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2020-09-03 光明網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紀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類軟軀體的、形態複雜的宏體真核生物,組成「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埃迪卡拉紀最為獨特的宏體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體生物的演化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埃迪卡拉生物群中,葉狀體化石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費解的一種化石類型。典型的葉狀體化石,其上部為葉片狀在水體中直立生長的身體,底部是圓盤狀在沉積物中起固定作用的固著器,兩者之間由莖幹相連。葉狀體化石的數量豐富且分布廣泛,由於這類化石形態結構簡單且缺少內部解剖信息,僅保存為反映生物體外表面的印痕,人們對其生物屬性知之甚少。早期研究根據其總體形態的相似性,認為葉狀化石是早期的海筆類,但該假說與個體和系統發育等證據不符。最近研究認為,這些葉狀化石很可能代表後生動物的幹群或總群類型。

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燈影組的石板灘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石板灘組合」)中,曾報導典型的葉狀體化石Charniodiscus。然而,近年研究認為,Charniodiscus的模式種很可能是具有分形分支結構的、多瓣的葉狀體,因此三峽地區的類似葉狀體化石能否歸入Charniodiscus仍存在疑問。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王霄鵬、副研究員龐科、研究員陳哲等,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肖書海,對近年來在石板灘生物群發現的一大類葉狀體化石進行形態觀察、分析和釐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

研究發現,三峽地區的該類葉狀體化石的形態更接近Arborea,是一種不具有分形分支結構的、兩瓣的葉狀體;而與Charniodiscus模式種的結構相差較大。因此,研究人員把石板灘生物群中的該類葉狀體化石歸入Arborea屬,並識別出4個物種:包括該屬模式種Arborea arborea,一個新種Arborea denticulate n. sp.,以及兩個未定種Arborea sp. A和Arborea sp. B。對世界各地的Arborea/Charniodiscus葉狀體標本進行主成分分析和形態學分析,結果顯示加拿大紐芬蘭地區Bonavista半島上發現的Charniodiscus sp.與Arborea arborea無顯著形態差異,因而將其釐定為同一物種。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即使在埃迪卡拉紀最後階段,葉狀體生物仍具有較高的多樣性,這為認識埃迪卡拉紀-寒武紀之交生物面貌的演替提供了重要證據。

石板灘生物群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保存在石灰巖中的埃迪卡拉型宏體生物組合,其保存方式受到關注。該研究對Arborea的保存進行細緻的埋藏學分析並提出關於其保存過程的模型,發現石板灘化石的保存與微生物席中的自生方解石結晶有關。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江蘇省科學基金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

石板灘生物群中的新種Arborea deticulata n. sp.化石及其復原圖

石板灘生物群中的Arborea arborea化石

石板灘生物群中的未定種Arborea sp. A(1-4)和Arborea sp. B(5-6)

石板灘生物群中Arborea的巖石薄片以及埋藏模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外科研人員在三峽地區發現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參與的中外科研團隊通過對在石板灘生物群發現的一大類葉狀體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形態觀察、分析和釐定,確認其為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典型埃迪卡拉化石葉狀體新類型。科研人員介紹,在埃迪卡拉生物群中,葉狀體化石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費解的一種化石類型。典型的葉狀體化石,其上部為葉片狀在水體中直立生長的身體,底部是圓盤狀在沉積物中起固定作用的固著器,兩者之間由莖幹相連。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2018-06-0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湖北宜昌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燈影組(5.51—5.41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的一系列足跡化石,為破解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課題組在該化石群最早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朱士興及其同事發現,含化石的地層稱之為「高於莊組」,因而可稱為「高於莊化石群」。化石以灰褐色的有機碳質膜的形式保存在巖石中。發現的化石包括帶狀、舌狀、楔形和長卵形等多種形態類型。
  • 埃迪卡拉發現「謎」一樣化石,專家用60年時間,才搞清它真實身份
    在埃迪卡拉南部地區,考古專家們曾發現一塊奇怪的化石,對於這塊化石上的生物,生物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直至60年後,它的真面目才被徹底揭開,被世人所知。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塊神秘的化石上的生物究竟是什麼?對於這樣一座巨大的「遠古生物寶藏」,不少生物學家都曾來此調查研究,並尋找到更多的古生物化石。魯比克教授是當地考古學界專家中的翹楚人物,他對「埃迪卡拉動物群」十分感興趣,於是便選拔自己的學生們組成考古隊,攜帶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前往該地進行調研。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動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團隊研究員陳哲、周傳明、袁訓來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肖書海在中國三峽地區大約5.5億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一類特殊保存的新的動物化石,該動物的遺體和它最後行進的拖痕(印跡)同時保留在一塊巖石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員史恭樂和舒軍武、碩士研究生尹素心與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合作,利用Micro-CT掃描和包埋切片等實驗方法,研究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曇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 貴州發現數億年前神秘生物八臂仙母蟲化石(圖)
    它們個頭挺大,形態也很多樣,卻沒有現代生物所具有的嘴、骨骼。一直以來,在古生物界,對它的定義始終沒有統一,有人說它是動物,有人說它是植物,還有人說它是菌類。那麼,該神秘「蟲草」身世到底如何?「2006年,我們在貴州江口縣發現了埃迪卡拉生物的完整個體"八臂仙母蟲"。經過研究得出它和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動物是一類的。
  • 中國發現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6月6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報導了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埃迪卡拉紀地層發現的具有附肢的後生動物形成的足跡,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簡潔地說就是:科學家們在中國發現了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究竟是誰在地球上踩下了這些「最早」的腳印呢?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的化石證據表明,埃迪卡拉紀的真核生物輻射事件一直延續到寒武紀大爆發。然而,關於最早的刺飾疑源類何時出現、如何變得多樣化、如何最終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一席之地等問題仍缺乏詳盡的解答。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對記錄了埃迪卡拉紀刺飾疑源類早期演化過程的華南陡山沱組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 因為「懶」,所以滅絕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狄更遜|埃迪|埃迪卡拉生物...
    在地球形成最初幾十億年間生命沒什麼變化,直到5.41億年前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在寒武紀之前,還曾經出現過一些很繁盛的生物類群,這種生物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沒有明顯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些生物被發現的地點位於澳大利大的埃迪卡拉地區,因此這些生物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些生物生存的年代,則被科學家們成為埃迪卡拉紀。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準噶爾盆地首次發現晚三疊世化石木材
    全球中生代化石木材大多集中於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的木化石則比較少見。我國西北地區亦是如此,迄今為止,該地區經正式報導的木化石几乎全是二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三疊紀木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無論是在古植物學還是在古氣候學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
  • 發現一條5.5億年前的夷陵蟲 揭示動物早期演化史的巨大飛躍
    夷陵蟲實體(左)、遺蹟(右)和化石復原(中)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對稱、分節、運動……這些特徵對大多數現代動物來說,已經成為它們的「標配」。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2019年9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在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地層中的新發現——5.5億年前,一條奇特的蟲子長眠在行進途中,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後行跡同時留在了埃迪卡拉紀的海底。該研究論文為探索早期動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