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位來自廣州市種植辣椒的朋友在農管家問答區域提問,辣椒棵子這是什麼問題?
病部出現水浸狀淡褐色病斑,病部往往有褐色斑紋,病斑繞莖一周後引起上面的枝幹枯死,溼度大時,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
來看一下農管家後臺專家如何診斷的:
夏英三(山東省臨沂市 擅長白菜、菠菜、草莓、辣椒等作物的植保技術)
菌核病,用腐黴利,咯菌腈,三唑醇,啶醯菌胺,嘧菌酯,吡噻菌胺噴灑莖基部防治。
馮濤(安徽省六安市 擅長植保技術)
菌核病危害,使用嘧黴胺或異菌脲或腐黴利或啶醯菌胺或菌核淨防治。
劉風花(山東省菏澤市 擅長草莓、蔥、大豆、辣椒等作物的植保技術)
菌核病,用啶醯菌胺,異菌脲。
農管家知識講解——辣椒菌核病
危害症狀:
一、苗期染病,莖基部初呈水浸狀淺褐色斑,後變為棕褐色,迅速環腐,幼苗猝倒。溼度大時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或軟腐,乾燥後呈灰白色,病苗呈立枯狀死亡。
二、成株染病,主要發生在距地面5—22cm處莖部或莖分杈處,病部出現水浸狀淡褐色病斑,病部往往有褐色斑紋,病斑繞莖一周後引起上面的枝幹枯死,溼度大時,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病後期,在病莖表面和髓部產生黑色菌核,菌核鼠糞狀,球形或不規則形。乾燥時,植株表皮破裂,纖維束外漏似麻狀,個別出現長4—13cm灰褐色輪紋斑。
三、花、葉、果柄染病亦呈水浸狀軟腐,致使葉片脫落。
四、果實染病,果面先變為褐色,呈水浸狀腐爛,逐漸向全果擴展,有的先從臍部開始向果蒂蔓延,最後擴展到整個果實病導致果實腐爛,表面長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病後期,其上結成黑色不規則形菌核。
發病規律:
南方2~4月份和10~12月份菌核有兩次萌發高峰期,北方多在3~5月份發生。夏季氣溫升高,病情稍緩和,但如遇有3天以上的連陰雨,病情又回升。
一、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以菌核遺落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
二、傳播特點。溫溼度適宜時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植株上形成初侵染。發病後通過接觸形成再侵染。菌絲從傷口侵入,或其芽管直接穿過寄主失去膨壓的表皮細胞間隙,侵入致病。
農業防治:
一、應加強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5年輪作。
二、清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防止把菌核插入苗床。
三、深翻土地,覆蓋地膜,防止菌核萌發出土。對已出土的子囊盤要及時剷除,嚴防蔓延。
四、控制塑料大棚溫、溼度,及時放風排溼,是尤其關鍵的措施。採用滴灌或暗灌的形式澆水,以降低棚內溼度,在氣溫較低時,特別是春季寒流侵襲前,要及時覆膜,或在棚室四周蓋草簾,防止植株受凍。
五、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或剪去病枝,帶到棚外集中燒毀或深埋。
化學參考防治藥劑:
40% 多·福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320-400倍液 噴霧
40% 異菌·氟啶胺 懸浮劑(低毒) 使用40-50毫升/畝 噴霧
36% 丙唑·多菌靈 懸浮劑(低毒) 使用80-100毫升/畝 噴霧
50% 菌核·福美雙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70-100克/畝 噴霧
50% 腐黴·福美雙 可溼性粉劑(中等毒) 使用1950-2700克/公頃 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