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燃燒,什麼都不會留下。」
巴黎聖母院發言人安德烈·芬諾特對法國媒體時這樣說。那時,一座850年歷史的宏大建築正熊熊燃燒。無數外國遊客與本地民眾為之驚恐,為之祈禱。
當地時間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現場濃煙滾滾,火焰竄天。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塔尖在火中倒下,十三世紀建成橡木屋頂幾乎全部被毀。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這是整個法國、整個法蘭西民族和全體天主教徒的災難。」
(圖片來源:網絡)巴黎聖母院經過了近兩百年的修建,距今挺過了法國革命,二戰等風風雨雨,破壞與重修。作為歐洲三大教堂之一,巴黎的四大地標之一,巴黎聖母院不僅是一個宗教性建築,更是法國民眾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其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內部收藏著大量藝術珍品,都讓它在全歐洲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巴黎聖母院也成為世界各地遊客嚮往的景點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教堂發生大火後不久,英、德、美、加拿大,中國等國的領導人紛紛送去慰問與祝福,雨果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的各個版本迅速登上亞馬遜法國的暢銷書排行榜,推特,臉書上的各國網友紛紛為巴黎聖母院的大火表示驚愕與惋惜。
在500餘名消防員的緊急撲救下,大火完全熄滅,許多藝術品也得到了轉移。儘管遭受重創,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並未受損,標誌性的兩座鐘樓也保持完好。然而,公眾的討論並沒有連同大火一起熄滅。
( 圖片來源:網絡)火災事件的經過是怎樣的?
網友們又呈現出怎樣的態度?
巴黎聖母院應該得到怎樣的保護?
本期,數輿君整理了來自網絡以及社交媒體的資料,來跟數輿君一起看看,這場巴黎聖母院的火災,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吧。
事件經過怎麼樣?起火的源頭在哪?搶救出來的藝術品會去哪裡?之後又發生了什麼?數輿君整理了事故發生後十天內的新聞報導,並提煉出了一些關鍵的事件。
圖1:事件經過(圖片來源:數輿)網民們怎麼說?圖2:參與討論的網民男女分布(圖片來源:數輿)數輿君抓取了17254條網民的發言,發現此次參與討論的網民中,男性約佔42%,女性約佔58%,發言網民集中在東部地區。
圖3:參與討論的網民地域分布(圖片來源:數輿)在對發言材料進行詞雲分析時,數輿君發現 「圓明園」成為了一個出現頻次較多的關鍵詞。同樣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網民在知道巴黎聖母院起火事件時很容易聯想到1860年10月的火燒圓明園事件,不論是表示憤怒或是哀傷,抑或是有幸災樂禍的言論,沉睡了近兩百年的隱痛都再一次被觸碰。
圖4:對於參與討論的網民的詞雲分析(圖片來源:數輿)對網民在發言中使用的表情符號進行分析,數輿君發現大部分表情符號帶有悲傷的情緒。正如人民日報的報導稱,此次火災「是一場文明的劫難」。
圖5:網民言論中使用較多的表情(圖片來源:數輿)在一片惋惜聲中,關於「巴黎聖母院應不應該被重建」的話題引起廣泛討論,圍繞這一話題,網友們意見鮮明地分為兩派。
(圖片來源:網絡)支持重建巴黎聖母院的人們大多觀點一致:巴黎聖母院作為人類藝術瑰寶遭此劫難已是讓人心碎,我們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消逝,必須盡最大可能還原其昔日榮光。持反對意見的網友們則在更具體的原因上產生分歧:一些網友質疑,重建後的巴黎聖母院還是原來的聖母院嗎?另一部分則堅稱,遭受火災後的巴黎聖母院亦有一定的警示價值、教育意義,沒必要投入大量成本「粉飾太平」。
回溯歷史,若將此處的巴黎聖母院抽象為外延更加廣泛的「古建築」,網友們的疑惑似乎能在一個更宏大的層面上得到回應。有關文物建築是否應被修復、應被如何修復的種種議題,早經過了中外建築學家們的仔細研究、反覆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放眼國際,在《威尼斯憲章》、《奈良文件》等公約的建構、發展過程中,文物建築保護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共識,構成了文化建築保護實踐中的主流觀點。這些原則主要包括價值標準原則和操作幹預原則兩個層面。
價值原則方面,國際上普遍倡導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對同一文化背景下的遺產價值特徵做出真實評判,同時尊重除建築物本體以外的歷史價值、超出物質形態的精神價值。即堅持真實原則和全面原則。
在操作原則方面,則應遵守縝密原則、最小幹預原則、可逆原則、可識別原則。在對文物建築採取措施之前,人們必須確保已對文物建築及其環境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全面充分的調查,必須確保採取的措施是必要的,其主要目的在於減緩文物的衰敗和破壞。而因不能保證目前的措施是絕對恰當的,我們應確保任何措施都是可逆的,不妨礙以後採取更好的替代方案。
(圖片來源:網絡)若將目光投向國內,2005年發起的《曲阜宣言》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貼合中國語境的借鑑。《曲阜宣言》圍繞中國古建築的真實性、安全性等性質進行討論,具體說明了部分木建築構建的保護手段。數輿君截取了其中一些較具代表性的片段:
《曲阜宣言》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曲阜宣言》第一條)
「『原狀』應是文物建築健康的狀況,而不是被破壞、被歪曲和破舊衰敗的狀況,衰敗破舊不是原狀,是現狀。現狀不等於原狀。不改變原狀不等於不改變現狀」(《曲阜宣言》第八條)
確保文物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實性的同時,將對文物建築的幹預減少到最低限度(《曲阜宣言》第五條)
在《曲阜宣言》第八條中,對文物建築的真實性做出了以下界定:「只要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工藝進行認真修復、科學修復,依然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不能視其為假古董。」 或也可為現實案例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鑑。
(圖片來源:網絡)巴黎聖母院是否應繼續保留被焚燒後的面貌?在此問題上,專業領域的討論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曹永康在《我國文物古建築保護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控制研究》一文中,對組成文物建築歷史價值的建築表述、歷史積澱兩因素進行了重要性排序。
他認為,建築表述主要反映了傳統的建築觀和個案的建造特色,它是文物建築的價值內核,歷史積澱則是隨著時間變化,建築上人為和自然作用的痕跡,它們構成了文物建築的滄桑感,是文物建築的時間標尺。歷史積澱是文物建築歷史價值的放大器,但是它不能脫離建築表述本體存在,文物建築的根本價值仍是由其建築表述本身決定的。
在此前提下,弄清文物建築在建造時所要表述的營造特徵,以及社會所賦予該建築的文化象徵意義,便成為界定其主要價值所在的重要標準。巴黎聖母院的建築美學價值及對法國民族的意義毋庸置疑,在此次事件中,重新修繕應是更為妥帖的舉措。
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是令全人類惋惜的一次文化浩劫。以此為鏡鑑,在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的次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召開了「消防安全緊急會議」,文物建築的消防保護工作也被更多組織提上日程。
(圖片來源:網絡)文物建築應如何開展消防安全保護工作?針對這個問題,數輿君也整理出了一些小tips:
首先,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合理有效地布局火災警報、噴霧滅火器等消防安全硬體設施;
其次,有關部門需做好火災隱患的排查工作,堅持「預防為主」、「全面預防」等原則, 對文物古建築的實際分布進行熟悉,提前準備應急預案。
最後,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古建築湧入越來越多的遊客,加強消防安全宣傳工作便也迫在眉睫。有關部門應制訂完善的宣傳與推廣規劃, 向文物古建築的管理人員進行多樣性消防知識的宣傳,同時建設義務性消防團隊, 向遊客以及當地人進行相關知識宣傳, 並指導他們正確使用消防設備, 組織一系列的消防演練活動, 提升遊客的消防意識。
美的消逝是不能抹去的遺憾,但若換個角度觀察,在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後,人們對美表現出的極高的敬意與懷緬亦給我們帶來不少感動。
祝巴黎聖母院早日重獲新生!
參考文獻:
[1]曹永康. 我國文物古建築保護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控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
[2]範巖.文物古建築消防安全現狀及對策分析[J].文物鑑定與鑑賞,2018(17):84-85.
撰文:肖遙 遊皓文
數據支持:陳炫婷 徐靜雅 劉好
可視化:王冰倩
排版:王冰倩
責編:張成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