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的深秋,
常伴雨水。
巴山的夜,
風冷似鐵。
庭前徘徊的他,
一轉身。
仿佛隱約看到,
窗前昏黃的燈下,
妻子的臉龐。
公元851年,
唐大中五年秋。
李商隱赴川,
入節度使柳仲郢幕府。
留宿巴山,
已是深秋時節。
東川的深秋溼冷無比,
更遑論秋風更兼秋雨。
兩年前的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盧弘正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對李商隱也非常欣賞。
眼看仕途即將通達,半生沉浮終有歸處。然而不幸的是,僅僅一年多後,盧弘正就於大中五年春天病故。
此時的李商隱不得不再一次為前途而奔波。
更為不幸的是,當他趕回家中時,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已然去世。
李商隱與妻子王氏恩愛有加。即便他深陷「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鬱郁不得志時,妻子也總是支持他的每一次決定,從未因為父親王茂元屬於「李黨」而有所偏失。因為在妻子的心中,她明白李商隱的所作所為絕不是為官位前程,而是為濟世安民的理想。在李商隱的心中,妻子也一直是他的知音。
人生幾度秋涼。妻子的逝去,令李商隱悲痛不已。但他並未停下自己的腳步,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妻子自始至終都與他在一起。
只是今夜的巴山的秋風,捲起的種種回憶。
只是寒冷的秋雨,在屋前響起過往的點滴。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若問我何時是歸期,遙遙無期。今夜的巴山連綿秋雨,傷懷滿池。汝既已逝,知己何尋。怎樣才能回到在窗前花燭相守的日子!該怎樣告訴你,今夜的巴山夜雨。
豈止於情愛,更深處是懷才不遇和知音難覓。
夜雨寄北,今夜何處可寄此身。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