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巴山夜雨這一有個性有特色的雨,是因為很久之前讀到唐代另一悲苦詩人寫的一首詩。
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然後好奇」巴山夜雨「是什麼?查了一下資料,歸納一下:
巴山夜雨是因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1年中夜雨67%,春季夜雨69%。
我在成都居住兩年多,經常是白天沒事,晚上雨很多,到了天亮又戛然而止,白天下雨的情況一般是連綿的幾天幾夜的。這可謂是中國最有特色的自然現象,也是最有個性的雨了,我就晚上下,我白天就是不下。非常調皮。不過調侃歸調侃,實際這個現象是因為四川盆地特殊地理環境導致的:四川盆地空氣潮溼,天空多雲,所以四川人吃辣就是為了防止潮溼的,還有四川妹子皮膚好也是因為潮溼啊,那些說北方女子皮膚不好然後諸如此類推論北方」基因「不好,我真是不禁要感嘆你真是牛人,地理知識貧乏,你以為北方年年大雨,天天潮溼啊?講你」基因「好,你去北方呆春天冬天去呆上幾年試試看?四川盆地不只是多雲,是根本沒雲,終年看到太陽可是很難,如果有一天出太陽,都是非常歡呼譽躍的。雲層多自然就遮擋了部分太陽輻射,但是紫外線是擋不住的, 據說紫外線越是陰天越是強烈。,白天雲多,自然氣溫不易升高,對流不易發展,雖這麼說,但是四川盆地的夏天真是跟桑拿一樣,越多雲越難受。夜間雲層能夠吸收來自地面輻射的熱量,再以逆輻射的方式,把熱量輸送給地面。所以雲層對地面有相當的保溫作用,使夜間雲下氣溫不致過低。可是雲層本身善於輻射散熱,其上層由於輻射散熱,溫度降低,低於雲下氣溫,這就形成雲層上冷下暖的特徵。於是上下空氣就發生對流,雲層發展,出現降雨現象。要不我們上個圖吧,千字不如一圖啊。
「巴山夜雨」中的巴山不是指大巴山,準確是指重慶北碚的縉雲山,古時候就叫巴山。後來就泛指多夜雨的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慶、峨眉山分別佔61%和67%,貴州高原上的遵義、貴陽分別佔58%和67%。我國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數、夜雨量及影響範圍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同杜牧合稱「小李杜」。
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為什麼說他悲情,他因為娶了疑似「李黨」成員涇陽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被捲入了「牛李兩黨」的漩渦,在夾縫中生存鬱郁不得志。
但是有研究者認為王茂元只是同「李黨首腦李德裕「交好而已,並沒有實際證據證明王茂元是李黨成員,而且王茂元作為封疆大吏,又是其嶽父,如果真得同「李黨」關係密切,李商隱自然也不會仕途坎坷,歷史也沒有記載過王茂元為李商隱仕途出過力,這可以理解成兩個方面:一是王茂元並不是一個任人唯親的人,二是王茂元在「李黨」中影響力並沒有那麼強。
當時最為欣賞他並視為己出的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又是牛黨成員,後來位高權重。而令狐楚去世後,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氏,但是這不代表人家就是李黨了吧?但令狐綯對他意見就是非常大,所以令狐綯也不是一個什麼值得稱道的有胸懷的人。諸如此類他就被打上「李黨」標籤,但是事實他並沒有從」李黨「那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是各個地方的節度使、刺史、地方官員愛其才提供了就業機會。關於這段我會另寫一篇文章來闡述我的觀點。這首詩到的寄北和君是指誰?
這首詩有一定的爭議,有人說這是李商隱給妻子王氏的,有人說這是給好友的,持這個觀點的是」君「一般指男的,而且當時寫這個詩時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已經去世,不可能寫給妻子。這又是犯了個錯誤,實際」君「在古代反而是指女性的多,」先生「原來也是不分性別的。
各類典籍關於君的解釋,只列稱女性的和最符合本詩的: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為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夫稱婦曰細君。《前漢·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又婦人封號亦曰君。《史記·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兒為平原君。當然李商隱的詩確實是非常難懂的。」隱晦迷離,難於索解「,有人發出「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感嘆。這兒我的觀點是:或者這是李商隱在同年妻子去世去了四川然後思念亡妻而寫下的詩篇,在巴山夜雨那清冷之夜,思念亡妻,仕途坎坷,妻子的通情達理,從不怨恨,這自然會勾起其思念之心,苦悶更增加相思之苦,有感而發,用未亡人身份同亡去人一起對話,這也是詩句中經常用得手法,李商隱同其妻感情非常好,在妻子去世之後寫了很多篇悼念妻子的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不就是一個陰陽相隔的感覺嗎?何當共剪西窗燭,什麼時候能?可以理解成反問還有機會?還能嗎。
那一場巴山夜雨後,李商隱不再有愛情,他到死不續弦,李商隱也不再有事業,他在四川悽悽慘慘待了四年,回到長安,謀了個閒職,最後回到家鄉,然後,默默地死去,離他妻子的去世不過7年。至於李商隱有很多次愛情,那都是民國時期有些人通過詩篇來臆測出來的愛情故事,當不得太真。
突然非常的傷感感覺要落淚,一輩子才華橫溢,卻是鬱郁不得志."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還被後人稱為「人品不好「。
只能說李商隱的時代還是處於門閥時代,加上他又身不由己莫名捲入牛李黨爭。而且唐代科舉還是限制了很多人的機會,李白、孟郊、李商隱都是有才華卻沒有仕途上得到發展。
但李商隱又不是像李白那樣放蕩不羈,李白一生還是過得風風光光,一擲千金瀟灑一生。他更是一個想老老實實的求功名的人,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他東奔西路也就是求個功名,結果一輩子沒有出人頭地啊。唯一可以告慰的是他有一個至死不渝的妻子和留下感動我們後人的優美詩篇,人生也算是值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