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將開講「古陶瓷鑑定基本要領」講座

2020-11-23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王鶴瑾)據故宮博物院消息,故宮講壇將於2015年1月11日在故宮學院舉辦主題為「古陶瓷鑑定基本要領」的講座,主講人為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陶瓷研究中心秘書長呂成龍。

據了解,古陶瓷鑑定的內容包括斷時代、判窯口、評優劣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斷時代(辨真偽)。目前,古陶瓷鑑定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憑經驗(眼力),二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但最常用的方法還是第一種。此次講座,呂成龍將根據自己30多年的專業研究經驗,結合大量實例,著重講授怎樣從造型、紋飾、胎釉彩、製作工藝、燒造方法、款識等方面判斷古陶瓷的時代,介紹古陶瓷鑑定的基本要領。

「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因場地有限,講座限120人,額滿為止。有意聆聽的朋友請提前撥打電話85007938報名預約,預約成功後將獲得預約號。報名時間:1月7日至9日,上午9:00至11:00,下午13:00至16:00。講座當天上午8:50至9:30,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

講座時間:2015年1月11日9:30-11:30

講座地點:故宮學院教學樓408階梯教室

地 址: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9號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總部校區

主講人呂成龍

【主講人介紹】

呂成龍: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器物部副主任、古陶瓷研究中心秘書長,兼任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孫瀛洲捐獻陶瓷展」等多個大型陳列展覽,實地調查數十個中國古代瓷窯遺址,多次應邀赴美國、土耳其、香港等地做學術演講,出版《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中國古陶瓷款識》、《故宮經典——故宮陶瓷圖典》等多部學術專著。2002年入選由《中國文物報社》組織評選的全國文博考古界一百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之列。

 

相關焦點

  • 「故宮講壇」將開講 還原唐伯虎的內心世界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王鶴瑾)「故宮講壇」將於5月24日9:30-11:30在故宮學院舉辦以「唐寅與他的《風木圖》」為主題的公益講座,主講人是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王中旭。 據了解,《風木圖》是故宮博物院藏唐寅的重要代表作品,該圖在唐寅年譜的編撰和唐寅繪畫的研究中受到重視,但是研究得不夠深入,尤其是在年代的判斷上存在爭議。王中旭在對前賢判斷依據進行考證的基礎上,將唐寅《風木圖》置於明代及吳門孝子圖流行的藝術史情境中,通過唐寅《風木圖》與能判斷年代的唐寅繪畫、書法風格及都穆書法風格的對比分析,判斷該圖的創作年代,並嘗試在此基礎上還原其創作情境。
  • 他進故宮參與古物整理鑑定工作,愛上青銅器,走上青銅器研究之路
    1912年,清帝退位,根據當時臨時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末代皇帝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並且政府決定,將熱河行宮和盛京(瀋陽)故宮所有文物移至北京故宮。為了便於管理,臨時政府在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並派專人進行保護。1924年,軍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並且帶領軍隊迅速佔領了北京,同時將皇室家族趕出了紫禁城。
  • 孫瀛洲曾捐上千文物給故宮 後人稱是明智之舉
    1923年在北京東四南大街創辦了自己的古玩鋪「敦華齋」,因研究深入,經營有方,成為北京著名的古董經營者,是赫赫有名的「孫五爺」,其高超的文物鑑定水平,為同行所稱道。  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文博界傑出先驅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鑑定家,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 這場乾貨滿滿的講座在廣科院開講了…
    這場乾貨滿滿的講座在廣科院開講了… 2020-12-23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輔導講座開講
    作為本市「十三五」期間文化領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據市委宣傳部統一部署,由市文廣影視局主辦,上海藝術研究所、中華藝術宮承辦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創作研究系列輔導講座,昨日起正式開講,來自本市以及全國神話學的知名專家為大家解讀中華創世神話。
  • 「土斑」是鑑定高古陶瓷贗品的重要方法
    現在高古陶瓷贗品極多,如何辨別呢,制假者無法仿造的「土斑」是鑑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謂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
  • 甘肅省民勤縣:「透視地球」科普講座開講
    10月10日下午,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公益性科普講座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火爆開講,來自該中心酒泉-武威地區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項目負責人範俊傑高級工程師以「透視地球」為題為1000多名師生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科學大餐。
  • Stata講座:因果推斷中的雙重差分法開講
    2020年10月11日上午九點半,Stata軟體系列講座在騰訊會議客戶端和B站直播同步開講。主講嘉賓是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王存同教授,講座題目為《因果推斷中的雙重差分法》。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0596多名師生及研究者觀看了本場直播。
  • 無意打造「爆款」產品 故宮600歲生日將這樣過
    活動將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據透露,包括《韓熙載夜宴圖》等在內的一系列國寶級珍品將在明年的院慶系列展覽中與觀眾見面。故宮王旭東院長表示,在院慶展示中院方無意打造「爆款」產品。他認為:「文化如水,應該更多的是包容和滋養。」
  • 「透視地球」科普講座甘肅民勤火爆開講
    10月10日下午,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公益性科普講座在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火爆開講,來自該中心酒泉-武威地區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項目負責人範俊傑高級工程師以「透視地球」為題為1000多名師生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科學大餐。
  • 「生命時光·老班開講」系列講座之靳明亮報告會舉辦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7日電(林雷若 劉悅) 10月15日晚7點,西北工業大學生命學院在長安校區教學西樓B座206舉辦了「生命時光·老班開講」系列講座活動。擔任此次系列講座首講的嘉賓是生命學院青年教師、2017級2班班主任靳明亮副教授。
  • 拉斯海馬的陶瓷遺存與中國考古
    自二戰以來,他們長期持續的考古發掘、調查工作對於構建當地的基本文化歷史框架起到了奠定作用。以拉斯海馬地區為例,現代考古工作最先於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女考古學家德卡爾迪的一系列青銅時期墓葬調查開始。70至90年代初,伊拉克、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的考古隊伍紛紛開始了各自的考古調查與發掘。
  • 「雲嶺大講堂」暨「文化昆工」系列講座第七十八講開講
    9月24日晚,「雲嶺大講堂」暨「文化昆工」系列講座第七十八講在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電力樓開講。講座邀請到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子強教授做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苦難輝煌到大國泱泱》的專題演講。學校120餘名師生代表聆聽了本次講座。在本次講座中,金子強教授聲情並茂的講述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
  • XRD系列講座第四期視頻回放:Jade數據處理原理與基本操作
    原標題:XRD系列講座第四期視頻回放:Jade數據處理原理與基本操作 本課程重點講授XRD技術的發展、測試、Jade軟體基本操作、以及圖譜定性分析,可作為初學者的科普入門課程,也可作為有志於從事該技術工作的專業人員的培訓課程。
  • 怎樣通過「土斑」鑑別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
  •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1月19日下午,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的第一場講座落地浙江圖書館。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其中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珍稀文物多達80多萬件,文物保有量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最老的故宮——北京故宮:北京故宮之所以最老,是因為它建成時間最早,是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大家都把它叫紫禁城。既然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建築規模是最大的,建築材料是最考究的,建築工藝是最好的。
  • 怎樣才能去故宮修文物?
    深圳晚報記者 楊端端 鹽田紫禁書院《我在故宮修文物》講座剛一結束,被封為「故宮男神」的王津就被一群聽眾圍住,要求合影並加微信。那邊廂另一位講座嘉賓故宮副院長宋紀蓉被「攔截」在洗手間內,幾個年輕女觀眾正熱切地詢問「怎麼成為故宮志願者」等問題。
  • 細胞培養基本操作要領
    細胞培養是生物醫藥科研工作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環節。因此,了解細胞培養基本操作要領對於生物醫藥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實際操作角度談談體外細胞培養過程中的操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