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7年沒漲,職級7年沒變,能力是『聽話加寫報告』,社會關係是『領導加同事』。」近日,廣東、上海等地一些公務員辭職,迅速成為輿論焦點,也讓這一不少青年豔羨的職業,暴露出了「硬幣的另一面」。
過去一年,在中央「八項規定」厲行下,有人慨嘆:「為官不易」,也有人擔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都走了,誰來當公務員?」
而中青輿情監測室隨機抽樣2000條18~45周歲網民討論後發現,逾七成(72.6%)青年網民期待,公務員隊伍應該藉此「沙裡淘金」,「擠出」一部分寄生蟲、投機者,留下穩健奉公的群體。
一些青年誤以為「公務員=貪官」
馬文莉(化名)是河北某市的黨委宣傳部公務員,「從政」13年,剛到正科級。在她眼裡,基層公務員隊伍,可用3個詞來概括:「年輕,低薪,高壓」。
「機關裡的典型景象是:幾個60後,帶著一群70後、80後幹活,平時『朝八晚六』,但基本不可能按點下班,值班、下鄉慰問、組織活動會佔去你的大部分周末。」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們的月工資是1000多元,加上所有福利,不到兩千元。」
這似乎與很多人想像中的公務員生活,相去甚遠。
「在現代國家,公務員隊伍一般由一批有志於為公共事業服務、視社會榮譽感高於金錢利益,並且有一定管理智慧和水平的人構成。但在中國,一些青年——包括他們的父母,誤以為『公務員=貪官』。」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國考」持續數年高燒不退,在竹立家看來,就不那么正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一位教授曾提供數字顯示,大學生中願意當公務員的比例,新加坡為2%,美國為3%,而在中國,76.4%願意考公務員。官方數據稱,2014年度,有152萬人參加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考試錄用比例達77∶1,而在2003年,此報名人數僅為8.7萬,十年間「暴漲」近18倍。
為什麼那麼多青年想當公務員?
2012年年底,央視《新聞1+1》節目披露的調查結果,令人深思:排在第一位的是「穩定、有保障」,「福利待遇好」居第二,其後依次是「社會認同感」、「上升空間大」……而「為公眾服務」排在最後一位,所佔比例只有4.7%。
「學而優則仕」,「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竹立家認為,受傳統「官本位」思想,以及現實中「貪官」、「懶官」、「庸官」等案例影響,至少兩類人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動機,並不單純:「一類人寄望於升官發財、高高在上,一類人希望從此一勞永逸、『喝茶看報』。」
而中央厲行反腐之後,附著在這一職業上的利益、尋租空間被壓縮,公務員系統內叫「苦」聲日漸高漲。有媒體擔憂,公務員隊伍會出現「辭職潮」。
中青輿情監測室隨機抽樣的18~45周歲青年網民群體,卻對此表現得較為「淡定」。
其中,超過七成人(72.6%)認為,對公務員辭職不該大驚小怪,而應視作「沙裡淘金」。如意見領袖王久辛評論稱:「本來就該讓『謀私的』出去,『擠出』公務員中的腐敗者。」網民「華富婧」則分析,也許「這個才是反腐敗真正的正面效果」。
「公務員本來就不應該是『人人打破頭』都想得到的職業。」網民「向向0402」藉此反思。「山竹叢」建議:「既不專,又不勤,只是把官道當謀私之道的無能之輩,應該儘早離開公務員隊伍。」網民「飄緲孤鴻影」則借用黃埔軍校的門前對聯,警示欲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年輕人:「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腐謀私,莫入此門。」
什麼樣的青年適合當公務員
馬文莉也是一個80後,她覺得當基層公務員「苦」,但並不後悔自己十幾年前的選擇。因為,她就在自己的家鄉服務,「而且,這份職業比較契合我的性格和價值觀。」
什麼樣的青年適合留在公務員崗位上?在馬文莉眼裡,並非所有「叫苦」的公務員都是動機不純者,因為「這個職業,本來就只適合一少部分人」。
「有句話叫『治大國如烹小鮮』,相比驚險刺激、收入頗豐的商界,政府公務員體系更多是一種『穩中求進』的工作。」她總結,「做基層公務員不太會有大風大浪,而是潛移默化地維繫、傳承、改變著這個社會,更需要一顆『公心』和『責任心』,認同這種價值觀、並能在『螺絲釘』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年輕人,比較適合。」
曾有職業規劃師分析,三類人不適合當公務員:一是追求事業上有快速回報者,二是不善於人際交往者,三是自身職業目標不清的「湊熱鬧」者;而最適合當公務員的年輕人,就是有從政理想,「願意用自己的才能,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國家做些事情」的人。
但也有媒體擔心,在80後中,這樣的年輕人會不會太少?
「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80後,普遍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夢想,更渴望聽從內心的召喚,從事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工人日報》分析稱。記者也檢索發現,不斷有80後公務員在網上發帖慨嘆,成為公務員後的最大不適,不是福利待遇的「落差」,而是「難以彰顯存在感」。
而在竹立家教授看來,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不是人人都想當公務員,也不是人人都不想當公務員」,這才是正常現象。
「在西方發達國家,僅有3%左右的青年願意當公務員——這個比例本來就不高;而且,這一隊伍本身,每年也會有3%~5%的『流出率』,即這部分人退出公務員隊伍,尋找其他舞臺。」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隨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公務員職業成為一些青年基於了解、認同之後的真正選擇,或是它回歸正常的第一步。」
事實上,附著在公務員身份上的一些「曖昧想像」、「過高預期」,近年已在褪色。
比如,記者注意到,在一向被認為是「肥差」的海關崗位,各省在近一兩年的招考中,多明確描述其工作內容為:「工作地點多在艱苦邊遠口岸、露天作業、工作強度大、體能要求高……」一些考生將其視作「史上最苦金飯碗」而望而卻步,也有人謹慎評估後,依然報考。
對中央「八項規定」,也不是所有公務員均「叫苦不迭」。比如,一位來自安徽蕪湖的基層公務員發帖描述:「雖然取消了會議後的聚餐,令大家少了交流機會,卻節省了時間,讓年輕人不用專注於喝酒、研究『飯局文化』。」「公車管理嚴了以後,我的很多同事都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讓自己有更多流汗、鍛鍊的機會。」
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公務員總數突破700萬,5年間增長近50萬人。竹立家教授認為,「有能力的年輕人都走了,誰來當公務員」是個偽問題。
「我反倒認為,通過『擠出』謀私、寄生者,『釋放』志在別處者,『留下』廉潔奉公、樂於奉獻的人才,不僅能讓公務員的總數得到控制,而且,能實現一種良性循環。」他說。
「到時候,公務員會作為一個普通崗位。任何普通崗位,都會有一批愛之如生命的人存在。」浙江網民「wuzhan0505」說。黑龍江網民「百了禪師」認為,公務員的成就感,更多時候,無法用金錢衡量:「做公務員沒有在公務員的位置上想問題,只想著升官、發財、貪汙、受賄的人,最好離開這個隊伍;公務員是為人民辦事的,如果把心擺正,多為人民做些好事,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公務員隊伍怎麼「留下更多精英」
日前,「基層公務員該不該漲薪」引發社會爭議,而無論正反哪方,都認同的一點是:僅靠一個年輕公務員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顯然支撐不了這個隊伍的長遠、健康發展。
在竹立家教授看來,公務員隊伍該怎麼「留下」更多精英?這或許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儘管多數青年網民並不認同「一刀切」地給公務員漲薪,但也有一種聲音擔憂,若只用「低薪高壓」擠出謀私、寄生者,而不匹配上其他政策,這種方式會不會無形中提高從政的成本?
「當『擠出去的』都是沒門路的,剩下的就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了。」「當政治成為『富二代』們的專享,誰來替窮人說話?當下,權力被濫用是根本問題,工資高低影響的只能是守法的好公務員,這會不會造成『逆向淘汰』呢?」網民「Wanfe」等說。
這個問題,馬文莉也一直在思考。
「成為基層公務員的年輕人,首先是普通人,也要吃飯養家。」馬文莉向記者坦承,她身邊的80後同事普遍吃苦耐勞,「很皮實」,但在日漸高漲的生活壓力下,有人形容「幾年下來,存款沒有,提拔沒有,青春已不再」,「再崇高的理想,也有難以支撐的一天」。
馬文莉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她工作的城市,一個煎餅5元,從縣城到鄉鎮的車票一次20元,房價每平方米數千元。每月不足兩千元的總收入,「花起來很緊巴」。「以前逢年過節,會有兩三百元的過節費,每年會有1000多元的『年底雙薪』,今年形勢緊了,也沒發。」
馬文莉說,上升通道的狹窄,也讓一些年輕公務員「鬱悶」。
「在市級大機關的小部門,從來就不缺人,高學歷、肯吃苦的年輕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機會,部門的中層領導都是年輕的70後。所謂的發展空間,小到讓人絕望。」近日辭職的上海80後公務員的這段獨白,引得不少同行唏噓。
「來自社會的認同感,對一名基層公務員也很重要。」馬文莉說,「很多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人收入不高,但有很強的精神激勵,而公務員隊伍卻面臨『汙名化』問題——少部分貪官給社會的不良印象,被投射到了整個公務員群體身上。」
竹立家教授認為,用體制保障公務員隊伍,留住精英,也應該從前述三點「發力」。
「對一些基層且艱苦的崗位來說,適當提高薪酬是必要的。」竹立家表示,按照國際慣例,公務員薪酬大多參照社會類似機構的同一職業平均工資而定,「並不明顯高於普通人」。「但是,如果公務員的工資十年不變,明顯跟不上當地居民的收入增長水平,也不正常。」
有網民認為,「在公務員隊伍中的年輕人,是當初的『天之驕子』,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進入公務員隊伍,必須承認的是,基層公務員的生活待遇與工作內容、職責是不對等的。」但也有網民認為,現實中,一部分服務意識很差的公務員,「相比所提供的服務,他們已經拿得太多了」。
「不搞『一刀切』很重要。」竹立家教授建議,在逐漸拉平公務員與社會其他成員醫療、住房、養老等福利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漲薪,但更應向基層艱苦的公務員崗位傾斜,向工作認真、群眾口碑好的傾斜,「而且,這個程序一定要公開、透明,要接受公眾監督。」
對上升通道,有專家建議,應在選人體制上改革,「不讓老實人吃虧」;竹立家認為,不妨考慮構建「能進能出」的公務員體制。
人民網曾刊發評論稱,精英都當官,並非社會合理分工。「當前,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和轉型期,急需一大批專業人才的革新創業、勇於創新」,但一批批優秀年輕人紛紛參與坐機關、寫材料、下通知、跑腿辦事等相對簡單的一般政務工作時,是否也是一種人才浪費?
「一些有想法的年輕公務員,到更廣闊的舞臺上開拓,可能會更利於發揮潛能。」竹立家認為,到那時,公務員才可能慢慢脫離「汙名化」,回歸為一個正常職業。(本報記者 王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