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監護病房(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的場所,由於患者原發病重、基礎疾病多、免疫功能低下,加之侵入性操作多、大量應用廣譜抗菌藥物等因素,易發生醫院感染,使病情惡化。為了解我院ICU醫院感染的特點,為有效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提供依據,我們開展了ICU目標性監測,現將有關情況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1-01-01~2012-03-31入住ICU的患者5269例。
1.2 調查方法
運用醫院感染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按照衛生部《醫院感染監測規範》,對全部ICU患者進行調查並記錄,記錄內容包括:監測月份、ICU類型、患者基本資料(科室、床號、ID號、姓名、性別、年齡、住ICU天數、疾病診斷、疾病轉歸)、醫院感染情況(感染日期、感染診斷、感染部位)、侵入性(氣管插管、導尿管、深靜脈置管)診療操作及各種導管留置時間、醫院感染送檢標本名稱、送檢日期、檢出病原菌名稱等。
1.3 診斷標準
依據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ICU包括綜合ICU、血液病科ICU、急診科ICU、神經內科ICU、神經外科ICU、呼吸內科ICU、普胸外科ICU、心血管外科ICU和消化內科ICU共9個,共有床位72張。監測期間9個ICU住院患者平均病情嚴重程度ASIS評分為3.53分,平均住院日4.53d。
2.2 醫院感染率
監測期間ICU患者發生醫院感染224例(其中男175例,女49例,年齡最大86歲,最小10個月,平均年齡50.70歲)、254例次,醫院感染率為4.25%,感染例次率為4.82%。感染例次率最高的ICU是血液病科為22.06%,其次是綜合ICU、急診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分別為15.07%、8.85%、5.74%、4.20%,見表1。
2.3 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ICU患者醫院感染部位中居前3位的是下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流,分別佔66.93%、9.34%、6.61%,其次為消化道(5.84%)、上呼吸道(4.28%)和傷口(2.72%)等。
2.4 侵入性診療操作相關醫院感染率
9個ICU使用呼吸機者1063例,使用率為13.29%,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32例,千日感染率為8.50‰,佔下呼吸道感染的18.60%;進行中心靜脈插管1426例,插管率為29.93%,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10例,千日感染率為1.17‰,佔血流感染的58.82%;泌尿道插管2758例,插管率為45.89%,導尿管相關性泌尿道感染(CAUTI)23例,千日感染率為1.83‰,佔泌尿道感染的95.83%。
2.5 醫院感染病原菌標本來源
9個ICU患者共有218例進行病原學檢查,送檢率為85.83%,共培養出452株病原菌,主要來自痰標本,佔83.41%,其次
為尿液、血液及分泌物,分別佔5.53%、3.76%、3.32%。
2.6 病原菌分布
9個ICU分離出的452株病原菌中,以鮑氏不動桿菌(ABA)為主,共94株,佔20.80%、其次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81株,佔17.92%。452株ICU醫院感染的病原菌中,檢出率居前8位的病原菌分布見表2。
3 討論
3.1 ICU醫院感染與患者基礎疾病有關
通過觀察分析發現,醫院感染例次率最高的是血液病科ICU,為22.06%,其次是綜合ICU、急診科ICU、神經內科
ICU、呼吸內科ICU,分別為22.06%、15.07%、8.85%、5.74%、4.20%,這些科室ICU患者病情危重、機體抵抗力弱,在診斷和救治過程中需要接受侵入性操作,廣譜抗菌藥物的治療多,住院時間長,容易引起醫院感染暴發流行,是需要重點加強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部門。
3.2 ICU醫院感染與侵入性操作有關
9個ICU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佔66.93%,其次為泌尿道和血流,而VAP、CAUTI、CRBSI分別佔該3個部
位醫院感染的18.60%、95.83%、58.82%,說明使用呼吸機、留置導尿、中心靜脈置管是導致ICU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認真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使用呼吸機、中心靜脈置管和留置導尿的患者每日評估並記錄繼續留置的必要性,儘量縮短留置時間。
3.3 ICU醫院感染與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消毒隔離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因素有關
9個ICU的致病菌以多重耐藥的鮑氏不動桿菌(ABA)為主,佔20.80%,其次是MRSA,佔17.92%。近年來,人們對抗菌藥物的過分依賴和濫用,導致耐藥菌迅猛增長,容易引起醫院內交叉感染,甚至發生耐藥菌感染的暴發流行。
ABA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及人體皮膚、鼻咽腔、泌尿生殖道,生存率強、定植率高、耐藥性強,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條件致病菌。報導顯示,EICU住院>7d患者ABA定植率>80%,病區床單、床欄、監護儀器、操作臺檢出ABA帶菌率>23.0%,患者自身、ABA感染或定植者,汙染的醫療器械及手是重要傳播媒介,當患者體內菌群失衡形成菌群替代及接受侵入性操作時,ABA易成為致病菌導致感染;MRSA在世界範圍內檢出率一直呈上升趨勢。
由於其對常用抗菌藥物均表現耐藥,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困難,與B型肝炎、AIDS一併被列為世界範圍內3大最難解決的感染疾患,醫療環境不良,如感染的患者、攜帶者、汙染的空氣、汙染的醫療器械和帶菌的工作人員,同樣是MRSA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
要嚴密監測高危人群,對可疑感染者及時採集相關標本送檢;將攜帶或感染ABA、MRSA的患者置於單人間,固定專人護理;與患者直接接觸的器械、物品,如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專人專用,用後及時消毒,呼吸機管路等復用醫療用品用後集中到消毒供應科進行規範的清潔、消毒、滅菌;工作人員進入ICU穿專用工作服、換鞋、戴帽子口罩;做好終末處理工作,床單、被褥等物品用床單位臭氧消毒機消毒;儘可能減少侵入性操作。
同時,加強醫務人員手衛生,接觸感染患者的傷口、創面、血液、體液、分泌物、引流液、排洩物時必須戴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在ICU病床旁、治療車等重要位置配備速幹手消毒劑,醫務人員每次完成診療護理操作後,及時進行手衛生,必要時手消毒。認真執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及圍手術期用藥管理規定,對感染者及時送檢標本及早明確病原菌及藥敏結果,依據藥敏結果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