解了「氣溶膠」後,就容易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常規的防護措施就可以避免「氣溶膠」傳染。因此,對於氣溶膠傳播病毒,我們要重視,但不要恐慌。

來源:深圳新聞網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編輯整理:深小民

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相關焦點

  •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什麼?需要擔心病毒充滿了空氣嗎?
    擔心助長此類偽科學的氣焰造成更大的恐慌,當時就沒有發文駁斥,但今天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不少自媒體已經開始藉助這一波趕緊「科普」氣溶膠傳播的「恐怖如斯」了,他們未必都是出於惡意,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不懂裝懂,複製粘貼收割流量,令人鄙視。花朵財經就氣溶膠相關問題採訪了包括上海、廣州、河南等地的多位醫學和傳染病學相關領域人士,在此正告各位:請不要恐慌,至少不要比昨天更擔心。
  • 呼出的「氣溶膠」能將新冠病毒傳播到4米遠,戴口罩有用!
    呼出的「氣溶膠」能將新冠病毒傳播到4米遠,戴口罩有用!研究團隊說,越接近被感染的病人,空氣樣本越有可能呈陽性。「攜帶病毒的氣溶膠主要集中在病人附近和下遊。」 但是微小的空氣氣溶膠可以傳播到比目前大多數社會距離建議的6英尺更遠的地方。事實上,「[新冠病毒]氣溶膠的最大傳播距離可能是4米(13英尺)。」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於4月10日在《新發傳染病》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意思?和空氣傳播有什麼區別
    但又有一種說法,稱易感染者可以在未與患者見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吸入懸浮在空氣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微粒而被感染。不過,這一說法很快被微信闢謠助手「闢謠」了。微信闢謠助手稱,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播仍是目前新冠肺炎主要的傳播渠道,氣溶膠傳播的途徑其實就包含在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之中。
  • 氣溶膠傳播,不必恐慌-虎嗅網
    什麼是氣溶膠?簡單地說,氣溶膠是一些在空氣中懸浮的超小顆粒,這些顆粒還可能引發疾病。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由於對空氣傳播認識有這樣的加深,科學家進一步提出氣溶膠的廣義概念:指懸浮在氣體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氣溶膠傳播對我們的威脅是不是很大?要重視,但不必恐慌。
  • 上公共廁所一定要戴口罩
    使用公共廁所時不必擔心COVID-19嗎?來自中國揚州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報告說,衝洗公共廁所時會釋放出載有病毒的氣溶膠雲,可以使人潛在的吸入。其他工作表明,基於糞便和尿液均可傳播病毒。衝洗的結果導致從小便池中釋放出大量的氣溶膠顆粒,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模擬和跟蹤。模擬顯示的結果令人不安。通過衝洗小便池排出的微小顆粒的軌跡「表明了一種外部擴散型,超過57%的顆粒遠離小便池。」
  • 戴口罩能防住嗎?疫苗還有效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張尼)近日,英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加快的消息,引發全球關注。變異病毒的致病性真的變強了嗎?疫苗還有保護效力嗎?戴口罩還能防住病毒嗎?接下來我們又該怎麼辦?這一系列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
  • 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嗎?四川社科院李後強:要重視但不要恐慌
    在化纖製品和紡織品中添加納米微粒,能除味殺菌,把銀納米微粒加入到襪子中去,可以清除腳臭味;醫用紗布中放入納米Ag粒子有消毒殺菌作用。我們從有關實驗知道,很小的氣溶膠固態微粒,能捕獲病毒並使病毒死亡,無法傳播病毒。較大的氣溶膠微粒,能吸附病毒並下沉到較低空間,如果吸入人體,肯定有害。但可以通過戴口罩防控。只要是合格的醫用口罩,都可以有效阻擊這種大顆粒的氣溶膠。
  • CDC專家吳尊友談應對氣溶膠傳播 正確佩戴口罩 每天開窗通風
    ●氣溶膠不是主要傳播途徑,對流行的影響有限●一般工作生活條件下,正確佩戴口罩就可以得到有效保護●建議每天至少保證有一定的時間開窗通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嗎吳尊友分析,從邏輯上看,存在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或多或少都有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但目前缺乏明確的證據證明氣溶膠也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吳尊友認為,即便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形式,其佔比也極小,屬於「非主流」。如果是以氣溶膠傳播為主,在流行病學調查時會出現一種現象,即很多病例找不到明確的傳染源。
  • 日常生活中需要戴護目鏡嗎?
    害怕新型冠狀病毒從眼睛進入,日常生活中需要戴護目鏡嗎?上網課、追劇、刷抖音、看新聞……不同群體如何在疫情下緩解視力疲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張明昌教授,為您一一釋疑解惑。普通人戴護目鏡要分場合「『看一眼』就感染,是不科學的。」
  •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什麼是氣溶膠?這要從馬屁和貧鈾彈說起
    那麼,氣溶膠到底是什麼?這要從貧鈾彈和馬屁說起!「氣溶膠」是一種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大小為0.001~100μm,病毒分散在氣溶膠中被人吸入後導致感染。其實氣溶膠在生活中很常見。例如煙霧、霧霾、髮膠,氣霧型香水,可以懸浮在空氣中。你隔著口罩依然能聞到香水的味道,就是因為氣霧香水形成的氣溶膠非常小,懸浮在空中,可以穿透口罩的縫隙。
  •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靈魂拷問:美國人為啥不好好戴口罩?
    圖|© Julio Cortez/AP口罩的作用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研究表明:口罩可以減少傳播和感染冠狀病毒的機會;也可能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但是,確切了解口罩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口罩有很多種,戴口罩的人所處的環境也各不相同;人們戴口罩的意願,或者是否正確地戴口罩,這些都是問題。
  • 樓上的氣溶膠會不會飄進我家裡?衝洗馬桶也會產生氣溶膠?專家解讀...
    &nbsp&nbsp&nbsp&nbsp武漢傳染病專家告訴記者,氣溶膠沒那麼容易出來,也沒有那麼容易飄。按照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不聚會、多通風等要求防範,是可以防住氣溶膠的。
  • 氣溶膠傳播,有何特殊性?如何防範
    接觸傳播是指病毒感染者手上或者其他部位也有可能沾有病毒,當他觸摸一些物體的時候,病毒就有可能沾染到這些物體上,而且他通過打噴嚏咳嗽或者說話飛濺出去的飛沫也會沉積在一些物體的表面上,那麼未感染者的手等部位接觸這些物體之後就會沾染病毒
  • 戴口罩還有用嗎?復旦大學教授回應來了
    2020全球都遭到了病毒的侵襲,許多國家因為沒能及時控制導致疫情在國內傳播得越來越嚴重,夏天過去之後隨著冬天的到來病毒存活的時間變得更長了,更有國家的新冠病毒出現了變異的情況,近期英國變異毒株的消息傳開之後許多國家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防禦措施,據相關消息表明變異病毒傳播能力比原來提高了70%。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據美國新地圖集網站8月10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簡單的技術,該技術旨在檢測不同的口罩面料和設計,在減少正常說話時呼吸道飛沫傳播方面的功效。這項研究引人關注的地方是,一些替代性口罩選擇不僅提供不了什麼防護,而且可能比不戴口罩危害更大。在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之際,在全世界許多地區,口罩已經成為強制性公共衛生必需品。
  • 戴口罩能防住嗎?疫苗還有效?
    近日,英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加快的消息,引發全球關注。變異病毒的致病性真的變強了嗎?疫苗還有保護效力嗎?戴口罩還能防住病毒嗎?接下來我們又該怎麼辦?這一系列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英國報告此次變異後的病毒更易傳播,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其更可能導致重症或死亡,世衛組織正與科學家合作了解變異如何影響病毒行為。譚德塞稱,需儘快遏制所有新冠病毒的傳播,病毒傳播程度越高,病毒發生變化的機會就越多,所有政府和所有人都需要採取預防措施來限制病毒傳播。
  • 氣溶膠不可怕 但這三個要點必須知道!什麼樣算密切接觸?專家解答
    你再進去的時候建議還是戴口罩,防範上一個可能的有呼吸道症狀的人電梯裡排出了大量的病原體而且沒有及時的通風,你會長時間暴露在比較高濃度的氣溶膠環境裡,有可能會構成傳播。   任何的感染發生,不會看一眼、接觸一下就感染上,對於病原體入侵的途徑、數量、濃度、以及特定環境下是否採取了防護都有限定。我們大家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生活場景,按照原則做好評估。
  • 在低風險區可以不戴口罩嗎?
    歡迎關注「昌都黨建」在低風險區可以不戴口罩嗎?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有用嗎?嬰兒無法戴口罩,如何做好防護?在近期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這些問題有了權威解答。Q:所在區域被確定為低風險區,出門還要戴口罩嗎?
  • 口罩的有效性:數據怎麼說
    醫療場景下使用的標準口罩是N95口罩,其設計目的是通過過濾掉95%的0.3微米及以上的懸浮顆粒來保護佩戴者。隨著疫情的加劇,這些口罩很快就供不應求。這就產生了一個現在存有爭議的問題:讓公眾佩戴基礎的外科口罩或布口罩有用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要在什麼情況下佩戴?「那些本來是我們在臨床試驗中(要搞清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