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君想問問大家,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那你聽過民間傳唱的《重慶歌》嗎?聽過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首歌唱出了重慶城十七道老城門的不同特色及風貌。
這一次,讓我們穿過石階,穿過門洞,看看《重慶歌》中「正對著真武山」的東水門,聽聽重慶古城的繁華往事。
我們現在看到的東水門城門寬3.2米,高5米,附近有一段200米左右的石城牆,高度達6米。
東水門城門的名字從何而來呢?原來是因為此城門朝向東方,與長江的流向是一樣的,都是往東邊的方向。城門洞是最常見的拱形,這與多數城門形狀是一樣的。
門額上的「東水門」三字已風化,城門具備典型的古城牆特色,又面向長江,在氣勢上絕頂不凡。
這個古城牆建於明代,歷史久遠。來到這裡,我們能看到一步步的石階和一塊塊的石頭,在這樣的場景下,很難不讓人猜想,曾幾何時,這裡都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至明朝時期,戴鼎又大規模地修築城牆,為確保城池的牢固性,所用建材均是石頭構成,並將十七座城門打造得各具特色。
戴鼎由九宮八卦之像定其數量,並按照五行確定其方向。在那之後,便有了重慶古城的十七道城門。
在當時,東水門城門上曾有十分壯觀的城樓,屋簷下有著四角支雕花撐拱,經過專人精雕細琢,顯得很是漂亮,氣勢雄偉,可惜的是,城樓已經被毀,現在我們已經沒法看到當時的景象了。
以前的東水門是極為繁華的,遠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要知道湖廣會館和江南會館都是靠著城門而建的。
在這裡除了有很多重慶本地人,還有一些來自外省的朋友,在這裡曾有各種各樣的商品交易,可以說,這裡有過一段繁華往事。
在東水門及城牆的歷史演變中,也體現了當時碼頭的的興盛和重慶山城的繁華。
重慶處於長江及嘉陵江交匯的地帶,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是一個天然的港口,所以便自然而然產生了碼頭,重慶的水上交運由此變得越來越好。
隨後,又興起了重慶獨有的碼頭文化。重慶因碼頭而興,因商貿而盛。
東水門外也有碼頭,重慶城裡的人經常來東水門碼頭坐船到江的對面,那個時候這裡人潮湧動,十分熱鬧,這也體現出了當時碼頭的存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積極影響。
現如今,靠近長江的東水門及城牆,依然在不舍晝夜地堅守著,就像是一個交警站立在自己的崗位。
雖然這裡已經沒有碼頭的身影,但是卻有了連接兩岸的東水門大橋,人們通過大橋便能通過江的對面了。
城門內不再有商販的吆喝聲,卻有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東水門城牆反映出了當時重慶古城的繁榮景象,現因歷史變遷,早已改變。
它又重新被當代人賦予了新的意義,現在相關部門已經在著重打造重慶的歷史文化街區,東水門及城牆也在改造的行列中,將和湖廣會館、白象街、十八梯等文物單位一起,展現重慶母城的歷史文脈。
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最大保護並融入城市建設發展中,歷史文化產業也得到了很好地發展。
近年來,重慶下半城的歷史文化街區在一步步地進行保護性開放,正在重現母城記憶裡的往日繁華,相信重慶下半城的歷史性文化街區將發展得越來越好!
你對重慶的哪個歷史文化街區印象深刻呢?快快在評論區和大家一同分享吧!關注重慶深扒客,深扒君帶你了解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