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鈦加工部件
原標題:2015年創新創業成績單:超高純鈦煉出「中國純度」
當選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之首
2015年12月,世界頂級物理雜誌、英國物理學會下屬的《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的研究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榮登榜首。評審委員會說,潘建偉、陸朝陽的科研團隊獲獎是因為他們的實驗首次實現了「一個基本粒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他們的研究成果縮小了一些未來新技術——譬如安全性能牢不可破的通信設備、運算速度比今天快幾萬億倍的計算機——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發現世界首個「光碟機動」新材料
不用攜帶燃料,只靠光的驅動力進行宇宙飛行,這是航空航天界多年的夢想。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勝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經過3年潛心研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材料——「大規模直接光碟機動石墨烯材料」。這種材料可在包括太陽光在內的各種光源照射下驅動飛行,其驅動力是傳統光壓的1000倍,對傳統化學燃料火箭是一次巨大變革。
今年6月,《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重大成果。
獲國際腫瘤免疫學「威廉·科利獎」
福建醫科大學陳列平教授以其在免疫耐受型癌症發病機理方面的突出貢獻,與全球其他三位科學家分享了2014年度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陳列平發現了癌細胞上PD-1的結合子PD-L1,當兩者結合時,本該「吃掉」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就會「束手就擒」,導致癌細胞不斷增長,從而揭示了「免疫耐受型」癌症的發病機理。目前,相關成果已開始應用開發新一代單克隆抗體,對免疫耐受型的肺癌、胃癌、肝癌、腎癌、皮膚癌等進行免疫治療。紐約癌症研究所負責人評價其「將對全球癌症治療產生革命性影響。」
成功解析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徐華強帶領科研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強X射線雷射,成功解析了視紫紅質與阻遏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傳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這項突破性成果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該結構是世界上首個運用自由電子雷射(XFEL)技術獲得的蛋白質複合物結構,對蛋白晶體結構生物學研究有重大意義。同時,對靶蛋白結構與功能關係的深刻理解,將對我國開發高效低毒藥物產生深遠影響。
攻克電動汽車的「大腦和心臟」
精進電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蔡蔚回國後,迅速攻克電動汽車的「大腦和心臟」——電機系統總成和整車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目前投入量產的內置永磁磁阻式同步電機,具有轉矩密度高、轉速範圍寬、調速性能好、低振動噪音等優勢,不僅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大批量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而且打敗了國外眾多競爭對手,獲得訂單5億美元。蔡蔚在接受我國電動汽車領域「十三五」規劃撰寫任務時說:「下一個十年是新能源汽車時代,我們一定要實現彎道超車。」
第一個擁有全球智慧財產權的單克隆抗體新藥
四川大學教授俞德超發明的「康柏西普」,是中國第一個擁有全球智慧財產權的單克隆抗體新藥,為無數老年黃斑變性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疾而盲患者帶來光明,徹底結束了美國在同類藥品上的壟斷。「康柏西普」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非專利藥物名的國產藥物。
俞德超創辦的信達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已建成覆蓋腫瘤、眼底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擁有7個全球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藥物的產品鏈。2015年3月,信達生物與全球500強企業美國禮來製藥達成戰略合作,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金額最大的國際合作。
超高純鈦煉出「中國純度」
超高純鈦屬國家戰略性新材料,長期以來只有美國霍尼韋爾、日本東邦和大阪鈦業3家公司能生產,並對我國嚴格限制出口。寧波江豐電子材料公司董事長姚力軍帶領團隊自主研發攻關,將純度為99.8%的海綿鈦提純至99.999%的鈦晶體,再通過真空電子束熔煉設備,將晶體鑄造成高純度鈦材。目前,「年產250噸電子極低氧超高純鈦項目」已正式投產,產出了中國第一爐低氧超高純鈦,徹底打破了美日等國長期壟斷。該項目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並具有能耗低、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將為延伸有色金屬產業鏈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帶動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
打造智能製造設備中國品牌
劉勁松博士是全球半導體封裝設備領域資深專家,回國後創辦上海微松工業自動化公司,致力於打造中國智能製造設備品牌,自主研製的WMB1100型晶圓植球設備應用於9款iPhone手機晶片製造上,在晶片智能製造裝備上突破了國外長期壟斷,改變了我國高端自動化設備全部依賴進口的狀況。2015年,劉勁松又推出代表業界頂尖水平的第二代智能製造機器人裝備生產線,在《中國製造2025》宏偉藍圖中,一點一滴地書寫「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做全球風電行業領導者
2014年,無錫江陰遠景能源公司創始人張雷再次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中美年度創新10強」。遠景公司目前已成長為全球最大智慧能源資產管理服務公司,新增風電裝機排名位居全國前三,是國內最大的海上風機供應商。2015年7月,遠景能源主導研發的EcoSwing超導風機技術,得到了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近1億元人民幣的研發支持,這也是中國企業迄今為止在歐盟拿到的最大金額研發支持。
實現3D列印器官醫療器械行業產業化
2008年袁玉宇和他的師兄徐弢回國創辦了廣州邁普科技有限公司,將生物器官列印這一3D列印領域中最難的技術帶回中國,開啟了創業之路。2011年,該團隊成功研發出第一個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即第一代人工硬腦膜產品「睿膜」,並在英國劍橋大學醫院、德國PK醫院等歐洲著名腦外科醫院廣泛使用,應用於數萬名患者的腦膜修復手術。這是全球首次實現3D列印器官醫療器械行業的產業化,同時也給神經外科醫療領域帶來了革命性影響。
建設國際一流現代種業研發平臺
張健在國外長期從事轉基因育種研究,回國後創辦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從國際農業巨頭企業引進7名高端研發專家。2015年6月,經農業部批准主持建設國家水稻分子育種創新平臺,以種質創新、分子育種、生物信息、品種測試和種子檢測五大技術支撐平臺為基礎,著力提升大規模、高通量、集約化和標準化的高效精確育種能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種業生物育種研發和技術服務創新平臺。(王海磬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