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摘要:結球萵苣控制葉球形成的分子機制(PNAS)

2021-02-23 植物類SCI摘要

Hope everybody can 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Upregulation of a KN1 homolog by transposon insertion promotes leafy head development in lettuce

背景回顧Leafy head is a unique type of plant architecture found in some vegetable crops, with leaves bending inward to form a compact head.

提出問題:The genetic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leafy head in vegetable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主要研究:We genetically fine-mapped and cloned a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controlling heading in lettuce.

結果1-克隆基因:The candidate gene (LsKN1) is a homolog of knotted 1 (KN1) from Zea mays.

結果2-遺傳互補與基因敲除:Complementation and CRISPR/Cas9 knockout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e role of LsKN1 in heading.

結果3-結構變異:In heading lettuce, there is a CACTA-like transposon inserted into the first exon of LsKN1 (LsKN1▽).

結果4-插入轉座子作用:The transposon sequences act as a promoter rather than an enhancer and drive high expression of LsKN1▽.

結果5-必要不充分:The enhanced expression of LsKN1▽ is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for heading in lettuce.

結果6-下遊基因:Data from ChIP-sequencing,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s, and dual luciferase assays indicate that the LsKN1▽ protein binds the promoter of LsAS1 and down-regulates its expression to alter leaf dorsoventrality.

結論: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 into plant leaf development and will be useful for studies on heading in other vegetable crops.

葉球(leafy head)是植物結構的一個獨特類型,常見於某些蔬菜作物中,具體表現為葉子向內彎曲形成包裹完全的葉球。蔬菜中控制葉球形成的遺傳和分子機理還不清楚。本文中,作者精細定位到了一個控制萵苣葉球形成的主效數量性狀位點,並成功克隆到了該基因。候選基因LsKN1是玉米中knotted 1基因的一個同源基因。遺傳互補和CRISPR/Cas9敲除試驗驗證了LsKN1基因在葉球形成中的作用。在能夠形成葉球的萵苣中,LsKN1基因的第一個外顯子上插入了一個CACTA類轉座子,即LsKN1▽。相比於增強子,該轉座子更可能是作為啟動子驅動LsKN1▽更高的表達。LsKN1▽的高表達對於萵苣葉球的形成是必需的,但並不是充分的。ChIP-seq、EMSA以及雙螢光素酶試驗顯示,LsKN1▽蛋白會結合到LsAS1基因的啟動子,下調該基因的表達,從而改變葉片的背腹性。本文的研究為植物的葉片發育提供了新的視野,同時也為其他作物中葉球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匡漢暉

個人簡介:

1988年,江西農業大學,學士;

1991年,北京林業大學,碩士;

1998年,喬治亞大學,博士;

1998-1999年,以色列海法大學,博後;

1999-2003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後;

2003-2007年,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Associate Specialist;

2008年-至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蔬菜特異形狀的遺傳和分子機理。以萵苣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研究具有與萵苣類似特異器官的甘藍類和芥菜類蔬菜。

1. 生菜、芥菜和甘藍結球性狀形成的遺傳和分子機理;

2. 生菜葉缺刻、大小、葉緣捲曲等葉型形成的遺傳和分子機理;

3. 莖用蔬菜(萵筍、榨菜、苤藍)莖大小控制基因的克隆;

4. 萵苣中的花期控制機制、馴化等重要性狀;

5. 萵苣的代謝基因組學。

doi: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9698117

Journal: PNAS

Published date: Dec 29, 2020

相關焦點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生菜中控制結球性狀基因LsKN1的克隆,並在分子水平上闡述了LsKN1調控生菜結球的作用機制。萵苣屬於菊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由野生萵苣Lactuca serriola馴化而來,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之一。萵苣的主要栽培類型包括葉用的結球生菜和莖用的萵筍。儘管萵苣不同栽培類型之間的形態差異較大,但分化時間較短、不同類型之間雜種可育。
  • 每日摘要:有花植物雙受精中決定中央細胞細胞命運的轉錄抑制機制(PNAS)
    本文的研究為十字花科中控制中央細胞細胞命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野。SignificanceDouble fertilization is a key innov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 要種植萵苣,先了解萵苣生物學特性及對栽培條件的要求吧
    一、萵苣特徵與特性(1)根萵苣根系淺而密,多分布在20-30釐米土層內。(2)莖莖用萵苣隨著植株旺盛生長,短縮莖逐漸伸長和膨大,花芽分化後,莖葉繼續擴展,形成粗壯的肉質莖。結球萵苣對溫度要求較高,既不耐寒也不耐熱,生長適溫為17~18℃。開花結實要求較高的溫度。(2)光照。萵苣屬長日照作物,在長日照條件下發育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特別以早熟種為最敏感。種子發芽需要光照。生長期間日照充足,生長健壯,葉大莖粗。葉用萵苣較耐陰,可以密植,也可以與高稈作物間套種。
  • PNAS:控制器官再生能力的分子機制
    這表明,不論身體的哪部分受損,其再生機制可能由一種共同的分子機制控制。研究人員將斑馬魚置於強光下短暫處理,破壞斑馬魚眼睛中的光受體。這類似於人眼被太陽光灼傷,如果損傷較嚴重,往往會致人失明。但斑馬魚卻能很快長出新的神經元修復損傷。那麼這些新形成的神經元是從什麼分化而來呢?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大棚萵苣高產的種植培育技術、收藏版!
    出苗後,溫度白天控制在18-20℃,夜間8-10℃。當苗子長到2葉1心時間苗,苗距3-5釐米。苗期噴2-3次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苗期病害。苗齡30天左右、有4-5片真葉時定植。  三、苗床溫度:白天控制在22-25℃,夜間12-14℃。  覆土:苗床出現龜裂時,應及時用溼潤的細土填縫,防止子葉「帶帽」出土,以利胚軸部位形成側根。
  • 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每日摘要:形成層單層幹細胞決定植物的徑向生長(Plant Physiology)
    在大多數雙子葉植物中,形成層作為潛在的幹細胞龕會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形成層除了具有這些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其幹細胞的研究因為缺少能夠將形成層亞結構分開的可用工具而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作者通過擬南芥的下胚軸來研究形成層增殖過程中的幹細胞活性。通過脈衝標記和遺傳編碼的譜系追蹤,作者發現了一個雙功能的幹細胞,既能產生木質部細胞,又能產生韌皮部細胞。
  • PNAS:高級顯微技術首次揭示肌肉的內在工作機制
    最近,研究者們開發出一項新的技術能夠觀察到肌小節(組成骨骼肌以及心肌的基本結構)工作的機制。這一發現對於一系列有關肌肉失活相關機制的研究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肌小節是肌肉組織最小的單元結構,這些結構的直徑是一根頭髮的幾百分之一。肌肉收縮依賴於肌小節中的所有分子共同作用。此前研究已經表明肌肉的活動需要數百萬肌小節共同工作,而一些肌小節的交流的紊亂則會導致機構功能的失活。
  • 每日摘要:ABA通過磷酸化NST1調控次生細胞壁形成和木質素沉積(PNAS)
    但是,具體的機制還不清楚。本文中,作者發現擬南芥ABA合成或信號轉導功能受限的突變體中,次生細胞壁厚度和木質化程度降低,而這是由涉及SnRK2激酶的核心ABA信號轉導途徑所介導的。SnRK2.2、SnRK2.3和SnRK2.6能夠與次生細胞壁調控因子NAC家族轉錄因子的一員NST1物理互作,NST1能夠轉錄激活下遊的次生細胞壁合成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參與了纖維素和木質素的生物合成。
  • 每日摘要:耬鬥菜屬植物花蜜馬刺的調控因子POPOVICH(PNAS)
    因此,理解這些關鍵創新背後潛在的遺傳和發育機制對於演化生物學家來說,一直都是興趣所在。在有花植物中,花蜜距是生物關鍵創新的一個典型示例,其由於可以通過傳粉者特化促進生殖隔離,從而在多個被子植物支系中獨立演化出來,並且導致了這些支系植物的多樣化速率加快。由於傳統的模式植物都不具備花蜜距,因此對於該性狀的遺傳和發育基礎了解得都很少。
  • PNAS:揭示聯合固氮的分子機理
    P. stutzeri A1501染色體圈狀示意圖及基因表達譜比較生物谷報導:2008年5月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發表了由我國和國外專家合作完成的有關固氮分子機理的文章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A1501基因組中四個DNA區域具有典型的基因島特徵,所有固氮基因成簇分布在一個49 kb的DNA區域內,形成獨特的「固氮島」,為生物固氮體系進化研究提供了一個結構和功能完整的進化中間類型。利用基因晶片、適時定量PCR和非極性突變株構建等方法,鑑定了一系列可能參與細菌氮信號傳導或保持最佳固氮水平的新基因,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聯合固氮基因網絡調控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 PNAS|李來庚揭示脫落酸通過磷酸化NST1調節擬南芥次生細胞壁的形成機制
    但是,涉及的機制尚不清楚。2021年2月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課題組在期刊PNAS上發表了名為「Abscisic acid regulates secondarycell-wall formation and lignin deposi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hroughphosphorylation of NST1」的文章,發現了ABA信號傳導調節擬南芥中SCW增厚的機制
  • 每日摘要:植物正在發育中的韌皮部中BR感知的局部和系統性效應(Current Biology)
    超激活的CLE45信號會導致韌皮部篩分子(sieve element)的分化缺陷,且bri3突變體背景下CLE45感知的敲除能夠使得韌皮部恢復到正確的發育。然而,bri3突變體的矮化表型仍然沒有恢復。本文的結果揭示了韌皮部中油菜素內酯感知的局部和系統性效應,其在局部上與CLE45信號拮抗以保證韌皮部的分化,而其在系統性上通過一個韌皮部來源的、非細胞自主性信號來指導植物器官的形成。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不結球白菜是中國廣泛種植的葉菜類蔬菜,因其F1代雜交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深受育種家及種子公司的喜愛。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PNAS:起始性DNA甲基化發生的分子機制
    DNA甲基化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普遍存在,參與轉錄調控、細胞分化等許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但目前關於DNA甲基化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本項工作中,研究人員用釀酒酵母作為研究系統,在本身不存在甲基化的酵母基因組上建立DNA甲基化譜式,揭示了組蛋白H3 N端尾部對於DNA甲基化不可或缺的作用。
  • 你一直所認為雲卷中冰晶的形成機制並不成立!
    這是雲,特別是捲雲中冰晶形成的一種新思路。捲雲是一種纖細的高空冰線,是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控制著地球向太空釋放的熱量,因此將捲雲納入全球氣候模型是有意義的。這需要對雲的形成有一個很好的理解。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新論文發現,之前認為的在潮溼但不飽和(比如捲雲形成的地方)形成冰的機制並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