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2020-08-12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編譯:儲雪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埃迪卡拉紀(635至541Ma)時期出現了動物,見證了動態的海洋氧化還原環境、可能快速的板塊運動和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唯有的大擾動。這些擾動中最大的是Shuram碳同位素漂移(CIE),它被稱為埃迪卡拉紀環境變化的驅動力,可能與埃迪卡拉生物的創新或滅絕有關。ShuramCIE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海相碳酸鹽巖的碳同位素負漂移,δ13Ccarb急劇下降了~17‰至-12‰,然後才緩慢地恢復到背景值(圖1),是全球碳循環中一次最大擾動1,2。有趣的是,地球上六大古陸不同沉積環境沉積的碳酸鹽巖都有ShuramCIE記錄,所以它是元古宙最神秘的地球化學事件之一。目前,圍繞這次事件有三大爭論:1)起始和持續的時間;2)成巖作用還是其它成因;和3)與海洋氧化還原變化、冰期,以及埃迪卡拉動物群是什麼(因果)關係?時間上誰先?誰後?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由阿瓦隆(Avalon)、白海(WhiteSea)和納瑪(Nama)3個最早的宏體化石組合構成,它們依次出現和滅絕。阿瓦隆化石組合幾乎完全是在斜坡和盆地的環境中保存,為大的分形生物(稱為葉狀體)和可能的海綿和刺胞動物。更年輕、更多樣化的白海組合包括更複雜和移動的類群,如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和雙側對稱的Kimberella,主要出現在潮下至潮間的大陸架環境。埃迪卡拉紀晚期的納瑪組合是高度分化的,以早期兩側對稱的遺蹟化石、有節結的動物群和最早的生物礦化動物為主,都出現在淺海碳酸鹽巖和矽質碎屑巖沉積的環境中。由於埃迪卡拉紀地質年代細分的缺失,使得生物更替與重大構造或生物地球化學事件(如ShuramCIE)之間的關係不清楚2

圖1. 加拿大西北部和阿曼埃迪卡拉系地層和同位素年齡. 前人發表U-Pb鋯石年齡採自火山灰層3和Re-Os年齡採自富有機質的沉積巖4

為準確限定印度-亞洲大陸碰撞的時間、位置和動力學過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國際合作夥伴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袁傑、鄧成龍研究員、朱日祥院士、郭正堂院士、賀懷宇研究員、李仕虎博士、沈中山博士研究生、秦華峰副研究員,以及首都師範大學楊振宇教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Wout Krijgsman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安慰博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共同合作,對藏南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江孜地區的上白堊統床得組大洋紅層和薩嘎地區的古新統桑單林組深水紅色矽質頁巖(圖1)開展構造古地磁學、巖石磁學、磁性地層學和巖相學(圖2,圖3)等綜合研究,獲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數據,揭示了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塊在白堊紀晚期-古近紀初期快速向北漂移的特徵,提出了「北印度海」(North India Sea)假說,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兩階段的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新模型(圖4,圖5)。

圖1 研究區地質與地形。(a)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形圖;(b)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帶地質簡圖,修改自Yin(2006);(c)江孜地區地質簡圖,修改自Chen等(2006);(d)薩嘎地區地質簡圖

阿曼Nafun群和加拿大Rackla群的地質概況

阿曼的埃迪卡拉系Nafun群在北部的Huqf沙漠和AlHajar山有出露,在南部的Salt盆地和Huqf-Haushi高地的多個鑽孔巖芯中出現。Nafun群沒有明顯的變質或變形,上覆的Ara群和Fara組的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的年齡限定Nafun群年代為埃迪卡拉紀。Nafun群的Khufai組以碳酸鹽巖為主,位於Marinoan冰期之後沉積的蓋帽碳酸鹽巖之上,年齡應小於635Ma。ShuramCIE記錄開始於Khufai組最上部,完全恢復出現在上覆的富碳酸鹽巖的Buah組。雖然不清楚Nafun群中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的情況,不過在Ara群的鑽孔巖芯中曾報導有CloudinaNamacalathus3

在加拿大的Yukon和NorthwestTerritori的Mackenzie、Wernecke和Ogilvie山區有Rackla群出露。在Wernecke和Mackenzie山區Rackla群覆蓋在大約635Ma的Marinoan冰期之後的蓋帽碳酸鹽巖之上,從Sheepbed組開始,基底的年齡為632.1±5.9Ma4。Sheepbed組又被碳酸鹽巖和矽質碎屑巖混合的Nadaleen組覆蓋,含有阿瓦隆組合化石,包括盤狀的AspidellaHiemolora化石、erniettomorphNamalia和各種rangeomorphs化石,其δ13Ccarb值高到+9‰(圖1)。上覆的Gametrail組碳酸鹽巖中δ13Ccarb值急劇下降至是-13‰,即ShuramCIE最低點。到靠近上覆Blueflower組的接觸部位恢復到0到+2‰。在Blueflower組中有各種遺蹟化石組合,rangeomorphs、管狀和盤狀,以及公認的狄更遜水母化石。接著是埃迪卡拉紀末期碳酸鹽巖為主的Algae和Risky組地層層序,它們分別被寒武系最底部的Narchilla組和Ingta組覆蓋,呈不整合接觸。這些地層中含有小殼和多種多樣的遺蹟化石組合。

Ogilvie山區埃迪卡拉系地層(Rackla群)未被正式命名,填圖稱PH3、PH4和PH5單元。PH3主要由黑色頁巖構成,它直接覆蓋在Marinoan冰期之後的蓋帽碳酸鹽巖上,屬於埃迪卡拉系層序。接著的PH4包括ShuramCIE,δ13Ccarb值低到-9‰,到頂部含有結核的灰巖中 δ13Ccarb值返回至0到+2‰。PH4與PH5之間接觸為角度不整合,由粉砂巖和砂巖構成的PH5根據遺蹟化石判定為早-中寒武世。

Re-Os地質年代學

在阿曼南部Salt盆地L井和M井取了Khufai和Buah組各一套富有機質的頁巖樣品,開展Re-Os同位素年代學測定。基底Khufai組的L井樣品在記錄了ShuramCIE之下的沉積層位獲得的Re-Os年齡為578.2±5.9Ma(2σ,n=7,MSWD=0.97),其初始187Os/188Os(即Osi)值為1.15±0.05。M井的Buah組樣品記錄了ShuramCIE事件後並已經恢復到正的δ13Ccarb值時的沉積年齡,為562.7±3.8Ma(2σ,n=7,MSWD=1.40),Osi值為0.68±0.01(圖2B)。

圖2. 五個層位樣品的Re-Os等時線圖.(A) L井:阿曼Khufai組. (B) M井:Buah 組. (C) J1719:Yukon地區Wernecke山區Nadaleen組. (D) J1443:Yukon地區Wernecke山區Nadaleen組. (E) A1707:Yukon地區Ogilvie山區PH4.

為限定加拿大西北地區埃迪卡拉系層序中ShuramCIE的起止時間,從Rackla群的黑色鈣質泥巖地層取了3套樣品做Re-Os同位素定年(圖1和2)。Wernecke山區Nadaleen組上部的J1719和J1443樣品給出兩個Re-Os的沉積年齡分別為574.0±4.7Ma(2σ,n=8,MSWD=0.75)和575.0±5.1Ma(2σ,n=5,MSWD=1.20),它們的Osi值分別為0.60±0.01和0.60±0.01(圖2C,D)。這兩套樣品都位於ShuramCIE記錄之下,限定了事件的起始年齡。在ShuramCIE之上的Ogilvie山區PH4中A1707樣品的Re-Os年齡為567.3±3.0Ma(2σ,n=6,MSWD=0.81),Osi值為0.61±0.04(圖2E),限定事件結束的時間。

ShuramCIE事件開始、持續的時間和同時性

在阿曼,漂移開始在578.2±5.9Ma之後,在562.7±3.8Ma終止,時間跨度小於15.5±7.0Ma(圖3)。在加拿大西北部限制漂移持續的時間不超過6.7±5.6Ma,574.0±4.7Ma之後開始,而且在567.3±3.0Ma結束(圖3)。最近對紐芬蘭的Conception群含化石層序中寄主矽質碎屑的δ13Ccarb數據與Shuram CIE變化對比,將事件的發生限制在574.17±0.66和562.5±1.1Ma之間5-7,可以與阿曼和加拿大西北部對比,而且在紐芬蘭限定持續時間小於11.7±1.3(圖3)。重要的是,加拿大西北部和阿曼的Re-Os定年證明多個古大陸的Shuram CIE同時都發生在574.0±4.7Ma之後。新的時間框架表明Shuram CIE開始比Gaskiers冰期結束至少早5.2±4.8Ma5,如此Gaskiers冰期不可能是全球最大碳同位素漂移的直接驅動力(圖3)。

3. 年齡的概率分布.圖中藍色年齡數據為Re-Os年齡1;其他均為鋯石U-Pb年齡5-7。注意採用PizzaDisc火山灰的年齡作為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最小年齡7;ShuramCIE頂盛年齡年齡見參考文獻6;其它說明見參考文獻1。

標定埃迪卡拉紀

最近,在紐芬蘭的ivesheadiomorphs和frondose化石首現之上大約25m處Drook組中火山灰層定年,限定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現早於574.17±0.66Ma7。這與Nadaleen組的574.0±4.7Ma的Re-Os年齡1一致,表明這些生物同時全球出現,而且很可能是在ShuramCIE之前(圖4)。這與不同大陸邊緣的深水斜坡環境孕育早期宏觀生命的假說8是一致的。

根據現在的年齡數據,阿瓦隆組合出現在Gaskiers冰期之後和ShuramCIE及它引起的海洋氧化之前(圖3和圖4)。因此,記錄了ShuramCIE結束的華南陡山沱組IV段的沉積應該放在大約565Ma,而不是550Ma。全球海洋的氧化也應在大約565Ma,而由陡山沱組III段最上部碳酸鹽巖δ238U和IV段黑色頁巖δ98Mo的數據估算的全球海底硫化的比例(圖4)應該更早新的年齡框架表明埃迪卡拉海的氧化明顯先於白海組合,而且與發生在大約550Ma白海組合的滅絕也是沒有聯繫的(圖4)。

4. 埃迪卡拉紀時期碳同位素變化、定年數據和化石組合圖.

*:U-PbTIMS鋯石定年;†:U-PbSHRIMP鋯石定年;‡ 表示Re-Os定年。年齡數據:深綠色—紐芬蘭;粗體的深藍色—阿曼;粗體的淺藍色—加拿大西北部。缺氧海底面積的百分比是由Mo和U同位素的質量平衡模擬得到。WS,即WhiteSea白海;Frt,即Fortunian幸運階.

多個古大陸和古緯度的海相地層中都有Shuram CIE記錄,而且在目前的定年誤差內是等時的。因此,它作為一次重要事件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全球碳循環擾動之一。然而,同時開始與結束的Shuram CIE是很難與成巖作用的解釋協調一致,熱液或大氣降水的蝕變作用也不會產生相似時間跨度、地層厚度和巖相都互不相同卻類似的蝕變。將Shuram CIE與化石記錄的動物演化聯繫起來時,仍有一些重要的細微差別需要考慮,包括保存對化石外觀的控制,以及環境變化與生物響應之間允許的時間滯後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表面上看,新的埃迪卡拉紀年齡框架可能與劇烈的環境變化脫鉤,但需強調一個穩固的年代框架非常重要,它將元古代末期環境變化與埃迪卡拉化石記錄聯繫起來了。

參考文獻

1. J. P. Grotzinger, et al., Enigmatic origin of the largest-known carbon isotopeexcursion in Earth’s history. Nat. Geosci. 4, 285–292 (2011).

2. S. J. Burns, et al., Carbon isotopic record of the latest Proterozoic from Oman.Eclogae Geol. Helv. 86, 595–607 (1993).

3. S. A. Bowring et al., Geochronologic constraints on the 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the Neoproterozoic Huqf Supergroup, Sultanate of Oman. Am. J. Sci.307, 1097–1145 (2007).

4. A. D. Rooney, et al., A Cryogenian chronology: Two long-lasting synchronous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Geology 43, 459–462 (2015).

5. J. P. Pu, et al., Dodging snowballs: Geochronology of the Gaskiers glaciationand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Ediacaran biota. Geology 44, 955–958 (2016).

6. D. E. Canfield, et al., Carbon isotopes in clastic rocks and the Neoproterozoiccarbon cycle. Am. J. Sci. 320, 97–124 (2020).

7. J. J. Matthews, et al., A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rise of theEdiacaran macrobiota: New constraints from Mistaken Point Ecological Reserve,Newfoundland. Geol. Soc. Am. Bull. In press.

8. T. H. Boag, et al., Oxygen, temperature and the deep-marine stenothermal cradleof Ediacaran evolution. Proc. Biol. Sci. 285, 20181724 (2018).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編譯:儲雪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埃迪卡拉紀(635至541Ma)時期出現了動物,見證了動態的海洋氧化還原環境、可能快速的板塊運動和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唯有的大擾動。這些擾動中最大的是Shuram碳同位素漂移(CIE),它被稱為埃迪卡拉紀環境變化的驅動力,可能與埃迪卡拉生物的創新或滅絕有關。
  • 因為「懶」,所以滅絕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狄更遜|埃迪|埃迪卡拉生物...
    在地球形成最初幾十億年間生命沒什麼變化,直到5.41億年前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埃迪卡拉型生物:那些因為太「懶」,所以滅絕了的生物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埃迪卡拉型生物:那些因為太「懶」,所以滅絕了的生物
    ,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葉狀體生物和底部的圓盤這個圓盤,科學家們推測是起到固著作用的一個固著器,這些葉狀體生物靠著圓盤形狀的固著器固定在海底,利用「葉片」吸取營養,或許它是植物,靠光合作用生活;或許它是動物,靠過濾水中的營養物質生活。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初到研究所,經常在夜晚看到辦公樓還是燈火通明,老一輩科學家在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工作。」袁訓來認為是興趣支撐了科研,他欽佩這些既能坐得了冷板凳,又能出國際一流成果的前輩。 「在我們還是中科院部門實驗室的時候,就集中優勢資源努力走向國際前沿。」袁訓來記得當年這個實驗室跟其他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起參加全國性評估,仍處於同類優秀、名列前茅的位置。
  • 災難推動生物演化:6億年前,雪球地球後出現複雜生命體
    ,但是在科學家眼中,雪球地球事件前後,地球生物圈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雪球地球之前,地球生物個體微小,種類稀少,生命演化緩慢;雪球地球之後,地球生物個體變大,種類迅速增加,演化快速[1]。在整個雪球地球事件中,地球生命依靠海底火山的熱量或是小塊未被冰封的海洋艱難存活,但是在度過這次漫長的災難性事件後,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發生了迅速的改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紀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類軟軀體的、形態複雜的宏體真核生物,組成「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埃迪卡拉紀最為獨特的宏體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體生物的演化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
  • 中外科研人員在三峽地區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參與的中外科研團隊通過對在石板灘生物群發現的一大類葉狀體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形態觀察、分析和釐定,確認其為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A(1-4)和Arborea sp. B(5-6)。南古所 供圖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並被編輯選為免費開架閱讀方式。
  • 科學家揭秘海洋環境因素對寒武紀大爆發的影響
    這一快速生物演化事件是自達爾文1859年《物種起源》發表以後的一個生物進化論之謎。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與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提出了距今5.51億年至5.15億年前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新機制。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通訊》3日在線發表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課題組、南京大學凌洪飛課題組與國內外其他單位的合作研究論文《埃迪卡拉紀—寒武紀轉折期海洋氧化-還原狀態與動物演化的耦合關係》。該成果以氮同位素為主要研究手段,發現距今約5.51億年至5.15億年的埃迪卡拉紀—寒武紀轉折期海洋氧化-還原狀態呈現階段性波動變化,時間上與早期後生動物的階段性輻射和滅絕事件高度吻合。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動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分節的出現意味著身體的結構有了分區,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這類體型複雜的動物何時出現?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楊群介紹道:「近年來,南京古生物所聚焦寒武紀大爆發(5.4億年~5.2億年)之前的生物演化過程,並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進展。」    從世界地層古生物研究發展來看,1909年,首先發現了布爾吉斯頁巖的寒武紀生物群,1947年,發現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砂巖中的印痕化石。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
  • 環境改變命運
    演化為現今的泱泱眾生▼◤@National Geographic注釋: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它是組成高等級生命的基本單元標註著生命演化進入新的階段▼注釋:1.大氣含氧量是真核生物誕生的外在環境基礎。
  • 科學家在澳洲發現蠕蟲狀生物化石,很可能是所有動物的共同祖先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地質研究團隊在澳洲南部的巖層中發現具有5.5億年歷史的生物化石,這種只有一半米粒大小的蠕蟲狀生物被稱為「Ikaria wariootia」,很可能是現今幾乎所有動物家譜中的共同祖先。
  • 生物多樣化從何而來?可能與一堆蟲子有關
    幼蟲靠擺動尾巴產生動力,直到抓住一個適合附著的表面,然後它的尾巴和脊索一同退化,變成無脊椎的成蟲形態。)在埃迪卡拉物種出現之前,生物的演化主要局限在微觀層面,由於當時地球上氧氣短缺,動物的新陳代謝也受到限制。多虧了海洋細菌通過光合作用製造了氧氣,大氣中氧氣的水平在20億年前增加,不過在另一個10億年中又保持了相對較低的水平。
  • 中科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實施方案諮詢論證會召開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實施方案諮詢論證會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   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副局長黃晨光介紹了自中科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以來研究所分類改革的總體部署和重要舉措、卓越創新中心的建設標準和要求、諮詢論證的目的和總體要求,希望專家組幫助和指導中心進一步完善實施方案。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傅伯傑主持諮詢論證會。
  • 埃迪卡拉發現「謎」一樣化石,專家用60年時間,才搞清它真實身份
    在埃迪卡拉南部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一塊奇怪的化石,對於這塊化石上的生物,生物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直至60年後,它的真面目才被徹底揭開,被世人所知。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塊神秘的化石上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埃迪卡拉南部的地區,是一處全世界聞名的「生命起源之地」,此處存在著大量5.65至5.43億年前的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化石。在1960年召開的第22屆國際地質會議上,這些化石群落被正式命名為「埃迪卡拉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