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學名:Lactuca sativaLinn.)是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100釐米,莖直立,單生,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大,不分裂,倒披針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短漸尖或圓形,無柄,圓錐花序分枝下部的葉及圓錐花序分枝上的葉極小,卵狀心形,無柄。頭狀花序多數或極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瘦果倒披針形,壓扁,淺褐色,頂端急尖成細喙,喙細絲狀,與瘦果幾等長,花果期2-9月。
萵苣的每100克食用部分含水分94~95克、蛋白質1~1.4克、碳水化合物1.8~3.2克、維生素C4~15毫克及一些礦物質。莖葉還含有萵苣素味苦,高溫乾旱苦味濃,有鎮痛催眠作用。萵苣屬半耐寒蔬菜,喜涼爽環境,稍耐霜凍,忌高溫。種子在5~28℃均可發芽,但超過30℃則發生發芽受阻,所以在高溫季節裡播種,播前要將種子進行低溫處理,種子發芽適溫15~20℃。幼苗期的生長適溫為12~20℃,發棵期適溫為11~18℃。
(一)地塊選擇
在高山地區夏季栽培適應海拔800~1800米地區,以1200~1600米海拔為宜。萵筍適應性廣,根系淺而密集,多分布在20~30釐米土層內,栽培上要求土壤pH值中性、肥沃、排灌方便。
(二)品種選擇
不同品種對日照、溫度的感應程度不盡相同,根據栽培季節選用適宜品種.早熟品種對高溫、長日照較為敏感,易竄高抽薹;圓葉品種一般耐寒性較強,耐熱性較差。而尖葉品種耐熱性較強。高山夏季種植應選耐高溫、對長日照反應遲鈍的中、晚熟尖葉品種。莖粗和綠皮綠肉、無裂口品種較受市場歡迎。可供選擇品種有新疆白尖葉、成都二白皮、抗熱王太子等。
(三)種子浸種、催芽、播種、育苗
高山耐寒萵苣品種可在年前2~3月份育苗,耐熱性較強的品種於4~7月播種。每畝用種量約20克,種子在水裡浸泡12小時,用清水洗淨,然後裝入絲襪或透氣性強的布袋,吊入深井中,離水面20釐米左右,經24小時,進行保溼催芽,以種子80%出芽露白為準。可採用缽子育苗和苗床育苗不同方式,苗床育苗種子摻拌適量幹細土再播,播種宜稀不宜密,播後覆土0.5釐米。或者用耙來回耙一下,澆足水,覆膜保溼,在子葉展開時揭膜,間苗1次,苗距1.5釐米。兩張真葉後再間苗1次,苗距4釐米。苗期管理不善、播種量偏大、出苗過密、間苗不及時、苗床偏施氮肥、澆水過多及遮陰育苗時遮光過重、撤除不及時等,均可引起竄苗徒長。所以苗期管理應以控制徒長、培育矮壯苗為目的。苗期結合澆水追施2~3次稀糞水,若在苗床溫高苗壯時可用矮壯素0.5支兌1藥桶水噴施,一周後待苗齡20天左右株高7釐米大小時即可移栽定植。
(四)整地定植、田間管理
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500千克、尿素23千克、磷酸銨17千克、硫酸鉀肥17千克。對長期種植蔬菜的田塊可用生石灰按每畝100千克進行撒施。整廂:以1.5米或4.0米開廂,廂溝深20釐米,株行距20~21.5釐米,5000~5500株/畝,栽好後澆足定根水即可。
萵筍定植成活後用1瓢糞水兌1糞桶清水,摻入50克尿素,澆在根周圍,促進植株生長。待葉色轉深後視植株長勢情況用矮壯素1~2支兌水1糞桶,2糞桶/1畝噴施,整個生育期間7~10天1次,共噴3~4次。四周外葉全部形成後重施「開盤肥」,1瓢糞水兌1桶清水,摻入100克複合肥,莖膨大時再施1次肥。生長中後期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和0.4%硼肥。採收前10天停澆。
(五)病蟲害防治
萵筍的病蟲害主要有霜黴病、菌核病、軟腐病、灰黴病和指管蚜、薊馬等,防治方法如下:
(1)霜黴病。72.2%普力克600~800倍液、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或甲霜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藥物交替使用,每周噴打1次。
(2)菌核病。40%的菌核淨1000~1500倍液、70%的甲基託布津800倍液藥物交替噴打,防效十分明顯。
(3)軟腐病。可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灌根,每周灌1次。
(4)灰黴病。50%多菌靈600倍液或50%速克靈1000倍液。
(5)指管蚜。用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8000倍液或5%吡蟲啉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
(6)薊馬。用阿維菌素或70%艾美樂水分散粒劑8000倍液噴霧。
(六)採收
萵筍平尖後為最佳採收期,當莖部膨大,莖頂端與外葉尖端等高時,即可分批採收。若為延後採收供應,掐尖去蕾可有效控制嫩莖竄高抽薹,即在「平口」期及時于晴天掐去萵筍頂端生長點或花蕾,經去頂後的植株可抑制頂部生長、增加莖部養分回流,防止嫩莖空心,促進筍莖肥大,可遲收5~7天,增產一、二成。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的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