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駐華大使姆貝爾瓦·凱魯基18日在香港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為坦尚尼亞帶來極大改變;尤其在軟體方面,中國幫助坦尚尼亞建設的心臟病健康中心,幫助成千上萬的坦尚尼亞心臟病患者無需出國接受治療,恢復健康。
當日,香港理工大學舉行「坦尚尼亞領袖培訓計劃」開幕典禮,該計劃旨在為百名來自坦尚尼亞各行各業的年輕專業人士提供培訓,為「一帶一路」區域孕育專業人才。凱魯基在典禮前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中坦兩國在政策、基建、貿易及人文等多領域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已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為坦尚尼亞帶來極大改變。
凱魯基向中新社記者介紹,中坦之間在政策上達成眾多合作,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參與、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坦尚尼亞的基建項目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眾多中國企業和中國專家參與坦尚尼亞的鐵路、道路、機場和橋梁建設。在貿易領域,兩國間貿易額已達到43億美元。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進出口銀行設立50億美元自非洲進口貿易融資專項資金,坦尚尼亞希望尋求機遇,出口大豆等優勢農產品。
凱魯基特別提到,「一帶一路」倡議在如基礎設施等硬體方面,為坦尚尼亞所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對「一帶一路」倡議在軟體方面為坦尚尼亞帶來的改變,印象也同樣深刻。
在醫療衛生領域,凱魯基指出,中國幫助坦尚尼亞建設的心臟病健康中心,幫助成千上萬的心臟病患者在國內接受治療、恢復健康。在此之前,坦尚尼亞的心臟病患者只能被轉介出國治療,每年約要耗費1500萬美元,造成大量的外匯儲備流失。
他說:「中國還幫我們培育了一批本地的心臟病醫療人才,中心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建立緊密聯繫,這是全世界知名的心臟病專科醫院,現在我們有6個坦尚尼亞專家在那裡學習最先進的醫療技術。」
在旅遊方面,凱魯基表示,2018年坦尚尼亞在香港、北京等5座中國城市成功舉辦旅遊推廣活動,接待約3400名中國旅客。本月19日,新一輪的旅遊推廣工作將再次展開,而他們今年準備在兩國間引入航線。他相信,到2025年,前往坦尚尼亞的中國旅客數字有望達到10萬人。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凱魯基也興奮地看到,中坦兩國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2018年有約5000名坦尚尼亞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今年將有300名畢業生學成回國。
凱魯基說,這些留學生利用國際日、文化日等平臺,讓更多的中國人開始了解坦尚尼亞。待他們學成回國,便會將自己在中國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坦尚尼亞,參與「一帶一路」及國家的建設。他介紹,今年回國的300名留學生中,有50位畢業於中國不同大學的能源、機械及經濟等專業,將參與到國家的能源開發等工作中。
凱魯基說,1970年代中國還是世界上比較窮的國家,但出於承諾與友誼,依然援建了坦贊鐵路。這條象徵著中坦、中非之間友誼的鐵路,在投入使用約半個世紀後,今天依然存在,日日忙碌運載往來旅客和貨物,繼續在非洲大陸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