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型生物:那些因為太「懶」,所以滅絕了的生物

2020-08-23 博物致知計劃

一、 是葉子還是動物?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個詞現在很多人都已經很熟悉了,這個詞的意思是在地球出現以來一直到寒武紀,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簡簡單單,但是到了寒武紀的時候,就好像大爆炸一樣地球上嘭地一下出現了很多的生物,幾乎所有的現生生物的祖先都出現在了那個時候。

在地球形成最初幾十億年間生命沒什麼變化,直到5.41億年前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最早發現埃迪卡拉生物化石的 Flinders 山

這些生物們迄今為止都非常讓科學家們頭疼,為什麼頭疼呢?因為它們太奇怪了,奇怪到甚至很難說清楚它們是動物還是植物!


在埃迪卡拉生物群中,最常見的是一些被稱為葉狀體生物的化石,這些生物的化石長的非常像一片葉子,但是往根的地方看,卻是一個圓盤的樣的結構:

葉狀體生物和底部的圓盤

這個圓盤,科學家們推測是起到固著作用的一個固著器,這些葉狀體生物靠著圓盤形狀的固著器固定在海底,利用「葉片」吸取營養,或許它是植物,靠光合作用生活;或許它是動物,靠過濾水中的營養物質生活。因為這些化石保存的不是很好,它很多身上的精細結構都消失了,科學家們只能靠猜想:

葉狀體生物復原圖 圖/網絡

在埃迪卡拉紀還有另外一種化石:Spriggina。最早發現它的人是一個叫做spriggina的石油公司老闆,這個生物的化石,看上去有那麼一個模模糊糊的頭部,就好像是一個多節的蟲子一樣,但是它會不會動呢?不知道!不管是科學家們還是古生物愛好者,大家都情願相信它是動物。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疑問,這種生物化石,如果再加上一個圓盤,不還是很像葉狀體生物嗎?

Spriggina 化石及倒模

Spriggina 化石復原—動物版

埃迪卡拉紀第三種非常有爭議的生物化石被稱為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這種生物的化石形態是這樣的:

狄更遜水母化石

化石的特點是,沒有背腹之分,也就是說,它就類似於一張白紙,沒有所謂的正反面,反正兩邊都一樣。很多愛好者在復原圖中把這種生物復原為水母一樣的生物,他們認為這可能就是水母的早期類型。但是這種化石找不到任何現代動物的特徵,曾經在一個國際會議上,有一個動物學家問了七個古生物學家,狄更遜水母是什麼類型的生物?他得到了七個不同的答案,有認為它是腔腸動物的,有認為它是節肢動物的等等。

狄更遜水母復原想像圖 圖/見水印

除了這些生物之外,在埃迪卡拉紀又發現了更多的這種與現生動物完全沒有可比性的生物,比如像一個口袋一樣的埃尼埃塔蟲(Ernietta)、好像葉狀體生物升級版的阮格亞蟲(Rangea)等等

埃尼埃塔蟲化石

埃尼埃塔蟲復原圖 圖/見水印

阮格亞蟲化石


阮格亞蟲復原圖


二、 動物?可能是吧!

除了上述那些不像動物的化石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些極有可能是動物的化石金伯拉蟲(Kimberella),這是爭議最少的一種生物化石,因為它的化石中留下了清晰的移動的痕跡。

金伯拉蟲化石

金伯拉蟲復原圖

此外,還有一些動物遺留下來的運動的痕跡,我們叫它移跡化石。留下這種化石的生物不知道是哪一種,但是可以猜測可能是一些類似於蠕蟲的生物,請不要小看這些蠕蟲,如果那時候真的存在這些蠕蟲的話,那麼這些蠕蟲很可能是我們絕大部分生物的祖先。

遺蹟化石及留下遺蹟化石的生物想像圖

這些蠕蟲(如果存在的話)的運動能力可能非常弱小,它們只能在沙灘面上移動,而不會向沙灘之下打打洞。

現代向沙灘下面打洞的生物們


三、 埃迪卡拉紀生物可能是「懶」死的

古生物學家們根據挖掘出來的化石復原了埃迪卡拉型生物樣子,在埃迪卡拉紀的海洋中,很可能是這樣的:

埃迪卡拉生物組合

埃迪卡拉紀生態系統復原圖

這些生物大多是扁平的身體,要麼是豎直長在海底,要麼是平平得躺在海底,要麼是像一個口袋一樣,它們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呢?

有些科學家猜測在埃迪卡拉紀的海洋中,海水中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而且也沒有大型的捕食者,這些生物不需要刻意捕食,也不需要躲避別人的捕食,只要擺好姿勢,然後過濾海水就好了。想要吃多一點的話,長大一圈吧!或者就好像阮格亞蟲一樣,多長出幾個面來過濾海水就好了!只要身體與海水的接觸面越大,獲得的營養物質就越豐富。

面越多,與海水的接觸面就越大

但是這種無憂無慮的「懶」日子並不是常態,危機可能就藏在身邊那些留下移跡的生物中。這些會移動的生物,擁有更為強大的運動能力,現階段它們還很弱小,連洞都不會打,但是在往後的某一天開始,它們將化身為可怕的捕獵者,獵殺那些毫無運動能力,只知躺好吃吃吃的埃迪卡拉紀生物。最終,這些蠕蟲還會進一步演化,恐怖的奇蝦、巨大的菊石、頂級掠食者鄧氏魚等等,這些寒武紀以後稱霸海洋的霸主可能都將是這些毫不起眼的蠕蟲們的後代。

寒武紀海洋霸主奇蝦

體長超過9米的房角石


體長8-10米的鄧氏魚

PS:正在更新地球演化系列文章,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埃迪卡拉型生物:那些因為太「懶」,所以滅絕了的生物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因為「懶」,所以滅絕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狄更遜|埃迪|埃迪卡拉生物...
    在地球形成最初幾十億年間生命沒什麼變化,直到5.41億年前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這些擾動中最大的是Shuram碳同位素漂移(CIE),它被稱為埃迪卡拉紀環境變化的驅動力,可能與埃迪卡拉生物的創新或滅絕有關。ShuramCIE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海相碳酸鹽巖的碳同位素負漂移,δ13Ccarb急劇下降了~17‰至-12‰,然後才緩慢地恢復到背景值(圖1),是全球碳循環中一次最大擾動1,2。
  •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
    標定埃迪卡拉生物和環境的共同演化編譯:儲雪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埃迪卡拉紀(635至541Ma)時期出現了動物,見證了動態的海洋氧化還原環境、可能快速的板塊運動和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唯有的大擾動。這些擾動中最大的是Shuram碳同位素漂移(CIE),它被稱為埃迪卡拉紀環境變化的驅動力,可能與埃迪卡拉生物的創新或滅絕有關。
  • 生物活過了好幾個冰川期,所以滅絕他們的罪名就歸結給了人類
    硬說冰川期也是十幾萬年一次,這些生物也已經活過了好幾個冰川期,所以滅絕他們的罪名就歸結給了人類,因為冰川期造成的海平面下降,跨越當時的大洋去澳洲或者馬達加斯加殖民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這個過程應該也不是人類有意識地要將當地的物種趕盡殺絕,而是高效的獵殺手段顯然比過了這些物種的生育速度所能彌補的範圍,大型動物的生育速度都很有限,如果一個部落兩個月捕殺一隻。
  • 地球出現過的六種陸地巨型生物,跟它們比人類太渺小,幸好滅絕了
    地球孕育了成千上萬種的生物,不過有些生物因為某些原因最終走向了滅絕,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地球曾經出現過的六種陸地巨型生物,跟它們相比,人類顯得太過於渺小了,我們或許應該慶幸它們已經滅絕了。
  • 盤點 那些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
    上龍是一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上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    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    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
  • 世界上最慘的生物,只因為太好吃了,從發現到滅絕只用了27年
    世界上最慘的生物,只因為太好吃了,從發現到滅絕只用了27年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於我們大自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大自然也屬於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然而有很多時候,因為我們人類的原因讓這個系統失去了平衡,當然我們人類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活越來越好,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大變樣了,在整個生物鏈中,有些生物已經到了快要滅絕的現象,有些生物多的成為我們人類的煩惱。
  • 地球上的十大生物滅絕事件
    在光合作用進化兩億年後,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氧氣,使得地球上大多數厭氧生物滅絕了。雪球地球(7億年前)「雪球地球」假說認為,在7億至6億5千萬年前,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成了凍結了的固體,導致大多數光合作用生物滅絕。這與其說是一個被證實的事實,不如說是一個得到充分支持的假設。
  • 5億多年前的生物瀕臨滅絕之險:地核固體化增強磁層強度得以化解
    塔都諾和他的同事發現的磁場減弱現象與大約5.42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end-Ediacaran extinction)大致同時發生。該事件發生在寒武紀爆發之前,造成了原始生物、底棲固著生長生物以及海洋生物的大量滅絕。
  • 進化論地球之初,寒武紀大滅絕。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進化論中,地球生物之初的樣子。地球自形成以來,整個生物出現的時代,可以劃分為五個「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而地球生物誕生之初,要從「火球時代」開始講起,那就是太古代。
  • 地球簡史4:生物大爆發前夕,生物化石空白期之謎
    哥倫比亞超大陸在這段時間開始破碎,大型宏觀藻類開始出現,代表性生物為藍藻、褐藻。到了延展紀時,有性生殖的生物誕生了,並且海岸邊潮溼的泥土中出現藍菌,這是第一種向陸地進發的生物。造山運動促使羅迪尼亞超大陸在狹帶紀逐漸形成。
  • 生物多樣化從何而來?可能與一堆蟲子有關
    我和勒弗拉姆在誤導點實地考察,在那些紫灰色巖石上也見到了這種分形結構。同一片地區還可以見到其他多種埃迪卡拉生物,這些物種因其外形特徵而被稱為葉狀形態類生命(Rangeomorphs)。在我們踏上紐芬蘭巖地的那天,勒弗拉姆指引我觀察了許多葉狀形態類生命化石,遠距離看並不起眼,但近距離看則清晰得令人發毛。這裡是一隻Beothukis mistakensis,以其被發現的地點命名。
  • 世界上最慘的生物,從發現到滅絕僅僅用了27年,只因為太好吃了
    因為亞洲鯉魚沒有天敵,所以在美國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泛濫成災現象,為了能控制這些魚類肆無忌憚的繁殖,當地政府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卻沒有絲毫作用,所以亞洲鯉魚也是目前世界上外來物種入侵最成功的一種生物。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紀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類軟軀體的、形態複雜的宏體真核生物,組成「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埃迪卡拉紀最為獨特的宏體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體生物的演化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
  • 在過去氧氣濃度高的時候,單細胞生物也會很大嗎?
    3、埃迪卡拉的失敗在距今5.85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地球已經結束了成冰紀的嚴寒,氧氣濃度也上升到了10%左右,環境似乎比較適宜,原生生物開始了往複雜方向進化的第一次嘗試,一時間地球上出現了很多奇形怪狀的宏體生物(即人的肉眼能看到的生物),這就是埃迪卡拉生物群。
  • 中外科研人員在三峽地區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參與的中外科研團隊通過對在石板灘生物群發現的一大類葉狀體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形態觀察、分析和釐定,確認其為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南古所 供圖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紀晚期大量繁盛的一類軟軀體的、形態複雜的宏體真核生物。它們組成了「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埃迪卡拉紀最為獨特的宏體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體生物的演化過程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2020-05-24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6億年前的神秘「蟲草」到底是什麼生物,被稱為「八臂仙母蟲」
    ,但是在5. 6億年前,有這麼一群生物, 它們之間相處非常「融洽」,沒有捕殺,沒有爭鬥,這種生物就是 「埃迪卡拉生物」。它們個頭很大,形態也很多樣,卻沒有現代生物 所有的嘴、骨骼。一直以來,在古生物界,對它們的定義一直沒有 統一,有人說它們是動物,也有人說它們是植物,還有人說它們是 菌類。那麼,這神秘「蟲草」身世到底如何? 2006年,科學家在 貴州江口縣發現了埃迪卡拉生物的完整個體——「八臂仙母蟲」。 經過研究得出它與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動物是同一類的。
  • 大熊貓那麼懶,為何劍齒虎和猛獁象都滅絕了,它們卻沒滅絕?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大熊貓之所以被列為國寶,是因為它是一種史前生物,根據研究,大熊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1200萬年,比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歷史還要悠久,所以大熊貓又被稱作「活化石」。史前熊貓復原圖反觀熊貓給我們的印象是一種沒有攻擊力的動物,不要說攻擊力,熊貓似乎走路都很費勁,所以根本不是劍齒虎和猛獁象的對手,可是很奇怪,戰鬥力很強的劍齒虎和猛獁象如今早已經滅絕,而看起來很懶、戰鬥力很弱的大熊貓卻沒有滅絕,至今還活得好好的,這是為什麼呢?劍齒虎歷經1200萬年的磨難,熊貓頑強地生活下來沒有滅絕,原因主要有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