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龍頭新聞記者 霍營
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人的牙齒或多或少都會出毛病,也因此逐漸意識到牙齒的重要性。「9.20」全國愛牙日,哈醫大附屬口腔醫院修復科教授馮劍橋指出,現代醫學證實,口腔疾病可引發多種疾病 ,如心臟病和胃病就與牙周炎有關。
正確認知牙齒缺失
以前牙鬆動或缺失為例,除外傷造成的牙齒意外,一般病因比較明晰,但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簡單地醫治或修復就不了了之。
馮劍橋教授提示說,在看牙醫之前,患者對自身口腔疾病的來龍去脈,要有最大限度的認知,醫者要透過蛛絲馬跡或多學科聯合診療,才有可能做出相當於個性修復的最佳治療。
合理改善口腔功能
馮劍橋介紹,伴隨口腔保健意識的提高,很多人從年輕時就開始治牙,但還有很多人自身的牙患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得到及時診治,臨床經常看到這類患者,退休後才來就醫。還有一類人退休幾年後,悟出了美觀對自己不那麼重要,而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原則,所以他們看牙醫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口舒適的能吃飯的假牙。這個要求看似不高,但實現起來確有相當的難度。
以修復治療為例,假牙的種類很多,比如現在流行的種植牙,其實它的適應症很嚴格,對患者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只有少部分人適合。年齡大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長期穩定性經常面臨各種疾病的考驗,如糖尿病、腎病、骨質疏鬆等很多慢性病人都要謹而慎之;而包含種植技術的全口重建修復術,對多數牙缺失或全口牙缺失患者,難度係數大,治療成本高,對醫生的綜合素質及數位化程度均要求較高,設備便利性和技術力量也必須過硬,現階段難於普及。
叩齒吞津益處多多
在牙齒的日常健康養護上,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借鑑中醫的身心醫學整體觀。
古諺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的養生術之一。馮劍橋說,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神寧,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舌尖輕頂上顎部,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隨著鍛鍊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36-300次。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也可早晨起床後、午飯後、睡覺前各做1次,每次做3分鐘左右,站立、坐著均可。
馮教授說,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也大有裨益。
叩齒後跟著做吞津動作,即用舌沿上下牙齒內外側轉攪一圈,將口水慢慢咽下。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馮劍橋認為,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溼、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利於食物消化。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胺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機能。
另外,很多保健功法,比如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御龍九式、太極拳等,都是從增強體質、改善全身抵抗力入手的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對於防範口腔疾病、堅固牙齒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來源:龍頭新聞
【來源:生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