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發現「謎」一樣化石,專家用60年時間,才搞清它真實身份

2020-12-04 歷史店

在埃迪卡拉南部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一塊奇怪的化石,對於這塊化石上的生物,生物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直至60年後,它的真面目才被徹底揭開,被世人所知。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塊神秘的化石上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埃迪卡拉南部的地區,是一處全世界聞名的「生命起源之地」,此處存在著大量5.65至5.43億年前的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化石。在1960年召開的第22屆國際地質會議上,這些化石群落被正式命名為「埃迪卡拉動物群」。

對於這樣一座巨大的「遠古生物寶藏」,不少生物學家都曾來此調查研究,並尋找到更多的古生物化石。魯比克教授是當地考古學界專家中的翹楚人物,他對「埃迪卡拉動物群」十分感興趣,於是便選拔自己的學生們組成考古隊,攜帶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前往該地進行調研。

埃迪卡拉山地區氣候炎熱,考古隊員們頂著高溫進行認真的工作,他們用帶來的錘子和鎬頭,對附近可能存在化石的山脈進行了探索,果然找到了不少古生物化石,這令他們十分欣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塊石英巖中,魯比克教授突然發現了一塊有趣的化石,而當他將大家全部招呼過來後,幾乎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眼前的化石模樣奇怪,它的形狀類似於圓形或橢圓形,其兩側對稱,並且有著分節的身體和一條縱貫軀體的中心軸,表面紋理呈肋狀,看起來猶如一塊巨大的披薩餅,更像一塊圓圓扁扁的芭蕉葉,與中國農村老人用於納涼的蒲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魯比克教授的仔細測量發現,這塊化石上的生物體長巨大,約有1.4米左右。

魯比克教授為了能夠更好研究該生物化石,便與學生們將其完整取出,運回到自己的實驗室之內。不過有趣的是,儘管魯比克教授在生物學方面有著頗高的造詣,可是對於眼前化石上生物的種類依然難以說清,為此,他找到了不少生物學家,並舉行會議公開進行研討。

在研究會上,生物學家們各抒己見,提出了關於該生物物種的三種猜測。有專家認為,從外形來看,這種生物很可能是一種巨大的蘑菇,也就是所謂的真菌屬,至於現今為何難以找到如此體型巨大的蘑菇,完全可能是與地球上氧氣濃度變低有關。不過有專家不同意此觀點,在他們看來,化石上的生物更類似於海洋動物,因為其表面紋理與現代某些海洋生物如出一轍,其作用是能夠更穩、更快地遊動。除此之外,也有專家提出了該生物是某種植物葉子的理論,認為其是遠古芭蕉樹葉的某一部分。然而遺憾的是,雖然化石上的生物受到了專家們的足夠重視,但限於科技的限制,眾專家依然無法對其作出鑑定,因此這個難題也被擱置在一邊,只能等待後世專家揭開最終的秘密。

60年的時光轉眼即逝,隨著DNA技術的不斷成熟,關於生物種類的鑑定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了能夠揭開60年前的秘密,生物學家們再次將目光聚集於化石之上,繼而以DNA技術對其進行檢測。此次負責研究的專家來自於俄羅斯,他們首先要檢測的,正是殘存於化石中的生物DNA結構與蛋白質種類。

檢測結果表明,在化石之中,存在著脂質殘留物,這樣的發現又意味著什麼呢?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現今地球上的生物群體中,只有真核生物能夠製造出含有固醇的油脂分子。如此也能表明,化石上的生物是一種真核生物。然而,只有這些論斷還遠遠不夠,生物學家們依然無法說明該生物究竟是原生生物,還是海洋動物。

隨著研究的加深,生物學家們又對化石上殘留的固醇進行了含量分析比較,最終發現,其內所存在的膽固醇含量極高,居99.7%左右,而麥角固醇卻僅有0.23%。這一檢測結果又會說明什麼呢?簡單來說,原生生物與海洋動物的差別很大,而從微觀上來看,其區別就在於所分泌的固醇種類,大多數動物分泌的物質以膽固醇居多,而原生生物所產出的則是麥角固醇。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知道,這種生物正是一種海洋動物,這也大大縮小了生物學家們的排查範圍。後經DNA螺旋比對,確定其序列與如今的海洋生物水母類似,故此斷定,該化石生物為遠古時期生存於海洋之中的水母,名為「狄更遜水母」。

自此以後,埃迪卡拉神秘化石之謎被徹底揭開,人類的古生物種類百科大全中又添加了一位新成員。狄更遜水母能夠被發現,不僅掀開了埃迪卡拉遠古生物群落的一角,更為後世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入門的金鑰匙。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妖孽的古生物,完整化石上千塊,發現60多年但身份仍是謎!
    經過千百年的研究,科學家也將它們進行了分門分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動物的身份依然是古生物學家們的未解之謎,比如「塔利怪物」。塔利怪物和旋齒鯊、怪誕蟲那樣的妖孽需爭論百年才確定的造型不同,它是實實在在地將自己造型擺在古生物學家的面前,反而令古生物學搞不清它到底是什麼東西。而塔利怪物從發現到現在已有60多年歷史,其身份仍是一個謎,因此它也成了古生物學家們的一個噩夢。而且這個謎,仍在繼續!
  • 研究了60多年的塔裡怪物,身份至今是謎,塔利怪物長得太奇葩了
    外媒報導,前段時間《科學進展》上出現了一篇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提出了一種研究古生物的新方法,即通過研究古生物化石中的蛋白質、脂質等生物信號來進一步確定古生物的情況。不僅如此,該研究還表示他們的方法能夠用於對「塔利怪物」的身份鑑定。一時間該消息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什麼是「塔利怪物」?
  • 研究了60多年的塔裡怪物,身份至今是謎,塔利怪物長得太奇葩了
    不僅如此,該研究還表示他們的方法能夠用於對「塔利怪物」的身份鑑定。一時間該消息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什麼是「塔利怪物」?根據該探究團隊的成員表示,他們已經對塔利怪物化石進行生物信號分析,初步鑑定它是脊椎動物。一直以來,古生物學界對塔利怪物的真實身份存在爭議,有專家認為塔利怪物的身形像章魚,因此它是頭足類動物;而有些專家認為,塔利怪物化石中存在脊索,這是脊椎動物的表示,因此它是脊椎動物。
  • 貴州發現數億年前神秘生物八臂仙母蟲化石(圖)
    「八臂仙母蟲」化石。朱茂炎 提供  現在生物弱肉強食,但在5.6億年前,有這麼一群生物,它們之間相處「融洽」,沒有捕殺,這種生物就是「埃迪卡拉生物」。一直以來,在古生物界,對它的定義始終沒有統一,有人說它是動物,有人說它是植物,還有人說它是菌類。那麼,該神秘「蟲草」身世到底如何?「2006年,我們在貴州江口縣發現了埃迪卡拉生物的完整個體"八臂仙母蟲"。經過研究得出它和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動物是一類的。由此我們肯定,過去身份不明的"埃迪卡拉生物"有一部分是動物,而且與接下來的寒武紀動物也有一定的聯繫。」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紀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類軟軀體的、形態複雜的宏體真核生物,組成「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埃迪卡拉紀最為獨特的宏體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體生物的演化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
  • 中外科研人員在三峽地區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參與的中外科研團隊通過對在石板灘生物群發現的一大類葉狀體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形態觀察、分析和釐定,確認其為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化石及其復原圖。南古所 供圖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紀晚期大量繁盛的一類軟軀體的、形態複雜的宏體真核生物。它們組成了「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埃迪卡拉紀最為獨特的宏體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體生物的演化過程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 被發現60多年了 「塔利怪物」的真實身份仍成謎
    有說是軟體動物,有說是脊椎動物1958年,美國業餘化石珍藏家弗朗西斯·塔利在美國伊利諾州中部的馬榮溪化石層中,初次發掘了一種神奇的化石。據猜測,它生存在距今3億年前的近海水域。殞命或其餘不測緣故將其埋葬在淤泥裡,並很終被包裹在後來造成的堅挺巖石中。隨後,古生物學家在該州格蘭迪縣的梅遜克裡克,又連續發掘出了數千塊如許的化石。
  • 因為「懶」,所以滅絕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狄更遜|埃迪|埃迪卡拉生物...
    在地球形成最初幾十億年間生命沒什麼變化,直到5.41億年前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研究了60多年的塔裡怪物,身份至今是謎,它會不會是外星異形?
    科學家表示,這個新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揭開困擾科學界60多年的「塔利怪物」真實身份的謎團,而且他們已經通過這個新方法,初步對「塔利怪物」進行了推測,認為它極有可能是一種全新的、非比尋常的脊椎動物,並且是地球生物演化過程中重要一環。什麼是「塔利怪物」?
  • 研究了60多年的塔裡怪物,身份至今是謎,它會不會是外星異形?
    科學家表示,這個新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揭開困擾科學界60多年的「塔利怪物」真實身份的謎團,而且他們已經通過這個新方法,初步對「塔利怪物」進行了推測,認為它極有可能是一種全新的、非比尋常的脊椎動物,並且是地球生物演化過程中重要一環。
  • 曾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時隔3年,它的身份之謎依舊無解!
    曾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時隔3年,它的身份之謎依舊無解!宇宙中經常發生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其中有很多就在我們的周圍。大家還記得2017年突然造訪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嗎?它就是奧陌陌,它的真實身份是什麼?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按袁訓來學術的說法,應該是埃迪卡拉紀早期,距今6.35億~5.8億年前,約6億年左右,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高等生命。而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埃迪卡拉宏體生物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距今5.79億~5.4億年。袁訓來的發現,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了近4000萬年。現在,大家能看見的花草樹木、人魚蟲鳥,都是「高等生命」。和現代的動植物相比,那些最古老的「高等生命」,它們是如何生活的?
  • 埃迪卡拉型生物:那些因為太「懶」,所以滅絕了的生物
    ,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最早發現它的人是一個叫做spriggina的石油公司老闆,這個生物的化石,看上去有那麼一個模模糊糊的頭部,就好像是一個多節的蟲子一樣,但是它會不會動呢?不知道!不管是科學家們還是古生物愛好者,大家都情願相信它是動物。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疑問,這種生物化石,如果再加上一個圓盤,不還是很像葉狀體生物嗎?
  • 岡底斯山發現謎一樣化石,專家經過研究,竟不知道它是什麼生物的
    在地球上,很多山脈中都保存有古老的動植物化石,它們不僅是科學家們研究古生物的標本,也更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絕佳方式。然而在無數古生物化石中,也有很多是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的,比如專家們在岡底斯山脈發現的一種奇怪化石,直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麼動物。究竟是什麼樣的化石呢?
  • 埃迪卡拉型生物:那些因為太「懶」,所以滅絕了的生物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這些擾動中最大的是Shuram碳同位素漂移(CIE),它被稱為埃迪卡拉紀環境變化的驅動力,可能與埃迪卡拉生物的創新或滅絕有關。ShuramCIE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海相碳酸鹽巖的碳同位素負漂移,δ13Ccarb急劇下降了~17‰至-12‰,然後才緩慢地恢復到背景值(圖1),是全球碳循環中一次最大擾動1,2。
  •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ShuramCIE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海相碳酸鹽巖的碳同位素負漂移,δ13Ccarb急劇下降了~17‰至-12‰,然後才緩慢地恢復到背景值(圖1),是全球碳循環中一次最大擾動1,2。有趣的是,地球上六大古陸不同沉積環境沉積的碳酸鹽巖都有ShuramCIE記錄,所以它是元古宙最神秘的地球化學事件之一。
  • 地球簡史4:生物大爆發前夕,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
    承接上文,時間來到元古宙中元古代蓋層紀。註:在澳大利亞發現的6億年前水母化石生物大爆發前數千萬年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由於有了原始臭氧層的保護,埃迪卡拉紀的生物們在4.2米深度以下沒有致命射線的海水中瘋狂繁衍、進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在全球共發現了210種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其生物多樣性前所未有。基因進化是盲目的,能延續下來的物種必然是適應自然環境的。最後,這一時期出現的眾多物種中,只有少部分相對「兇猛」的物種存活至寒武紀。寒武紀前,近1億年時間段生物化石几乎是空白的。
  • 發現一條5.5億年前的夷陵蟲 揭示動物早期演化史的巨大飛躍
    2019年9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在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地層中的新發現——5.5億年前,一條奇特的蟲子長眠在行進途中,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後行跡同時留在了埃迪卡拉紀的海底。該研究論文為探索早期動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