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1次就行!靠吃魚就能降9%心衰風險!

2021-01-15 瀟湘名醫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吃魚竟然有這種功效,快來看看。

我們常把心血管疾病稱為「吃出來的疾病」,由此可見合理膳食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日常飲食要少油少鹽。

然而少油少鹽只是烹調方式,那麼具體應當吃什麼呢?哪類食物更加健康?

近日在EHJ上發表的一篇文獻以超過42萬人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飲食選擇。

圖1:EHJ雜誌研究論文截圖

42萬人研究證明吃魚更健康!

看懂這張圖,你就明白了70%的研究內容~

圖2:四類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

▎對統計學不感興趣的你看這裡:(統計大佬請跳過~)

朋友你可能會說,我看不懂右邊的圖,小編偷偷告訴你,右邊的圖轉化成文字就是研究結果的內容,所以如果你看不懂的話,直接看研究結果就行~

研究結果:

1.食魚者所有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均低。

2.素食者僅在綜合心血管疾病這一項指標中有健康收益。

3.經過死亡結果分析,沒有發現其他兩類飲食結構者心血管疾 病風險與飲食偏好之間的關聯。

▎統計學大佬看這裡,原始數據給到你:(統計大佬請~)

本次研究得出的具體數據如下:

由圖可知,

1.食魚者與肉食者相比,各項心血管疾病 (CVD) 事件發生機率均降低。

心肌梗死(MI)發生率下降最明顯,為30%(HR:0.70,95%CI:0.56-0.88);心衰(HF)發生率降低22%(HR:0.78,95%CI:0.63-0.97);缺血型心臟病(IHD)(HR:0.79,95%CI:0.70–0.88)和腦卒中(中風)(HR:0.79,95%CI:0.63–0.98)的發生率降低21% ;發生CVD的風險率降低7%(HR:0.93,95%CI:0.88–0.97) 。2.與食肉者相比,素食者發生CVD的風險較低( HR:0.91,95%CI:0.86-0.96) 。

3.魚類和家禽食用者與肉食者相比,不良結局的風險沒有差異。

一句話總結:吃魚好!心血管病不找你。

那麼可能有小夥伴想問了,為什麼研究人員要把吃魚的人和既吃魚又吃禽類的人分成兩類呢?

答案是:魚肉和雞肉都是白肉。研究人員想細分食用不同白肉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差異。

都是白肉,別吃雞肉吃魚肉?

有的小夥伴又不明白了,白肉是什麼呢?

白肉的專業定義:

白肉是一個營養學定義,廣義上是指肌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 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在咱們日常的生活中,常吃的有雞、鴨、鵝等禽類,和魚、蝦、蟹和牡蠣等水產。

圖3:生活中常見的白肉

之前許多研究將白肉作為一個整體分類來考量食物對心血管健康的收益。此次研究突破性地對比了吃魚肉和只吃魚肉的兩類人群,得出來的結論是只吃魚肉才是對心血管更為健康的飲食方式。

而對於魚肉帶來的健康收益,作者認為應當歸功於魚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

那我們要不要專門購買魚油類的補品呢?

謝菲爾德大學的心臟學家蒂姆奇科教授 (Prof Tim Chico) 說:「以前的經驗表明,儘管某些種類的飲食看似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但當我們試圖分辨出是飲食中的哪種元素能夠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並且將其製成補劑進行額外補充時,卻顯示不出什麼益處了。

曾有一段時間,NHS給心臟病突發的病人開這些保健品處方,但這種現象在好多年前就已經停止了。這類保健品成本高昂,所以,對於那些想通過吃這個來降低心臟病風險的人,我建議多買蔬菜。」

一句話總結:買魚油,大可不必!多吃魚,會有收益。

怎麼吃?越多越好!

上述研究證明了在肉類選擇中只選擇魚肉會降低腦卒中,心肌梗死、心衰、缺血型心臟病各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這是外國友人的調查研究,放在咱們中國也適用嗎?國人的體質會不會跟老外不同?

別擔心,吃魚總是沒錯的,吃魚的心血管收益在國內專家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3]。

專家們認為吃魚能降低心衰風險,並且吃魚越多,心衰風險越低。

圖4:心衰與吃魚頻率之間的研究

上圖說明:每周吃一次魚HF的風險就會降低9%(RR:0.91,95%CI,0.84-0.99)。並且似乎吃魚越多HF風險也會隨之降低。每周吃魚5次或以上的,HF風險下降了14%(RR:0.86,95%CI,0.84-0.99)。

一句話總結:多吃魚,一天一頓魚,心衰風險低。

所以,今天的晚飯吃魚嗎?記得不要吃炸魚啊!少油少鹽多吃魚,心臟疾病遠離你。

參考資料:

1、Guang Hao,et al.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2012-2015.Eur J Heart Fail,2019,21(11):1329-1337.

2、GB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ollaboration.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burde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The Lancet.February 13,202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045-3

3、Li YH, Zhou CH, Pei HJ, Zhou XL, Li LH, Wu YJ, Hui RT. Fish consumption and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Chin Med J (Engl) 2013;126:942–948.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葉拂雪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 End -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長鏈單不飽和脂肪酸可增加心衰發生風險
    儘管圖示22:1水平為非線性相關,但高LCMUFAs水平,特別是24:1水平與心衰發生明顯相關 數十年的動物實驗表明食物中長鏈單不飽和脂肪酸(LCMUFAs)具有心臟毒性作用。雖然沒有關於對人類影響的研究,但有機制研究告訴我們其可能存在潛在心臟毒性作用。包括LCMUFAs在內的長鏈脂肪酸主要在過氧化酶體而非線粒體內氧化。
  • Circulation:「早起的鳥兒」不僅有蟲吃,心衰風險也更低
    的su 心力衰竭影響著全球超過2600萬人,而新的證據表明睡眠問題可以在心衰發展中發揮作用。 近日發表在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Circulation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不考慮其他危險因素的情況下,與睡眠模式不健康的人群相比,保持最健康的睡眠方式能使心衰風險降低42%。
  • 一周吃2次巧克力,心血管風險降低10%!
    (沒找著請你吃巧克力的圖……) 近期,一篇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提示,每周吃至少1次巧克力或每月吃巧克力超過3.5次,冠心病(CAD)發生風險就可降低8 %
  • 「企鵝醫生」寶寶吃魚真的會變聰明嗎?
    因為大人們覺得「多吃魚能變得更聰明」。 其實,人聰明與否主要還是靠先天的遺傳+後天的努力 但吃魚補腦也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一 吃魚真的會變更聰明嗎?
  • EHJ:要想心臟健康,吃魚比吃肉強
    近期《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分析,也支持了奇點糕的這種偏好: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42萬參與者的數據顯示,比起吃紅肉或者禽肉,只吃魚肉與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下降有關[1]。從分析數據來看,只吃魚肉的人群在心血管方面的獲益,比不吃肉的蛋奶素食者還要更勝一籌,這與素食者的整體飲食並不完全健康有關。
  • 每天堅持吃,有效預防,疾病一掃而光!
    但其實這是可以靠飲食方面來預防的,研究顯示,以下6種食物可降低患上前列腺的風險,男人不可不知! 6種食物可大大預防前列腺癌發生機率 一、核桃: 科學家研究發現,堅果類中的核桃可能就是預防男性患上前列腺癌的關鍵食品,研究證實,每天吃兩把大約57公克的核桃,就能有效降低前列腺癌發生的機率。
  • 伴擴心病的心衰診療,有了新規範!
    1 伴DCM的心衰如何治療?「新三角」給你答案! 2018年4月,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衰學組領導下撰寫的《中國擴張型心肌病(DCM)診斷和治療指南》正式發布。DCM是引起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見疾病之一,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 專家:咳嗽最短一周就能自愈
    近來有微博轉發雜誌《科學美國人》的內容:「咳嗽平均需要18天才能康復,一般人咳嗽一周就受不了了,去醫院要求大夫開抗生素,但抗生素對於很多呼吸系統炎症沒有效果,因為它和感冒一樣,都是病毒造成的,最後靠的是自愈。」此言一出,引起廣大網友的關注,有讀者@城市快報全民養生進行求證,想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正確,記者就此採訪了醫學專家,進行求證和解讀。
  • 當心衰遭遇主動脈夾層,換個心臟活著
    然而,他曾經接受過兩次心臟換瓣手術,病情發展至今已是終末期心衰,心臟幾近報廢。  針對這個特殊病例,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心臟移植團隊聯合大血管團隊,為李伯實施心臟移植 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置換 降主動脈置換手術,為其換上「新」的心臟和長達20多釐米的大血管。李伯術後第17天康復出院,目前隨診情況良好。
  • 世界上最懶的魚:不想吃不想動,卻能靠這個功能在海中遠行!
    導語:世界上最懶的魚:不想吃不想動,卻能靠這個功能在海中遠行!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內容,海洋裡有無數種生物,至今也沒有確切的數據來統計到底有多少種類,也沒法統計具體的數量。今天小威來和大家說的這個海洋中的魚類,它卻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懶的魚,連吃飯都不想動。是不是非常有有趣呢,一起來看看吧。這個就是印魚,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裡,我們國家的南海地區也有它的蹤跡。
  • 吃什麼降低膽固醇 膽固醇偏高應該吃這些
    那有什麼降膽固醇的方法可以讓身體中的膽固醇恢復正常嗎?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些降膽固醇的方法,同時告訴大家吃什麼降低膽固醇以及膽固醇高吃什麼好。想要了解的朋友,不妨就來看看吧。吃什麼降低膽固醇膽固醇偏高往往是因為我們日常飲食所導致的,因此我們需要改變一下自己的飲食情況,這樣才能不讓自己膽固醇偏高,不是嗎?那有什麼食物可以改變膽固醇高的現狀呢?
  • 辨機制、尋靶點,新策略助力基層管理CKD合併高血壓/心衰
    7月9日,「腎在縣」兩湖專場順利舉辦!劉虹教授提出,目前中國慢性腎病(CKD)患者已高達1.32億之多,高血壓是貫穿CKD全程、加速腎病進行性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其顯著增加了CKD患者的終末期腎臟病(ESRD)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有效降壓則可使CKD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明顯降低,提示CKD患者降壓治療的必要性。
  • 它是「米飯殺手」常吃可以促進大腦發育,一周吃三次,孩子智力棒
    它是「米飯殺手」常吃可以促進大腦發育,一周吃三次,孩子智力棒!一個民族的任何習慣都是有文化基因的。中國人這個最普遍也是最有特色的習慣也不例外。想來中國人最有特色的問候語恐怕就是那句風靡全球的:「你吃了沒?」
  • 心衰治療「遊戲」規則變了:一日之內2次登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索...
    北京時間11月17日早上9點06分,索格列淨剛剛在AHA發布了它的首秀——SOLOIST-WHF實驗(索格列淨用於心衰加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便迫不及待地發布了他的第二個研究。在接下來的Late-Breaking專場裡,索格列淨以新角色參與心血管保護作用。
  • 一周吃幾次魚最好?魚肉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有些魚不能隨便吃
    魚的種類豐富,即使是不喜歡挑刺的人們,也可以選擇無刺魚或者是魚片的吃法,不僅能夠滿足味蕾,也省去了挑刺的麻煩。成年人多吃魚肉,可以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而孕婦多吃魚,可以有助於胎兒的發育,我們常說吃魚會變聰明,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些魚類吃了會帶來人們很多的好處,但是也有一些魚吃了反而對身體不好,那麼什麼魚是好的魚,而什麼魚是「壞魚」?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研究認為:久坐或增加女性心衰機率
    據美國健康生活新聞網11月24日報導,最新研究提醒說,即便運動量達到建議水平,久坐或久躺也會大大增加老年女性心衰住院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女性健康倡議」研究中將近8.1萬名50歲至79歲絕經後女性的數據。這些女性在該研究開始時無一確診心力衰竭。報導稱,在平均9年的隨訪期間中,只有1400多名女性因心衰入院治療。
  • 老人半夜憋悶或是心衰 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心衰早期症狀   很多人了解的心衰典型症狀包括過度疲勞、呼吸困難、心律失常,其實不完全正確。心力衰竭的危險性在於症狀是慢慢發展而成的,一些早期信號容易被忽略使病情得不到控制。   1、容易疲勞   從事一般體力活動會感到疲勞、四肢無力,休息後則能減輕或消除。
  • 吃魚腹有致癌風險 吃魚背上的肉更安全?
    信息時報訊 (記者 蔣雋 實習生 楊雲) 環境汙染殃及池魚,吃魚究竟有多大的風險?吃魚的什麼部位更安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專家發現,食用部分魚類的腹部和尾部的肉會帶來致癌危害,吃魚背部的肉風險相對較低。
  • 惠州女子吃魚後竟然要到醫院搶救,咋回事?
    一般的魚刺卡喉,到耳鼻喉科藉助喉鏡等工具就能把魚刺取出。為什麼她會來急診搶救室呢?值班醫生林月雄、陳經戎一看呂女士帶來的咽喉部CT片,深深地吸了一口涼氣。 在患者的食道頸段(頸6椎體水平),有一約19x3mm(如半根牙籤大小)魚刺殘留並穿破食道。細小的魚刺都讓人咽痛難忍,更何況那麼長那麼粗的魚刺。
  • 「定期吃魚」可降低腸癌風險?來看看最新的研究怎麼說
    他們發現,在研究開始之初吃魚最多的人,與那些很少或不吃魚的人相比,平均15年後被診斷出腸癌的可能性要低12%。特別是,對於脂質魚類的攝入也發現了類似的聯繫。科學家認為,由於在鯡魚和鯖魚等油性魚中發現的魚油具有抗炎特性,魚可能降低腸癌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吃一次或兩次魚是健康均衡飲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