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心理學研究表示:兒童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各種小動作開始的,若是強行切斷孩子思維與活動的聯繫,則不利於思維的持續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手部力量逐漸增強,手指越發靈活,孩子動手做的事情很多,經常喜歡這兒摸摸那兒碰碰,沒有片刻的安寧。每當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明令禁止孩子的行為,別摸、別動、別碰。
「三別」能夠直接打消孩子所有積極性,而當一個孩子被家長制止行為以後,會產生消極以及遲鈍的反應特徵,這是因為孩子被父母短暫性的限制了探索欲望,我是長此以往則不利於孩子的智慧發展和增長。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尖上。」
手作為人體進行各種活動的主要器官,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事物,還能夠幫助大腦的思維模式開展,正所謂心靈手巧,它暗含了腦與手之間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他們不僅可以通過五官來觀察以及認識外界事物,還會通過手這個器官來感觸外界事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活動能力的提高,孩子思維水平也會逐漸發展,這離不開手的能動作用。
舉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不老實吃飯,總是玩弄食物,左掐掐右捏捏,將食物玩得一團糟在送進嘴裡,到頭來的結果吃的還沒有掉得多。
很多家長討厭孩子這種行為,並會對孩子進行抑制,這種思維是不對的,孩子玩弄食物本質上則是一種好奇心的發展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他們會對自己做出來的事情產生成就感,從而促進各種探索欲的發展。
孩子小手就該不老實,別限制娃的探索興趣
1)生活方面,多給孩子鍛鍊機會
在生活中給孩子提供各種鍛鍊動作的機會,我們可以從飲食方面做準備,讓孩子用叉子吃東西,方法很簡單,家長可以將食物切成小塊放入盤子裡,給孩子一把專用叉子,讓孩子自主叉食盤子中的食物。
這種方法無形之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手勁兒及操作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孩子鍛鍊手眼的協調能力。
另外,也可以讓孩子用勺子去舀水,只需要準備兩個杯子以及一把勺子,杯子裡裝入一些水,讓孩子用勺子將這個杯子的水舀入另外一個杯子。
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活動手腕,鍛鍊他對肌肉的控制力,以及注意力的集中。
2)注意動作範圍限制,避免欲速則不達
不要讓孩子做一些超出能力範圍之內的動作,很多家長都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對孩子期待值過高,總是希望孩子做出超出年齡階段的一種行為,欲速則不達。
過高的期待值以及過早的行為準則,會使孩子造成一種急躁感,同時也會打擊到孩子的積極性以及自信心,眾所周知,孩子動作上的發展與身體和大腦的成熟密切相關,給孩子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反覆練習達成某個動作,並且給予他們鼓勵和欣賞,給予他們充分的自豪感。
3)遵循發展規律,豐富孩子自信心
跟著孩子的發展規律走,幫助孩子進行積極的訓練,讓孩子擁有豐富的自信心,同時也能夠增加孩子的配合程度。
孩子的動作發育具有階段性,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
根據兒童心理專家研究表示,孩子的動作發育具有階段性,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動作發育有巨大的轉變,以下我們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
0-2個月:實驗證明孩子一出生便有抓握反射,在這個階段孩子可以抓住東西不放手,隨著時間的增長,等孩子到達兩個月的時候,這種抓握反射便會逐漸消失, 但卻意味著孩子已經能夠學會自主夠物。
3個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有意識地去拿東西,但是對於物體和自己之間的距離有著差別判斷,經常會做出拿不到的現象,或者是不小心把東西推掉,這都是因為此時此刻孩子的抓握能力不夠強。
4-7個月:孩子身體不斷增長,雙手協調能力也會跟著增長,四至七個月的孩子雙手能夠協調的操弄物品,可以用雙手輪換的玩這個玩具,意味著孩子此時此刻大腦協調能力在不斷地發展,想法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8-11個月:隨著孩子抓握東西的不斷聯繫,其把握能力不斷增長,他們逐漸可以將大拇指與食指併攏,像小鉗子一樣去拿桌子上的東西。
1歲:一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把東西拿起來轉過去,進行各種拍、打、推、擠、壓的行為,還會為此樂此不疲,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2-3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已經學會各種日常生存技能。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不斷升高,喜歡亂動亂摸各種物品,若是加以引導則有助於孩子探索欲的發展。
探索興趣是孩子獲取知識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孩子進行各種創造性活動的最強推動力。
當孩子對某件事情或者現象做出了興趣感,雙手自然而然會產生條件性反射去觸碰它,又表明孩子對它的嚮往,這種接觸和了解有助於孩子對其進行觀察和思考。
醫學教授曾經說過,孩子一旦到達三歲自我意識便會迅速增長,獨立性也會極大增強,他們有著各種小心思,此時此刻若是制止他們的行為,其實也是在限制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
引導會增長孩子的探索興趣,這些點要謹記
1.當嬰幼兒出生以後,父母要儘快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即:多和孩子進行互動,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並且給予適當的玩具等,通過交流與逗弄的方式引發孩子產生激動情緒,並且產生相應的動作反應,有助於促進孩子的知覺發育。
2.不要過分約束孩子
亂下禁令,這不行那不行,讓孩子束手束腳,被束縛了的孩子就相當於被折斷翅膀的天使,他們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探索欲望,也不能更好的反應自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以及對外感知的發展。
3.對待孩子要保持耐心的態度
不要總是拒絕孩子的問答,保證充分的耐心,並且實事求是地告訴他們想要追尋的道理,過度拒絕的話,只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及求知慾,從而影響孩子探索世界的發展,利於孩子進一步的成長。
4.同齡人的交流探索
3-4歲孩子一定要送去幼兒園,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孩子需要和同齡人進行交往溝通,同齡人的世界和家庭世界完全不一樣,他會給孩子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驚喜。同時也意味著讓孩子邁入社會,這個過程也是孩子不斷探索新事物的過程。
5. 鼓勵孩子和同齡人做遊戲
專家表示,遊戲是學齡前兒童的主導活動,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讓孩子與同齡人玩遊戲,在遊戲過程中體驗生活意義以及探索求知慾的發展。對於孩子探索興趣的發展有著不可多得的意義。
今日話題互動:你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你喜歡限制孩子的行為嗎?你是如何培養孩子探索興趣的呢?歡迎在留言下方評論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