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一位來自溫州市的辣椒種植戶在農管家問答區域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炭疽病嗎?一起來看一下:
病斑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呈褐色水漬狀,有不規則形隆起,呈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溼度大時,邊緣出現軟腐狀,乾燥時病斑幹縮呈膜狀,易破裂。
看一下農管家後臺專家是如何診斷的:
劉風花(山東省菏澤市 擅長草莓、蔥、大豆、辣椒等作物的植保技術)
炭疽病,用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溴菌氰,咪鮮胺防治。
呂蘭華(山東省聊城市 擅長南方果蔬植保技術)
炭疽病危害。建議選擇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稀釋1000倍液、20%咪鮮胺乳油稀釋1000倍液,噴施防治。5—7天噴施一次,連噴2次。注意事項:注意均勻噴施,輪換用藥。
毛維山(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擅長柑橘、葡萄、石榴、棗樹植保技術)
炭疽病;防治方法:用溴菌腈,咪鮮胺,氟環唑,四氟醚唑,啶氧菌酯,苯甲·溴菌腈,苯醚甲環唑,醚菌酯,苯甲·醚菌酯防治
盧芃源(河南省鄭州市 擅長植保技術)
注意炭疽病,可用 42·8%氟菌肟菌酯1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4000/6000倍液,45%咪鮮胺750/1000倍液,22·5%啶氧菌酯, 也可以用咪鮮胺丙森鋅,咪鮮胺異菌脲,吡唑醚菌酯。結合二氫鉀或者胺基酸葉面肥交替用藥。
趙培雨(山東省聊城市 農資導報金草帽專家,多家APP平臺特聘專家,擅長溫室黃瓜豆角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
是炭疽病危害,建議在發病初期使用甲基硫菌靈加苯咪甲環唑或戊唑醇或咪鮮胺錳鹽噴霧防治。
農管家知識小課堂——辣椒炭疽病
危害症狀:
常見的辣椒炭疽病主要有3種:
一、黑點炭疽病:主要為害果實,也可為害葉片。葉片被害時,初為水漬狀褪綠斑點,漸成圓形病斑,中央灰白,長有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邊緣褐色。果實被害時,病斑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呈褐色水漬狀,有不規則形隆起,呈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溼度大時,邊緣出現軟腐狀,乾燥時病斑幹縮呈膜狀,易破裂。莖和果梗染病,出現不規則短條形凹陷的褐色病斑,乾燥時表皮易破裂。
二、黑色炭疽病:主要為害果實,初期在果實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至褐色,圓形至橢圓形斑點,後擴大橢圓形枝不規則形凹陷斑,上生黑色小粒點呈同心輪紋狀排列,後期患病斑常穿孔。
三、紅色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實,發病初期在果實上產生淺褐色至黃褐色水浸狀小斑點,後擴展成圓形至橢圓形凹陷斑,病斑生橙色至橙紅色小粒點呈不明顯輪紋狀排列。
發病規律:
一、氣候因素。高溫高溼有利於此病發生。如平均氣溫26~28℃,相對溼度大於95%時,病原侵入後3天就可以發病。
二、栽培因素。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種植過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過多、管理粗放引起表面傷口,或因葉斑病落葉多,果實受烈日暴曬等情況,都易於誘發此病害。果實受日灼的炭疽病嚴重。
三、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潛伏在種子內越冬。也可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特別是分生孢子盤在病株殘體上遺留在土壤中越冬。孢子萌發後,其芽管多由傷口侵入,而紅色炭疽病原還可以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來源。
四、傳播特點。發病後病斑上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昆蟲等媒介物的傳播進行再次侵染。
農業防治:
發病嚴重的地塊實行與瓜、豆類蔬菜輪作2—3年。定植前深翻土地,多施優質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避免栽植過密,採用高畦栽培、地膜覆蓋,促進辣椒根系生長。未蓋地膜的,生長前期要多中耕,少澆水,以提高地溫,增強植株抗性。夏季高溫乾旱,適宜傍晚澆水,降低地溫。雨季及時排水,防止地面積水,以保護根系。適時採收,發現病果及時摘除。
化學參考防治藥劑:
60% 甲硫·異菌脲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40-60克/畝 噴霧
70% 咪鮮·丙森鋅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90-120克/畝 噴霧
25% 咪鮮·多菌靈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75-100克/畝 噴霧
46% 氫氧化銅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稀釋1500-2000倍 噴霧
60% 唑醚·代森聯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