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高級顯微技術首次揭示肌肉的內在工作機制

2021-02-13 生物谷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肌肉失活是一類十分普遍的現象,它小到簡單的鍛鍊後的肌肉緊張,或嚴重到心臟衰竭或肌肉萎縮。最近,研究者們開發出一項新的技術能夠觀察到肌小節(組成骨骼肌以及心肌的基本結構)工作的機制。這一發現對於一系列有關肌肉失活相關機制的研究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肌小節是肌肉組織最小的單元結構,這些結構的直徑是一根頭髮的幾百分之一。肌肉收縮依賴於肌小節中的所有分子共同作用。此前研究已經表明肌肉的活動需要數百萬肌小節共同工作,而一些肌小節的交流的紊亂則會導致機構功能的失活。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單獨的某個肌小節的活動機制。


(圖片來源: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

在這一發表在《PNAS》雜誌上的文章中,作者利用微型針檢測了肌小節活動產生的力,並且利用高級顯微成像技術對單獨的肌小節的活動進行了實時的觀測。此外,作者還建立了數學模型分析其採集獲得的數據。

每個十釐米的肌纖維中含有2000到25000個肌小節,它們纏結呈螺旋的形態。為了對肌小節進行觀察,作者們首先分離了單個的肌原纖維,進而放大觀察其中的單個肌小節。之後,作者通過利用不同濃度的鈣離子進行刺激,觀察肌小節的收縮以及檢測其收縮時產生的力的大小。

作者發現健康的肌原纖維中所有單個肌小節都會與周圍的肌小節進行互作。這一發現表明肌原纖維中的肌小節協同作用的內在機制,其對於理解肌肉收縮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一步,作者希望對心臟衰竭以及其它肌肉紊亂疾病的病變組織進行分析,從而找到肌小節的功能紊亂對於疾病發生的影響。

資訊出處:New understanding of how muscles work

原始出處:Felipe de Souza Leite et al, Microfluidic perfusion shows intersarcomere dynamics within single skeletal muscle myofibri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DOI: 10.1073/pnas.1700615114 

相關焦點

  • 吳強組揭示染色質架構蛋白調控基因組高級結構的非對稱性阻斷機制
    三維基因組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主要研究染色質高級結構動態調控及生物學功能。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三維基因組研究綜合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統學科的理論以及計算機科學和生命科學等交叉學科的技術創新。由於染色質構象捕獲包括HiC技術的推動作用,三維基因組成為近年來快速興起的研究遺傳物質空間結構及其動態調控的熱門學科,並煥發了全新的生命力。
  • 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PNAS:肌肉細胞與脂肪細胞是如何協同工作的?
    但是,尚未完全了解這種適應的生物學機制。發表在《 PNAS》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部分解釋取決於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如何相互交流。這項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學諾和諾德基金會基礎代謝研究中心(CBMR)的CBMR副教授Jonas Treebak以及坎皮納斯大學的助理教授Marcelo A. Mori領導。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2021-01-06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PNAS: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PNAS解讀!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PNAS:起始性DNA甲基化發生的分子機制
    2009年12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 — 「The N-terminus of histone H3 is required for de novo
  • 【前沿】PNAS:南京師範大學黃曉華課題組破解稀土元素(REEs)如何激活植物胞吞作用
    百餘年來,因缺乏REEs細胞行為直接可視化及學科交叉探究技術及策略,REEs生物(尤其動、植物)效應的細胞學機制揭示,被公認是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共性難題。其中,植物存在細胞壁及細胞質膜外較強酸性環境,更難實現REEs細胞行為可視化與機制揭示。
  •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對該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關鍵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工作於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雅克·杜博歇提出了「急速冷卻」方案,奠定了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樣本製備與觀察的基本技術手段。  電子顯微鏡觀測的樣本通常是只含一層分子的薄膜,可以視為二維的。對大量散布的同一種分子拍攝二維圖像,再把這些圖像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到該分子的三維圖像。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PNAS:揭示一種細菌蛋白促進癌症產生機制
    這項研究還揭示了一些細菌感染如何幹擾特定癌症藥物的機制。」這些研究人員利用免疫受損的小鼠作為一種模型來分析支原體感染對淋巴瘤產生的影響。他們比較了受到支原體感染的免疫受損小鼠和未受到感染的免疫受損小鼠有多快產生淋巴瘤。在這些受到支原體感染的免疫受損小鼠中,它們的支原體菌株來自一名HIV感染者。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該發現對研究dsRNA病毒的mRNA加帽(Capping)機制有重要意義。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國內最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結果。同時,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的CCD圖像(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可將圖像資料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獲得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全原子模型。
  • Cell:揭示鍛鍊期間肌肉細胞釋放琥珀酸促進肌肉重塑機制
    任何體育鍛鍊項目的開始都會引起會阻礙從沙發上站起來這樣簡單的動作的肌肉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點點的堅持,肌肉會逐漸適應鍛鍊,發展出更多的力量和耐力。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和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使得對鍛鍊的適應成為可能的細胞介質。這種細胞介質是琥珀酸,即一種迄今為止只知道它參與線粒體呼吸的代謝物。
  • 頂刊《Sci Rep》原位高速X射線影像技術揭示送粉雷射沉積氣孔機理
    對雷射能量與沉積粉末之間的物理現象的深入理解,目前仍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急需有原位在線監測技術對影響粉末流速、基材吸收雷射能量、熔池動力學和氣孔形成的相關機制進行研究。本文研究了採用壓電材料控制送粉器系統進行送粉增材製造,利用X射線影像技術對單個粉末顆粒流向熔池的過程進行了觀察。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首頁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07-07-20 09:39
  • 2014年中國電鏡界的最後一道「大餐」——2014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
    儀器信息網訊 2014年12月23日,為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的「2014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格林豪泰酒店舉行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雷射捕獲顯微切割技術獲得獲得首張心臟神經元3D圖
    圖4 哺乳動物心臟——心肌(cardiacmuscle)在5月26日發表在《iScience》上的一項開創性研究工作中指出,來自美國託馬斯傑斐遜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通過雷射捕獲顯微切割技術獲得首張3D心臟神經元圖片,這一前所未有的細節可以幫助我們來回答以上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