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巨犀骨骼化石

2020-12-03 邏輯播吧

本來,我是不想去這家博物館的,原因是自以為有關考古方面的文物與乾屍等,均已在自治區博物館內見識過。心想,最有價值的被上級館取走,剩下的也就沒什麼看頭。哪知,這看法被同住一家旅館的新知窺得,便引導說:這看法過於偏激。早第三紀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你看過嗎?這館裡就有一具完整的吐魯番巨犀骨骼化石;你說你看過張雄的乾屍,而且很想深入了解一下張氏的族系,館藏就有他的先人張循夫婦的乾屍。這位仁兄真是會抓要害,一下子捅正了我那欲望的神經,所以便急切切撲進了博物館。

說實話,我是頗有家鄉觀念的,入疆後,雖然很為這裡的歷史文化著迷,但是迷戀之中也常夾憤憤之想:歷史遺存多又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全疆加在一起,拿出一個小縣試試;有古屍也沒啥可諞得,我家鄉還有與恐龍同時期的狼鰭魚哪……然而,進了展廳,這些怪念頭兒又自我打了蔫兒。心想,得虧是自說自聽,否則真得逃到背人處尋鼠洞去鑽。

一架龐然大物撐立在第一展廳的中心位置,四肢猶若雕柱,脊椎狀如拱梁,兩排肋骨環抱,椎尾抑揚有度,碩大的頭顱上挑起一錐骨角,好似對我施威。更有甚者,這具生物化石的襯景上,還突現出它的還原彩圖,一頭赭紅色的巨獸正揚威在一片綠樹碧草間,就像認準我是個狂妄之徒,不加懲罰恐遭其害一樣。對此陣勢,我自要矮下三倍,本就蔫下去的怪念頭頓時乾癟成一粒稗草籽兒。

古生物化石並未少看的我,各類恐龍幾乎全見過,唯獨對此陌生。它高有6米,長達9米,可與祿豐龍較長短。標示牌上赫然寫著「天山副巨犀」。解說員介紹說,這具天山巨犀,是1993年修築蘭新鐵路複線時,在吐魯番東部的飛躍火車站挖地基時發現的,生前體重逾30噸,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哺乳動物,由於它的上、下頷骨過重,所以陳列的這具化石標本的頭是複製的,而原頭骨化石就擺在它的蹄旁。

這種巨犀食量過大,每天食草量達450公斤,喜歡溫暖乾燥的森林草原環境。這種古生物活動時代當為距今7000萬年至2500萬年的早第三紀,此具出土在晚漸新世地層中,距今約2450萬年。有了這一教訓,我再不敢揣他想,規規矩矩走入古屍陳列廳。此廳雖無自治區古屍館大,也沒有那裡的乾屍多,但是,卻有一對夫婦乾屍令我大感興趣。

廳內共陳列五具乾屍,南側兩男一女均屬唐代,北側別棺盛殮一對夫婦,為南北朝末期乾屍。左為麴氏高昌王國侍郎、殿中將、諡為凌江將軍、屯田司馬張遁(通循),死於麴寶茂建昌四年(558年);右為其夫人,死於麴乾固延昌十六年(576年)。張遁鬚髮皆全,只是殮衣朽蝕嚴重,從面容看,死年當在60至65歲之間,其夫人左眼部與左太陽穴處已有蝕損,似為入葬時頭向左偏受擠壓所致。二乾屍身份及死年均為屍籤提供。二玻璃棺南壁上,還掛有一幅用現代技術繪製的夫妻還原圖。

觀張遁容貌似與曾看過的張雄形象多有相似,再與各有關紀年及同出土阿斯塔那古墓葬等信息聯繫推斷,覺得此張遁當為彼張雄的曾祖。再由張遁上推到張文智,從時間上看中間當隔代,那麼就可得出,麴氏高昌王朝中的張氏貴族,從張文智至張雄,正好是七代,暗合張雄墓志銘所記。有了如此發現,我便無心再戀乾屍,急於到文物陳列廳去找張遁夫婦的墓志銘,因屍籤已經告我,所記乃源於墓誌。

可嘆的是,於文物廳轉一圈兒後,令我大失所望。還好,這次是火洲人負我,非我有負於彼也。那麴氏高昌的陳列一隅,竟然沒有燈。我找工作人員問是咋回事兒,她說:那兒的燈壞了,我反映幾次也沒來修,我是沒辦法。她沒辦法,我只好自尋辦法嘍,我便在幽暗的角落裡從一頭查起,發現模模糊糊有字跡的,無論石板還是紙張,便打著火機,借光識辨,忙活足有兩刻鐘,查遍了廚窗和角角落落,也沒見什麼墓志銘,甚至連一方墓表也未尋見。再問工作人員和解說員,回答都很乾脆;不知道。再問誰能知道,則說:知道的都去開會啦!

我站在那裡,思謀良久,覺得很是尷尬。由於入館時巨犀的威懾力作用,我只敢做內心自責:你以為這裡是什麼 地方?這是每年接待10萬遊客的聖殿,別人都是這樣地看,你到這兒搗什麼亂?沒擺出來的就是不該擺,不修燈是因還沒到旅遊旺季,還能為你一個瞎子專點一次燈?哪兒不得節省著點兒?接收訓斥的另一個我無辭以對,只得說:對不起,這就告退。

相關焦點

  • 吐魯番博物館新體驗:你身邊的史前巨犀會復活!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 圖/吐魯番博物館提供)「戴上這副眼鏡,仿佛置身在遠古時代,身邊的巨犀、恐龍化石紛紛復活,還會邊走邊叫。」8月10日,正在吐魯番博物館巨犀化石廳體驗MR全息眼鏡的遊客梁曉琪說,這副眼鏡能實現人、場景和身邊文物的融合和互動,就像自己在參演3D大片一樣震撼。  梁曉琪當日體驗的是吐魯番博物館於8月7日新增的「數位化體驗項目」中的一項。
  • 新疆奇妙之旅:獨家體驗考古,夜宿吐魯番博物館及高崖子天文臺
    第三站:吐魯番吐魯番博物館博物館的巨犀化石這裡有舉世聞名的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吐魯番出土文書、吐魯番出土毛紡織品、吐魯番彩陶、吐魯番乾屍等,藏有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假肢、最早的月餅、中國最早的葡萄藤等。在博物館幽深而寧靜的氣氛中,專家將為孩子們深度講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探索絲綢之路的交流與融合,感受古代文明的恢弘篇章。
  • 麒麟是傳說,但巨犀真的有
    然而,1972 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考察隊到曲靖考察,將在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鄉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分別命名為「曲靖巨犀」 、 「似雲南巨犀」卻讓古生物界和曲靖人為之興奮。 仔細觀察巨犀復原圖, 許多人一定會有種驚奇的感覺,咋看咋覺得「曲靖巨犀」 、 「似雲南巨犀」就是曲靖傳說的「麒麟」瑞獸現身人間。
  • 重達20噸的史前巨犀VS霸王龍,會輕鬆獲勝嗎?
    比方說現代犀牛的近親——遠古巨犀。根據古生物學家的介紹,遠古巨犀主要生活在漸新世時期,屬於巨犀科,其中根據化石分析得知,遠古巨犀中的準格爾巨犀,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一隻成年雄性的準格爾巨犀,肩高可達5米,體長超過了8米,體重最重可以達到20噸,可以說,無論在體型還是體重方面,準格爾巨犀基本沒有對手,就算是曾經的地球霸主——體型龐大的恐龍也鮮有能比巨犀還要強悍的。
  • 中生代,最大的陸生獸類,巨犀
    但是,現代的犀牛並不是犀類大家族中個體最大的,真正最大的犀牛是巨犀。中生代(約22, 500萬年以前)是爬行動物統治的時代,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恐龍。而在新生代,除了海洋中的巨鯨外,巨犀就是最大的陸生獸類了。巨犀最初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稗路支地區,所以叫傅路支獸。可是後來在我國和亞洲的其它地區以及歐洲都發現了這種動物。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釐米。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廣東三水發現大型骨骼化石 或是食草類恐龍化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健源  繼南海大瀝發現恐龍蛋化石後,三水盆地近日又有新發現!最近,三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向廣州日報報料稱,他在三水周邊的四會大沙發現疑似恐龍骨骼化石,最大的「骨頭」直徑達20釐米左右,較大的有七八件,另外還有數十塊化石碎片。此前,趙燦輝在該地點已發現過動物牙齒化石,被專家鑑定為霸王龍牙齒。他最新發現的這些「大骨頭」是恐龍骨骼化石嗎?
  • 方舟生存進化巨犀怎麼訓 手機版巨犀分布一覽
    方舟生存進化巨犀怎麼訓?巨犀是島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巨犀平時狀態下是溫馴的,不過可不能小看它,兇起來不僅攻擊力驚人!
  • [視頻]黑龍江發現完整猛獁象骨骼化石
    CCTV.com消息: 視頻截圖視頻截圖視頻截圖    黑龍江東寧縣一些農民在河邊採沙時挖出部分古生物化石,據專家考證,這些古生物化石就是距今幾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經初步判斷,這是一些保存比較完整的古猛獁象的骨骼化石。於是,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和採沙人員繼續在此進行挖掘,又挖出了多塊猛獁象的骨骼化石。     責編:劉亞姝
  • 贛州查獲大量古生物化石 種類有恐龍骨骼及恐龍蛋等化石
    本報贛州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劉傑靈攝影報導:12月24日,贛州警方將在沙河等地被人挖走藏匿的化石移交給了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
  • 成都崇州有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2016年在成都崇州成立的天演博物館,以館藏近5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打造了一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這裡有體長23.8米、距今1.5億年左右的馬門溪龍,有化石含骨量高達67%、生活在6700萬年前的巨型山東龍,包括霸王龍、暴龍、劍龍、翼龍等電影裡出現過的恐龍,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得到標本。
  • 方舟生存進化巨犀怎麼抓?巨犀位置分布圖[多圖]
    方舟生存進化中巨犀應該是島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了,這種生物平時是沒有攻擊性的,但是你要打他的話,危險還是蠻高的,在附近的同伴看到會過來幫忙,所以想要抓巨犀還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 贛州查獲大量古生物化石 種類有恐龍骨骼及恐龍蛋等化石[圖]
    本報贛州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劉傑靈攝影報導:12月24日,贛州警方將在沙河等地被人挖走藏匿的化石移交給了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警方移交的恐龍蛋化石  據了解,12月1日中午,在沙石鎮發現恐龍化石的建築工地上,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沙石派出所出警民警抓獲了一名涉嫌非法發掘倒賣恐龍化石的犯罪嫌疑人魯某。當地警方於12月2日在沙河鎮垇下村一倉庫內,查獲大量非法買賣的恐龍、恐龍蛋、巨型龜等古生物化石。
  • 當地疑似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近日在前鋒區河道改建工程的護坡坎上發現許多大小不一的動物骨骼化石,護坎高約6米左右,化石分布在護坎上中下巖層中,零散分布」,該網友還在帖文中發布了不少圖片和視頻。該網友在網帖中表示,「廣安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像這些多散亂的化石,從現場化石分布及埋藏情況來看,化石豐富,有單塊化石情況、也有兩塊、三塊和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骼化石在一起」。
  • 化石研究:骨骼生長中斷數月
    化石研究:骨骼生長中斷數月】近日,西班牙的一項人類化石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祖先的骨骼化石有季節性損壞,這表明早期的人類可能是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冬的。據《衛報》20日報導,發表在《人類學》(L'Anthropologi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從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萬人坑裡挖出的化石顯示,人類骨骼生長中斷了數月。科學家們認為,早期人類骨骼化石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與其他冬眠動物骨骼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相同。這表明,人類的祖先們通過減緩新陳代謝和數月的睡眠來「應對寒冷的環境和食物的匱乏」。
  • 新發現,甘肅永靖再現恐龍骨骼化石
    記者從11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縣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獲悉:甘肅省恐龍化石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恐龍骨骼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