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烏恰縣,是通過央視新聞播報地震消息。時間是1985年8月23日,那時候,我正在老家豫東上初中,剛好還是暑假期間,農村極少富餘的家庭都買了黑白電視,我們都跑到村裡有電視的鄰居家裡看,恰巧就目睹了那次發生的7.4級地震。現場造成了幾十人死亡,三萬多間房屋倒塌,這就讓我心裡深深地記住了烏恰縣的名字。
後來,我當兵到了新疆的南疆,十多年之後又回到地方,在遭遇人生挫折後,為了生計,又在北疆和南疆輾轉多年,但大多光陰都是在南疆度過的。期間,烏恰縣又發生了幾次地震,還有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因為當時在報社當記者,我有幸參加了柯坪縣的地震報導。
歷史上,烏恰縣還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總之新疆地震較為頻繁,這是因為新疆處在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前沿地帶上,兩個板塊相互擠壓或碰撞,從而在新疆大地上形成了多條地震帶,烏恰縣、柯坪縣等南疆地域,剛好處在南天山地震帶上,因此就容易發生地震。
更巧的是,就在前天8月16日10時31分,烏恰縣又發生了3.1級地震,之前在今年的5月14日,這裡就發生了4.0級地震。所幸的是,今年兩次地震都沒發生不想看到的一幕。這是因為烏恰縣在經歷無數次地震之後,真正得到了浴火重生的洗禮,並在地震帶上展現出經得起大自然考驗的「鋼鐵長城」形象。
前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烏恰縣,行至阿圖什市和喀什市中間的314國道右拐,就踏上了通向烏恰縣的309省道。儘管兩邊有點荒涼和滄桑,但目光所能觸及到的,都是典型的南疆景觀。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山體,會隨時變化著不同的色彩,這就是大自然造就的人文魅力。
關於烏恰縣的歷史,我們可別小瞧這個偏僻之地。據《漢書·捐毒國》記載:「捐毒國,王治衍敦谷。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裡,戶三百八十,口千一百,勝兵五百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裡,至疏勒、南與蔥嶺聯,無人民。西上蔥嶺,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三百裡,北與烏孫接。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蔥嶺,本塞種也。」
經專家判定,文中所記載的「無人民」有誤,應為無人跡;衍敦谷在休循鳥飛谷的東南。根據歷史記載,漢代的西域三十六城邦諸國之一的捐毒國,就在今天的烏恰縣境內。
從文中記載的「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蔥嶺,本塞種也」看出,這裡曾經是遊牧民族活動地域,那麼捐毒國就是一個遊牧部落,分析他們身穿的衣服,應為從伊犁河谷被大月氏趕(遷)到南疆的塞種人。
如今,經過歷史和大自然的變遷,烏恰縣歷史文化遺蹟幾乎尋覓不見,最有特點是古海地質遺址貝殼山,又稱鷹嘴山。可以從山腳攀登到山頂,隨處都能看見山上裸露著鑲嵌在巖石上大大小小的貝殼,有銅錢大小,紋路清晰,層層疊疊,千姿百態。這些都是貝殼化石,見證了地殼變遷,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也有同樣貝殼山,因為它們處在同一條地質帶上。
在烏恰縣停留,我想首先要去城內參觀地震紀念、博物館和好醫生吳登雲展覽館,特別是地震紀念館,這裡充分展示了1985年經歷了一場7.4級大地震後,烏恰各族人民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歷史,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歷史。同時反映了柯爾克孜族的民族風情以及濃鬱的少數民族文化色彩,是一部向中外遊人展示柯爾克孜等多民族團結奮進可歌可泣的光輝史詩的生動再現。
放眼全國邊境地域,一個縣境內擁有兩個國家一類口岸,烏恰縣卻獨佔鰲頭,顯示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兩個口岸分別為:吐爾尕特口岸區和伊爾克什坦口岸區,是一個以對外貿易為主,兼有人文旅遊、觀賞自然景色為一體的邊貿口岸景觀區。
吐爾尕特是柯爾克孜語,意為「棗紅色的大坂」。是古代民間貿易的通道之一,早在漢代,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通商始於1881年,作為邊界口岸迄今已百餘年,這期間幾經滄桑,20世紀初口岸已經開放,1983年12月13日,恢復通商貿易。
伊爾克什坦口岸,是我國最西端的一條重要國際通道,交通便利,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通道和驛站,地處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交界區。主要以邊境貿易為主,兼有美麗的自然景色,保持西部原始風貌,充分體現中國西部之最(西部第一村、西部第一關、西陲第一哨、最晚迎日出,送日落)。可進行對外貿易,出境旅遊、購物、觀賞西陲晚霞,遊覽西陲部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等。
唐朝西去印度取經的玄奘,當年返回長安時,就是從這裡的口岸一路東歸,再從疏勒(今天的喀什一帶)、于闐(今天的和田一帶),沿途經過巴州的且末、若羌等地,最後從敦煌進入河西走廊,回到京城長安。途中,玄奘一路宣傳佛法,講授和辯論佛經,特別是在佛國于闐呆了多日,這些都在他的《大唐西域記》裡有相關記載。
觀賞「中國最後一縷陽光」,就是在距伊爾克什坦口岸兩公裡的烏恰縣吉根鄉的斯姆哈納村,這裡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時差接近四個小時。冬天上午的9點30分,濃濃的夜色才開始消褪,地平線上漸漸出現了魚肚白色;10點,天色由黑變成了清麗的淡藍色,整個高原像一個晶瑩的藍色寶石,朝霞由淡到濃在天際線上一抹一抹地多了起來,由天到地,由地到山;10點30分太陽才慢慢地躍出地平線。
特別是到了晚上19點30分過後,夕陽開始西下,美麗的晚霞漸漸從天邊漫了過來,染紅了天空,天上的雲朵模模糊糊,成了各種形式,有的像只小羊,在大草地上奔跑,有的像和平鴿,自由自在的飛翔,整個斯姆哈納村沐浴在祖國最後的夕陽餘暉中。
另外,烏恰縣玉其塔什草原風景區最值得一去,它位於烏恰縣城西約200公裡,距阿圖什大約300多公裡。這裡山低坡緩,地形開闊,清泉密布,河水潺潺,草地如茵,一望無際,氣候涼爽,空氣清新,它以其特有的田園詩歌般的草原風光,被載入《中國名勝古蹟大觀》書籍。
其實,玉其塔什,柯族語意為」三個石頭」,是由三座山峰組成的景觀,民間曾經流傳著西王母、女媧及柯族英雄的傳說。不管是不是真的,但這裡充溢著濃鬱的西部文化氛圍,玉其塔什被群山環抱,綠草茵茵,蒼翠欲滴,望不到邊,看不到頭,象是綠色絨毯鋪向遙遠的天際,在這絨毯之上,還有許許多多白的、黃的、紅的、紫的山花競相爭豔,把祖國邊陲裝扮的如此多嬌。
清晨,整個牧場被乳白色的雲靄籠罩著,草葉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空氣清新,溼潤,漫步在晨曦的草原令人心醉。當東邊的太陽騰空而出,萬道霞光灑射到草原上的那一刻,紅的紗簾,綠的草毯,加上柯爾克孜氈房冒出的縷縷白煙,把草原裝點得更加秀麗,還有那穿過草原的條條小溪,彎彎曲曲從遠處的冰山、雪山、冰川,潺潺而來,一起奏起悅耳動聽的琴聲,水中的小魚都隨著樂曲翩翩起舞,這流水給草原帶來無限的生機,給牧民帶來無盡的歡快,也帶著草原的歡聲笑語悄悄地滑向遠方。在這裡,人們盡情地領略大自然的綺麗景色。
除此之外,泉華景觀、矮沙冬青植物園、羊場柯爾克孜風情園等具有人文景觀之地,都是可以值得去欣賞和探訪。可別覺得烏恰縣偏僻,它卻囊括了南疆最有特色的人文,會令人感到新疆的美,是無處不在、隨處可見的佳境。
要說烏恰縣的美食,那就要數阿魏菇做成的美食了,用阿魏菇燉雞,那絕對是一道滋補的美味。還有燉牛排、羊肉泡饃、牛肉拌飯、爆炒羊肉、奶餅子等小吃和美食,如果到了烏恰縣不去品嘗的話,就枉費白到這裡一趟。
歷史文化厚重的新疆烏恰縣,雖然熟悉它的名字與地震有關,但是它卻讓我了解了我國最西部的人文古地,也尋找到了唐玄奘返回長安的路線,在經歷千年歷史的變遷之後,今天的烏恰縣更獨具文化和民族魅力,也更奠定了它在中國西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