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多年前的生物瀕臨滅絕之險:地核固體化增強磁層強度得以化解

2020-11-23 前瞻網

5億多年前的生物瀕臨滅絕之險:地核固體化增強磁層強度得以化解

 Jane Cai • 2019-02-18 17:17:21 來源:前瞻網 E75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大約5.6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逃過一劫。前段時間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示,地磁層——一個像保護罩一樣包圍著地球的磁場——當時已經退化到有史以來的最低強度。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罩,地球可能會被來自太陽的侵蝕大氣的爆發摧毀,然後逐漸失去大部分的空氣和水,直到變得像今天的火星一樣乾燥荒涼。

該研究的作者說,後來地球內部深處進行的一個過程幫助恢復了磁層的強度。即地球的液態鐵內核的結晶過程,地球物理學家將其稱為「成核」過程。一旦內核變成固體,旋轉的地核就像一個旋轉的發電機,增強了包裹著地球的電磁保護罩,從而避免了對整個地球的破壞。這轉而又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創造了條件。寒武紀爆發發生於大約5.41億年前,當時生物圈突然經歷了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進化擴張。

約翰·塔都諾(John Tarduno)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他和同事觀察了魁北克省七島群島(Sept-Îles)上一片火成巖中古代矽酸鹽晶體中的磁粒子,以此來測量5億多年前的地球磁場。上湧巖漿在到達地表之前冷卻從而形成成片火成巖。隨著巖漿冷卻,當時地球磁場強度的證據便被「鎖」在這些晶體中。

塔都諾通過加熱火成巖中的單晶體使其失去磁性,然後在磁場的作用下再加熱使其磁化,從而確定當時的地球磁場強度。研究人員對約75000年間的晶體冷卻的的磁層強度進行了平均計算,得出大約5.65億年前的磁層強度約是現在的十分之一——這一發現與獨立研究認為的磁層在地質時期緩慢而穩定的增強相一致。塔都諾和他的同事推測,地球成長中的內核是磁層強度增加的原因。當內核結晶時,鐵和其他重元素落到其中心,而內核的外部區域則變成了一層由較輕元素組成的液體層,引發了使地球發電機(地核)發揮作用的長期對流。

未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對地球古老磁場的了解本就不多,也不確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扎比內·斯坦利(Sabine Stanley)說道:「獲取早期古地磁樣本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相關數據極少。目前,上述研究發現的只是特定時間間隔上的一個數據點。」雖然她指出,磁層在過去5億多年裡強度明顯增加,確實支持了研究人員的分析;但她還是認為需要更多的數據點。厄瓜多Yachay理工大學(Yachay Tech University)的地球物理學家埃莉莎(Elisa Piispa)告誡道,塔都諾小組使用的單晶方法來測量磁場強度尚未被普遍接受。她說:「古地磁學界的一些主要研究人員對此方法持懷疑態度。」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員克裡斯塔·索德倫德(Krista Soderlund)說,塔都諾小組的結果與其他幾個關於地核熱演化的模型以及大量其他古地磁觀測結果一致。

塔都諾和他的同事發現的磁場減弱現象與大約5.42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end-Ediacaran extinction)大致同時發生。該事件發生在寒武紀爆發之前,造成了原始生物、底棲固著生長生物以及海洋生物的大量滅絕。2016年,羅馬薩皮恩扎大學的地質學家卡洛•多格裡奧尼(Carlo Doglioni)提出,寒武紀之所以出現了大量新的生命形式,部分原因在於磁層強度不斷增強。他說:「埃迪卡拉紀之後,磁偶極子增加。我們之所以有一個優良密集的大氣層來保護我們免受電離輻射,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優良強大的磁場。」化石證據表明,一些生物通過在海底掘洞藏身,才能在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後存活下來。已經滅絕的埃迪卡拉紀固定生物群就不具備掘洞這一特徵。2016年,佛羅裡達大學地質學家約瑟夫·米爾特(Joseph Meert)進行的一項研究認為,造成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是有害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它們在穿過了古地球減弱的磁場以及變薄的大氣層後,到達地表。他說:「當保護罩分崩離析後,埃迪卡拉紀的生物就滅絕了,為後來的寒武紀大爆發騰出了生態空間。」

塔都諾認為應該審慎得出上述結論。他表示:「該假說的問題在於,地質記錄中支持它的證據少之又少。如果我們看一下其他時間的嚴重磁弱,有的都到了磁場倒轉的程度。所以磁弱的周期非常短,可能只有幾百到幾千年。

米爾特承認,其他時期的磁不穩定與滅絕事件不是明顯相關。他說:「但地球磁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整體變弱導致了物種滅絕,這也是事實。我的看法是,這種弱磁場存在的時期貫穿埃迪卡拉紀到寒武紀早期,所以時間比一般磁弱的周期要長一些。」

塔都諾說,儘管失去了磁場的保護,地球的大氣層和埃迪卡拉紀時期的生物生活的海洋都提供了足夠的保護,使生物免受有害輻射的傷害。但是米爾特注意到埃迪卡拉紀在陸地植物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些陸地植物合成的有機物(糖類等)遍布現代水域;所以可能是埃迪卡拉紀海洋的海水過於清澈,使得紫外線輻射能夠到達海底深處。米爾特說:「水確實能減弱紫外線,但它並不是萬靈藥。紫外線可以穿透水到達大約10米深的地方。很多埃迪卡拉紀時期的動物可能生活在更淺的水域。」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地球科學家考特尼(Courtney Sprain)沒有參與以上任何研究,但她覺得需要更多的資料來確定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的起因。她說:「我認為未來有辦法更進一步理解這一事件。」她指出,一種方法是確定當時世界各地的磁場是否都減弱了,還是說這種現象只局限在七島群島周圍。另一點是更準確地界定磁層變化的時間範圍。

最後,考特尼說道確定埃迪卡拉紀滅絕事件的起因對理解此後生命的進化至關重要。她補充說:「這對當今地球的狀況、我們所看到的地球氣候的近代變化以及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生態崩潰,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助於我們推測自己的未來。」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盤點5種現存的史前生物,第3種被吃到幾近滅絕
    巨骨舌魚,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中的一種古來魚類,據說起源於一億多年前,因其體型較大,舌中有長出硬骨牙齒,所以得名巨骨舌魚,這種魚的鱗片像金屬一樣堅硬,就算是食人魚也咬不動它們的肉。桃花水母,已知世界上最小的水母,最早起源5.5億年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世界上大多數桃花水母在中國都有分布,實際上世界上最早關於桃花水母的記載也出現在中國明萬曆年間。白鱘,古老淡水魚類,在中國古時稱為鮪,起源於1億多年前,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現在主要在長江流域,以及黃海、渤海和東海等近海海域,因早期被人類捕撈食用等原因,白鱘甚至幾近滅絕,十分瀕危。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2020-05-24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0萬物種瀕臨滅絕,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然而,隨著環境的汙染與破壞等原因,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小時一種的速度消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聯合國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警告說,地球上正有一百萬個物種正瀕臨滅絕。難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將為地球和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後果,但解決方案的出臺卻遙遙無期。當地時間5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雷(Audrey Azoulay)在巴黎發布了《全球評估研究報告》。
  • 它已經存活了3.5億年,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你可能不認識這種小生物,但是它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3.5億年。它叫中國鱟,今年3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瀕危」。直到有一天,在海邊趕海的時候,在一個死水潭裡,發現了一隻長相奇特的生物,它行動緩慢,渾身都是堅硬的外殼,腹部甲殼呈六角形,尾巴像一把細長的劍。撈上來一看很噁心,拿棍子把它翻過來更噁心,是一堆粉紅色的腿兒,當時給我膈應死了(長大了才知道應該是密集恐懼症),怎麼會有長這麼奇怪的怪物。一直不知道它叫什麼,幾年前在科學頻道的新聞上才了解是中華鱉。後來在海邊釣魚的時候也碰巧釣到過一隻,就再也沒見過它了。
  • 這種比恐龍還古老的生物,血液比黃金還貴,而如今幾乎瀕臨滅絕了
    人們都說恐龍是這個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如今要是想見到恐龍,不是在動畫片裡面那就是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恐龍化石了。不過小妖最近上網的時候,就發現了這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一種生物,不過現在幾乎瀕臨滅絕了,你能猜到這是什麼生物嗎?
  • 生物集群滅絕:生命演化中的自然現象
    已有的統計數據表明,地球上的生物平均以每100萬年2~5個科的速率在滅絕;地球上曾存活過10~40億種動物、植物和真菌類,其中97%以上已經滅絕。自顯生宙以來的5.4億年中至少發生了22次生物滅絕事件,具有全球影響的生物集群滅絕就有以下5次。奧陶紀-志留紀生物集群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由前後兩幕組成,其間相隔50萬~100萬年。第一幕是生活在溫暖淺海或較深海域的許多生物滅絕了,滅絕的屬佔當時屬總數的60%~70%,滅絕種數更高達80%。第二幕是那些在第一幕滅絕事件中倖存的、生活在較冷水域的生物又遭滅頂之災。
  • 活了4.5億年的「活化石」,藍色血液極昂貴,卻被人們吃到瀕臨滅絕
    活了4.5億年的"活化石",藍色血液極昂貴,卻被人們吃到瀕臨滅絕!眾所周知,地球上除了我們之外,還生活著成千上萬的生物。在幾千年前,地球還是各種生物們的天堂。可是隨著人類的統治,所有的生物都只能淪為魚肉、寵物。
  • 全球貿易如何讓全球生物瀕臨滅絕的?
    在今年達沃斯經濟論壇召開期間,全球化的利弊一直是與會者所討論的重要話題。由於全球化的存在,我們不出國門就可以在自己附近的超市裡買到來自全球各地商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全球化貿易的存在卻讓許多生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最有名的就是非洲象牙的全球貿易導致非洲大象瀕臨滅絕。
  • 活了5億年,逃過5次生物大滅絕,卻逃不過人類抽血和吃貨的夾擊
    作為與三葉蟲同時期在生活在5億年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它完全擔當得起活化石的稱號。在沙灘排卵的鱟最早的鱟化石發現於距今5.05—4.38億年前的奧陶紀,與現代的鱟形態變化不大,可以說幾億年來,鱟一直堅守本性,不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幹擾,保持原本的樣子。在這5億年的時間裡,它們笑看風雲,看到生活在同時期的物種滅亡,也看到一個物種從誕生到滅絕的全過程。
  • 【雙語閱讀】地球上100萬種生物正在瀕臨滅絕!
    地球上有 100 萬種動植物正瀕臨滅絕。全球四分之三的陸地環境和三分之二的海洋環境已經因人類的活動而「顯著改變」了。在過去的 30 年裡,城市的面積增加了一倍。More than 85% of wetlands have been lost.
  • 中科大揭秘 2.5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之謎
    中科大揭秘 2.5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之謎 2018-03-28 09:06:22   來源:市場星報
  •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頃刻間,約有90%的海洋生物物種以及75%的陸地生物在地球上徹底銷聲匿跡,令絕大多數生物面臨大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氣候發生了突變以及沙漠的範圍普遍擴張,再加上火山爆發等現象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致,科學家們曾在二疊紀末期的巖石樣本中發現,該時期部分區域的氣候產生了明顯變化,使得地球兩極出現了巨大的大陸冰川,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冷
  • 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4億多年,成功躲過5次生物大滅絕,憑什麼?
    通過考古學家們的分析,地球在人類誕生之前,一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最近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我們最熟悉的古老生物之一——恐龍,就是在白堊紀的那場大災難中徹底消失了。
  • 百萬物種瀕臨滅絕,你我都是「兇手」
    五種主因加速物種滅絕物種加速滅絕和人類活動影響密不可分。報告指出,人類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最大的5種方式分別是:土地和海洋利用方式的轉變、生物體的直接開發利用、氣候變化、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在這些因素中,最嚴重的是人類通過農業、漁業、伐木和城市化改變了陸地和海洋的利用方式。相比工業化之前,人類活動使3/4陸地和2/3海洋的生態環境發生劇烈變化。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在地球存在的46億年間,地球上的生物都經過了非常激烈的自然鬥爭,只有極少數生存了下來,隨著自然界的演變逐步進化成了如今的姿態,而大多數都隨之滅絕。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動物都是經過重新進化的,與遠古時期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一小部分是自然進化的倖存者,它們從遠古時期到現在,大部分都有幾千萬年的歷史了。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在地球存在的46億年間,地球上的生物都經過了非常激烈的自然鬥爭,只有極少數生存了下來,隨著自然界的演變逐步進化成了如今的姿態,而大多數都隨之滅絕。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動物都是經過重新進化的,與遠古時期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 瀕臨滅絕!龐克「綠隱龜」!
    瀕臨滅絕!龐克「綠隱龜」!隱龜(Mary River Turtle,學名:Elusor macrurus)棲地位於澳洲昆士蘭省(Queensland)的瑪麗河,隱龜的洩殖腔不僅兼具排洩和交配的功能,更可以用來呼吸,使隱龜能夠在水中待上長達三天,更讓藻類得以在它們的頭上生長,隱龜獨樹一幟的龐克綠頭也由此而來。
  • 人類也曾瀕臨滅絕?我們驚人相似的基因說:是的
    人類會滅絕嗎?對於這個話題,很多人似乎並未打從心底裡正視。但從演化史來看,我們能有如今的地位摻雜著太多偶然性,而讓人類瀕臨滅絕的危機也時常發生。生物學家古爾德就曾說:假如歷史重演,人類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只要提到人種,我們總能首先想起以膚色劃分的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有很多,有一些物種其實也已經多年沒有監測到。白鱘滅絕恐怕只是個開頭。」杜軍有些悲觀。該論文指出,長江白鱘約於2005年、至少不晚於2010年滅絕。 網友紛紛感嘆,第一次聽聞白鱘之名,卻恰恰是與之永別之時。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
  • 這種生物血液呈藍色,被稱作「活化石」,卻因人類瀕臨滅絕
    在地球46億年的時間中,生命存在的時間已經有38億年的時間了,這其中無數的生物出現又被大自然淘汰,可以說,經過數億年之久還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絕對可以算作是「活化石」了,不過,自從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伴隨著人類活動的越來越頻繁,地球上這些「活化石」的現狀也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