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聽到一種言論,就這個事兒哈?某某某幾百年前就提出來了。
這時候往往會哇吼一聲,驚嘆那個幾百年前的某某某的先知洞見,還有驚人智慧。
後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提出來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牛逼,而有些只是運氣。
比如古希臘的哲人們,在第一次探索世界的時候,就提出這個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
現代科學走到分子原子這一步的時候,會驚嘆古人的智慧麼?
並不會,因為現在科學是知道原子的來世今生,而且都有完善的理論支持,而且能夠付諸實驗的,而古希臘先哲們的理論,僅僅只是剛好猜對了而已。
這和幾十年前,很多人天天搗鼓著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一樣,不管科學如何夯吃夯吃的攀登,最後到了山頂一看,啊喲喂上帝在那裡等你呢?!
越簡單的理論,適用範圍越廣,西方的一元論和東方的陰陽二元論,如果真要從哲學層面解釋,甚至可以解釋全世界所有的事情。
看起來非常偉大,但是如果你往回翻一翻理論的源頭,你會發現這兩種思想,來源竟然只是古人對於太陽的不同理解而已。
科學爬上山以後遇到的那個上帝,和我們以前認識的上帝,早已不是同一個上帝。
同樣的,一元論和二元論,遠古先賢們觀察世界的簡單總結,和我們現在科學大廈裡的兩個維度,並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個虛幻的泡泡,而後者卻是實實在在的一筐筐的踏踏實實的技術積累,還有更多更大的應用場景。
有人會說,那先不談這種哲學層面的理論,那些對世界做出極大貢獻的科學家呢?
比如文藝復興開始,接著工業革命,電子革命,信息革命,每一個璀璨的時代都有一群閃耀星空的人,照亮著我們的文明。
這一群人是不是值得你哇吼呢?而且你是不是在為最近十幾年群星凋零而感到悲哀呢?
當然值得哇吼,但是並不需要悲哀!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這麼一群人,而且隨著文明進步,人口暴漲,從概率上來說,這樣的人只會更多。
為什麼他們不閃耀了呢?因為掛在枝頭的果實已經被摘光了,因為前兩百年技術積累後的爆發是時代的產物,這些思想出現的原因不是因為人多優秀,而是因為時代孕育成熟了。
等下一個科技革命出現,比如基因技術,比如太空時代,又會有一群閃耀星空的人出現,讓我們再次銘記那一個時代。
哲學不牛逼,理論不牛逼,那麼造福全人類的發明家呢?
第一個做出那些改變世界發明的人,是否足夠牛逼呢?其實也並不是,因為每一次發明的出現,都會出現好幾個人同時爭搶說是自己先做出來的。
為什麼?因為發明的出現,依然是時代佔據主導,技術積累成熟了,理論也積累成熟了,做出來只是時間的問題,像蒸汽機,汽車,飛機,電話等等,都是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的人都做出了類似的發明。
而被我們銘記的人,很多時候往往是那個把發明普及,把發明商業化,讓發明真正走出百姓家的人。
做出來是一回事,把它商業化是另一回事,因為發明首先能不能重複是一大坎,然後就算能重複,你還需要考慮成本,考慮用戶使用體驗,考慮如何推廣讓民眾接受。
這也是為什麼個人一直覺得企業家也很偉大的原因之一。
個人因素,時代因素,運氣,努力,天賦等等是完成一個壯舉的因素,相對來說企業家比起發明家,更需要個人天賦、更需要時代和個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企業家需要冒的風險大多了。
所以我們記住名字很多發明家,其實都是成功的企業家,像普及印刷術的古騰堡,像改良蒸汽機的瓦特,像推廣電燈的愛迪生。
甚至於在汽車發明這件事上,為什麼美國人會和德國人吵起來?
德國人一直覺得汽車是他們發明的,因為不管是發明內燃機的auto,發明汽車概念的戴姆勒都是德國人。但是美國人覺得真正普及現代意義汽車,降低成本,改良生產線的是亨利福特。
因為把發明真正普及,真正全民可用比起做出來更重要,當然也能賺取更多的利潤,市場在這方面顯得特別的公平和慷慨。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企業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每個階段的意義都不同,0之前的想法根本不值錢,因為想法誰都可以有。
想法是最不值錢,想法只是一個視角,只有從0-1的做,才能真正知道其中的難處,只有做出了那個1,才知道結果是什麼。
到了1的想法,才是被驗證了的想法。
而從1-10-1-100,就是商業化,就是普及化,就是規模化的過程,這才是利益最大,也才是最值得被記住的過程。
所以,為什麼市場上現在只有滴滴,只有美團,只有攜程?
因為他們值得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