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並不意味著包括GDP增速在內的一切數字增減都是可以淡化,或是妥協的。對於一國之經濟來說,結構升級需要時間和耐心,甚至是階段性的增速減緩;但不可妥協的是就業率的可持續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這也是本刊編輯部為何在去年就決定從一個媒體的角度來考量中國城市的創業能力和創新基因。
在這個邏輯的推動下,《財富》(中文版)今年年初與大數據公司BBD(數聯銘品)聯手設計並推出了分析和調研,尋找對企業家和創業者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創業城市。
榜單的初選考慮了一個城市諸多的和創業相關的因素,其中包括商業基礎設施、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人才儲備和創業創新能力等一系列指標,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公開的可信數據源進行了深度分析,考量了16個反映城市創業水平高低的維度。
在初步分析篩選之後,30個城市脫穎而出,成為了第二輪讀者調查的基礎;並最終通過讀者調研評選出了「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本刊編輯部
圖片:Qilai Shen
中國十大創業城市
1 上海市
2 深圳市
3 廣州市
4 北京市
5 杭州市
6 蘇州市
7 成都市
8 天津市
9 南京市
10 重慶市
最具創業活力的5個城市
1 深圳市
2 上海市
3 北京市
4 廣州市
5 杭州市
政府對創業支持最好的5個城市
1 深圳市
2 上海市
3 廣州市
4 北京市
5 杭州市
人才市場最有競爭力的5個城市
1 上海市
2 北京市
3 深圳市
4 廣州市
5 杭州市
最具開放商業氛圍的5個城市
1 深圳市
2 上海市
3 廣州市
4 北京市
5 杭州市
調研方法:
1. 於《財富》(中文版)讀者數據中抽出25,000位高級行政人員作為調查對象。
2. 一封由編輯致讀者的信,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給讀者。調查於2015年6月10日結束,共收回678封回函。
3. 讀者提交問卷純屬自願,本刊並無提供任何贈品以作吸引。
1. 上海市
不差錢、 不缺人
上海位列2015中國十大創業城市之首,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出乎意料。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近代以來積累的雄厚經濟基礎、成熟的國際化大都市氛圍,加之中國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的綜合實力依託,成就了這個城市得天獨厚的優勢。上海是國內GDP總量最高、第一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的城市,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第一,資本特別是青睞創業項目的風投高度集聚。
「不差錢」的上海同樣「不缺人」,在「人才市場最有競爭力城市」的分榜單上,上海同樣名列榜首。海外人才居住證、戶籍打分制度等創新的人才引進措施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高端人才。排名全國第三的高校數量為上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智力資源和創業主體。
這個在近代以「冒險家的樂園」著稱的城市並不缺乏創新和創業的關注度。2011到2013年,上海連續三年位列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立項數量全國31個省市第一位。阿里研究院聯合36氪等機構最新發布的「移動網際網路+」中國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報告顯示,在創業最活躍的網際網路領域,上海擁有全國19%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僅次於北京。然而城市規模增長如同一柄「雙刃劍」,上海也面臨著房屋租金、人力、運營成本的高企,這恰恰是對創業者最現實的挑戰。
2. 深圳市
創投之都
隨著「網際網路+」概念的迅速興起,深圳是代表了珠三角經濟圈的創業城市。這兩年以大疆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硬體領域也在不斷突破。作為國內僅次於北京的網際網路創業中心城市,深圳匯聚了騰訊、華為、比亞迪等優秀企業,也有深創投、達晨資本等中國領先的本土創投機構。
這裡是中國最早的對外經濟開放的窗口,創業者更容易感受到平等、自由的創新精神。今年6月,深圳市本級財政要設立總計800億元的發展引導基金,要打造「現代化國際創新性城市」。目前深圳已經培育和聚集了超過8,000家的創投機構,管理資本超過4,000億元,是全國創投最為活躍的地區。在通訊設備、計算機等製造業方面,深圳一直位列全國前列。但面對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深圳也開始逐漸進入產業結構調整,試圖挖掘新興行業潛力。2014年,深圳的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年均超過20%的增長。
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中,以社交巨頭騰訊及騰訊系創業者為代表,眾多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快速成長。除華為、中興、順豐等公司外,大疆科技、華大醫學、迅雷等公司也逐漸崛起。這也帶動了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在深圳落戶。
3. 廣州市
順勢維新的老牌商埠
廣州是以低調、務實、不喜張揚的從商風格著稱的老牌商埠,因為距離不足150公裡的深圳在創新創業上的惹眼表現而倍感壓力。2014年GDP排名全國城市第三、機場吞吐量全國城市第二、高校數量全國第二……廣州的創業優勢,更多地體現在一線城市的豐富資源上。然而在經濟實力、商業環境、開放程度、人力資源不相伯仲的第一梯隊,這些傲人的數據並不足以成為廣州創新創業的獨特優勢。
科技創新是廣州與深圳相較明顯的短板。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曾經感嘆,深圳在科技創新上遠遠走在了廣州的前頭。擁有豐厚科技力量、科研院所和科研成果的廣州,科技成果轉化率還沒有深圳南山區一個區高。華為一家企業2014年為科研創新投入400億元,比廣州市全年的投入還多。然而,今年6月,這個歷史上屢次「順勢維新」的城市提出2017年和2020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分別超過47%和49%等一系列指標,試圖抓住「網際網路+」這個「中國雙創」的核心引擎。
4. 北京市
21歲現象
北京地區每年的畢業生已經超過了23萬人,無論是被動選擇還是主動上路,創業已經成為首都大學生不可逆轉的新就業渠道。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教育機構加上最優秀的學生創業者,在北京傳統的網際網路和高科技創業氛圍的感染下,正在催生新的「21歲」現象—很多學生從大三就開始創業。
據統計,2014年,僅上半年的新創辦企業就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就有近50家企業誕生。同時,北大創業訓練營、由錢穎一推動的清華X-lab等組織的興起帶動了一批擁有頂尖技術能力的青年學生投身創業熱潮。學術機構之外,天使投資人、孵化器和創客組織的三角關係開始形成。以創新工場、車庫咖啡、聯想之星等為代表的27家創新型孵化器成為其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北京的創業圈子—從雷軍系、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和前谷歌的員工、網易的創業幫,一直到徐小平和他的學生們。如果說看得見的組織機構是中關村管委會,那麼這些看不見的圈子事實上就是北京創業更重要的驅動力。以清華校友網絡為例,包括張朝陽、王小川、王興、北極光的鄧峰等等,這些創業人脈形成了從自身創業成功到反哺下一代創業者的循環。
5. 杭州市
阿里和浙大的基因
杭州這座「創業新城」有著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由此延伸出的「阿里系」創業者在行業內已經是小有名氣。但除此之外,仍然有多家估值從1億到10億美元的創新創業「明星」,其中包括已經完成上市的網易、天鴿集團、斯凱、同花順、旺盛生意寶等發展期企業,包括正在崛起中的蘑菇街、快的打車、挖財等創業公司等。
杭州在打造人才競爭力方面一直不遺餘力,今年杭州推出「人才新政27條」,對頂尖人才和團隊的重大項目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浙江大學作為杭州本地的高等院校,也成為了培養創業人才的「黃埔軍校」。浙大科技園在杭州的累計入園企業總數為1,200多家,70%的初創企業的核心團隊帶有「浙大基因」。多年來,杭州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創業生態體系,O2O、網際網路金融、人工智慧等新興模式下的創新新秀層出不窮。根據TechDaily的數據統計,杭州2014年獲得A~B輪融資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比例超過北京,經緯中國、紅杉資本、IDG等投資大佬都已經進駐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