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鴨,來了!

2021-02-12 燕園拾光

20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校慶日,也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日。這天上午,一對赤麻鴨夫婦造訪燕園,在朗潤園作短暫停留。


哪怕「上北大」的時間只有半天

它們也值得成為

別人談論的焦點

其實關於燕園動物的話題

園子裡的人從未忘記過

反而往往猝不及防地

被驚喜到


(黃鼬/捕魚小翠/後湖小鴛鴦)

(強行轉回赤麻鴨夫婦)

小時候

它們總會認真思考一個問題

以後是來燕園划水

還是去她的隔壁划水

後來發現

是自己想多了

完全可以兩邊都劃一划

有人說

如果拿到了

這所學校的入園通行證

可以考慮考慮

因為這個園子水質「還行」

今天

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這份特別

與她有關

她就是

五四當天來到北大的赤麻鴨

(戴項鍊的為雄性赤麻鴨)

之所以造訪這裡

不是來看一塔湖圖的

也不是來看「北京工地大學」的

我是來看季羨林先生

曾種下季荷的朗潤園小湖

是否適合我搬來長住

(校園服務中心搭建的鴨島)

其實

這裡的生態環境

確實不一般

你可能不知道

和我一樣造訪過這個園子的動物

光是鳥類就有200多種

(鴨科11種)

園子裡不起眼的小動物

都可能聽過大師們教誨

(湖心島遛彎的綠頭鴨)

(來源:姜焱晨 綠色生命協會)

更不必說

這裡還生活著

1000多種動植物

「未名湖自然保護小區」

了解一下

(建築研究中心後的黃喉鵐)

(28樓前的星頭啄木鳥)

(明星物種鴛鴦)

(嗨,我是大仙)

(夜鷺和綠頭鴨共享河道中一段木頭)

(快樂的北松鼠)

(29樓前育雛的戴勝媽媽)

(綠頭鴨媽媽帶著今年出生的第一波鴨寶寶)

(未名湖上空盤旋的雨燕)

(論神氣十足還得看我八哥)

(回頭45°,看往斜上方,nice pose)

(按時歸來的四聲杜鵑:豌豆包穀)

(燕南園的小太平鳥)

(清晨時分,一隻喜鵲飛過博雅塔)

相關焦點

  • 赤麻鴨的愛情
    赤麻鴨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赤麻鴨在中國北部冬季和遷徙期間是最為豐富的,在長江下遊地區也極為普遍和常見,是中國主要產業鳥類之一。但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來代以來,由於過度狩獵和生境被破壞,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
  • 赤麻鴨一家的悲與歡
    7月7日,鳥會公眾號發出赤麻鴨牽動眾人心的信息,介紹了赤麻鴨一家雖經湯河管理處、市水務局、藍天救援隊聯合救助,依然出於安全而留在了湯河入海處的情況後
  • 朝陽:綠頭鴨赤麻鴨群棲人工湖(圖)
    眼下已經進入冬季,部分成為冬留鳥的綠頭鴨和赤麻鴨,出現在人工湖下遊。遊人稱:數量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千隻以上。  這是最近兩年來,綠頭鴨和赤麻鴨再次以大集群的方式,出現在人工湖下遊。因距離岸邊較遠,記者在望遠鏡裡看到,這些水鳥大致分為綠頭鴨、赤麻鴨、鸊鷉、羅紋鴨等幾個種類,其中綠頭鴨數量最多,赤麻鴨次之。初步觀察,這些水鳥的數量大約在五六百隻以上。  據附近遊人介紹,這些水鳥已經飛臨多日,大約10天之前,有一種淺紅色的水鳥(赤麻鴨)數量特別多,高峰期差不多有1000隻左右,棲息在水面上和草叢裡,場景比較壯觀;後來,赤麻鴨的數量開始減少,綠頭鴨的數量則開始增多。
  • 渭南野生動物名錄——赤麻鴨
    赤麻鴨別名黃鴨、黃鳧,體型較大,體長51~68釐米,體重約1.5千克,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被列入《  赤麻鴨通常棲息於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澤、沙灘、農田和平原疏林等各類環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帶。主要在內陸淡水生活,有時也見於海邊沙灘和鹹水湖區及遠離水域的開闊草原上。  赤麻鴨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芽、種子、農作物幼苗、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蝦、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
  • 赤麻鴨連續10年到雲南景東越冬
    冬日的雲南景東,陽光暖而不辣,微風輕而不勁,河濱公園裡綠樹如茵,花兒盛開,身披赤黃褐色「彩衣」的赤麻鴨,或停留在河面棲息覓食,或展翅騰飛翱翔天空,美不勝收。  據了解,赤麻鴨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體型比家鴨略大,體重約1.5公斤至2公斤,以各種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對生存環境有較高要求。  2011年以來,景東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縣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赤麻鴨已連續10年遷徙到景東享受冬日暖陽。
  • 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赤麻鴨 20年後再回彭山越冬
    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赤麻鴨 20年後再回彭山越冬 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赤麻鴨在彭山岷江上展翅飛翔原來是珍禽赤麻鴨  彭山區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帥成群介紹,這種野鴨子學名叫赤麻鴨,屬遷徙性鳥類,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它們就會離開繁殖地,遷往環境較好、水域寬廣的地區過冬。  據了解,赤麻鴨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屬於鳥綱,目前我國僅存1萬隻左右。
  • 赤麻鴨遷徙瀘州越冬 為冬日裡的沱江帶來生機活力
    日前,龍馬潭區胡市鎮金山社區境內飛來一群「稀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赤麻鴨,它們三五成群,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中嬉戲,給冬日裡平靜的沱江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赤麻鴨在天空翱翔(章懷安攝)「2006年的時候曾在龍馬潭區出現過,如今十多年過去了,赤麻鴨再次出現在龍馬潭越冬,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適應各種野生動物的生長。」據龍馬潭區農業農村局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站副站長李華蓉介紹,赤麻鴨又名大黃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遷徙性鳥類,主要繁殖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等地,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會不斷遷徙。
  • 我不是「野鴨子」,請叫我的學名「赤麻鴨」!
    經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員確認,該動物是赤麻鴨,屬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因為體力不支或飛行速度過快,撞到電線上受傷。「2020崑崙行動」開展以來,科爾沁區公安分局森林公安局一面打擊野生動物違法犯罪, 一面加大警力救助野生動物,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樹立了良好的森林公安形象。
  • 冬候鳥飛抵河南盧氏縣 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也來了
    近期,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迎來了豆雁、赤麻鴨、黑鸛等冬候鳥,其中還包括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中華秋沙鴨。「這幾年,三門峽盧氏縣境內的洛河流域都能看到中華秋沙鴨,每年11月中旬飛來,次年4月中旬飛走。」盧氏縣生態攝影愛好者王文超告訴新京報記者,「盧氏縣水質潔淨,魚蝦、昆蟲豐富,符合中華秋沙鴨等候鳥選擇棲息地的標準。」
  • 寧夏2020,這些鳥兒來打卡,你見過幾個?
    圖片來源:寧夏日報夏天青草、蘆葦被太陽蒸曬著空氣裡充滿了溫柔的氣息寧夏海子井溼地公園這裡特殊的鹽鹼灘涂環境條件吸引了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在內的數十種鳥類來此棲息、繁殖掉落在寧夏交投吳忠收費站柵欄外深坑裡的赤麻鴨。
  • 節後錯峰小眾遊,踏春觀鳥攻略來啦
    4月3日,圖:@叨叨女士雯雯白鷺灣溼地公園推薦鳥種:彩䴉、紫翅椋鳥、太平鳥、藍喉歌鴝、鳳頭麥雞、棕扇尾鶯、青頭潛鴨、綠翅鴨、赤麻鴨、蒼鷺、白骨頂、黑水雞、池鷺、黃葦鳽、家麻雀、白喉紅臀鵯等。部分雁鴨冬季來此越冬。
  • 我們每年都來 可你們總傻傻分不清楚
    我叫赤麻鴨,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