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AI宇宙模擬器發布!6億光年寬度還「自行」跑出了暗物質

2021-01-09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易琬玉、曹培信

《創世紀》裡,神用7天創造了這個世界。而現在,你可能也有機會體驗這個過程,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宇宙。

6月11日,Space Engine 0.990版本在Steam平臺發售,發售不到一天,近300測評全部為最高評價,截止6月20日已經賣出了2萬份,同時Steam用戶好評率高達96%。之後,還得到了資深電腦遊戲玩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的微博推薦。

這款遊戲到底為何這麼受玩家熱捧呢?

Space Engine是一款宇宙模擬遊戲,它包含數千個真實的天體,包括來自HIP目錄的恆星,來自NGC和IC目錄的星系,幾個知名的星雲,以及所有已知的系外行星和它們的恆星。它採用星表與程序化生成創造一個邊長為10Gpc的立方體宇宙,同時1:1還原了現實宇宙。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款遊戲是是由一個俄羅斯天文學家兼碼農單槍匹馬開發出來的,從第一個版本開始,前後共花了九年的時間。

Vladimir Romanyuk

但如果說Space Engine只是計算機對宇宙的一種逼真展現,還停留在遊戲層面,那麼同一個月,另一群對天文和計算機有著狂熱情懷的組織,紐約天體物理學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則在試圖做一件更偉大的事——用AI重新創造一個宇宙。

使用神經網絡模擬宇宙

6月24日,紐約天體物理學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AI創造了前所未見的模擬宇宙,效果逼真,然而AI如何完成這一模型的卻是個迷。

論文下載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early/2019/06/21/1821458116.full.pdf

這個項目的工作目標是為了再現宇宙起源時的種種環境條件,但是神經科學家們顯然也對自己創造的模擬器的工作原理十分感興趣。

「這就像你只是用貓和狗的圖片去訓練圖像識別軟體,但是它卻可以識別大象,」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紐約天體物理學信息中心的理論天文學家Shirley Ho評論,「沒有人知道AI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大謎題。」

宇宙年齡和度量在數據上的巨大使得理解這些數據變得十分困難,計算機模型則是天文學家的一項有力工具。傳統的模型需要多臺計算機花費大量時間,因為天文學家們需要跑上千臺模擬器,調整各種參數去得到最逼真的模擬。

沒有錄入任何相關數據,模型竟然自己跑出了「暗物質」

Shirley Ho和她的同事創造了一個深度學習網絡來為這項模擬過程加速。Deep Density Displacement Model,或者叫它D^3M,這個神經網絡被設計為通過識別數據的共性去「學習」如何操作這些數據。

研究人員將8000個通過傳統高速計算機模擬的宇宙模型放入D^3M,等D^3M學習完這些模型的工作原理之後,研究人員就放入一個全新的前所未見的6億光年寬度的宇宙可視立方體模型。(真正可被觀測的宇宙大約是930億光年寬度)

就像處理前面訓練時的8000個數據集一樣,面對這個全新的宇宙仿真模型,D^3M神經網絡依舊遊刃有餘。

這項模擬關注的是重力在宇宙形成時所起到的作用,然而令人驚喜的是,當研究人員調到一些前所未見的參數——比如,可視宇宙中的暗物質數量——D^3M也能夠進行模擬。這讓研究者們目瞪口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對這個模型錄入過任何暗物質相關的變量。

AI或可取代傳統的數值模擬宇宙學

D^3M謎一樣的特性同時吸引著計算機科學家和宇宙學家。

「我們可以變成機器學習者的遊樂場,去探究為什麼這個模型擁有對未知事物如此之強的推算能力,為什麼他能識別出大象而不只是貓和狗,」Shirley Ho說,「這是科學和深度學習之間的雙向街」。

這個模型也能為對宇宙起源感興趣的科學家省下時間。新的神經網絡可以在30毫秒內完成模擬,而對於那些沒有AI加持的模擬器,最快也需要幾分鐘。同時,它也將錯誤率從9.3%降到2.8%。(這些錯誤率是相對於黃金標準精度而言的,一個模型需要花好幾百個小時去做一次模擬)

研究人員現在計劃改變這個神經網絡的其他參數,去測試其他例如流體力學、液體氣體的運動等影響宇宙形成的因素。

N-body模擬是預測宇宙結構形成的傳統方法,但計算量大。而使用深層神經網絡來預測宇宙結構的形成則優於傳統的解析近似法,並且精確的外推遠遠超出了它的訓練數據。文章表明,深度學習可以精確的近似宇宙模擬,因此可以利用深度學習生成複雜的宇宙學三維模擬。

而這也表明,深度學習將來或許可以替代傳統的數值模擬宇宙學。

相關焦點

  • 宇宙「南極牆」被發現,長達14億光年,幾乎10萬個星系被包圍
    根據報導,《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宇宙結構研究的論文,該論文來自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該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通過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了一道長達14億光年的牆形結構「南極牆」,該結構所含有的星系不少於10萬個。
  • 每日科普|宇宙中竟暗藏14億光年的「南極牆」?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行星、恆星、星系等我們都早已熟悉,畢竟我們就生活在「普普通通」的銀河系中。然而,宇宙中還有許多罕見且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構,比如一堵長達14億光年的「牆」。
  • 它把宇宙隔開了!科學家發現最大「宇宙牆」,裡面堆滿了暗物質
    長度達14億光年的宇宙牆在最新一期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來自於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丹尼爾·波馬雷德等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表了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科學家表示,通過宇宙三維地圖,在距離地球僅5億光年之外的地方,發現了宇宙牆的存在。
  • 宇宙「南極牆」被發現,長達14億光年,不少於10萬個星系被它包圍
    該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通過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了一道長達14億光年的牆形結構「南極牆」,該結構所含有的星系不少於10萬個。「南極牆」到底是什麼結構?南極牆,顧名思義這個結構就像一堵牆一樣立在宇宙中。類似南極牆這樣的龐大結構,宇宙中還有其他例子,例如在2003年被發現的「史隆長城」。據研究,史隆長城的全長大約為13.7億光年,它的內部同樣是絲狀結構。經過研究人員的測算,南極牆的長度大約為14億光年,大於史隆長城。但這兩個結構還不是最大的,目前人類已發現的最大宇宙結構是「武仙-北冕座長城」。
  • 科學家開發宇宙模擬器研究大型天體結構
    日本科學家花了三年時間開發的一套人工智慧宇宙模擬器,根據新的觀測數據,幾秒鐘就能生成一個調整後不斷接近真實世界的虛擬宇宙。科學家稱,這是一個幫助科學家了解暗物質如何組成宇宙大範圍神秘結構的有力工具。一種流行的「暗物質宇宙網」理論認為,這個宇宙是由大量看不見的暗物質像絲線一樣,把宇宙各處的天體連接起來,形成各種大範圍的天體結構。宇宙網對宇宙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可是由於暗物質不發光,各種觀測方法都無法驗證暗物質的蹤跡,因此科學家對暗物質宇宙網的具體運作機制完全不了解。
  • 宇宙發現酷似「長城」的結構,長達14億光年,磚瓦由暗物質組成
    除了行星以及星系團圖案以外,科學家認為史隆長城的「磚瓦」可能由大量的暗物質組成,而關於這項理論目前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暗物質包括暗物質能量都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具挑戰的謎題之一,它代表了宇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質,而我們的可見物質還不到宇宙的百分之10。雖然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察到,但由於它會干擾星體所發出的光波或者引力,因此其存在也能被發覺。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南極牆」,跨越14億光年!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壯觀的宇宙三維地圖揭曉了迄今發現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南極牆」,跨越14億光年,包含著數萬個星系。「南極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正如它的命名,它一直隱藏在人們的觀測視線中,直到前不久才證實它的大部分位於銀河系後方5億光年的位置。
  • 德國科學家公布首張宇宙全景「X光片」,記錄黑洞及暗物質
    德國科學家公布首張宇宙全景「X光片」,記錄黑洞及暗物質 2020-06-23 0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地底尋覓「宇宙幽靈」——走近全球最深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
    這些奇幻創作的科學依據就來自人類久尋不得的「暗物質」。全球最深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地處四川南部地底深處,在那裡,一批中國科學家正尋找目前還是理論存在的暗物質,希望覓得被科學界稱為「宇宙幽靈」的蛛絲馬跡。  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來到錦屏地下實驗室,帶你了解中國的暗物質研究。
  • Roadstar.ai又添砝碼:自建模擬器,邁向運營深水區
    從Waymo 的例子可以看出,所有有志於以自動駕駛顛覆未來出行方式的企業,都會看到自動駕駛模擬器的重要性。此前在深圳、矽谷等等地進行了多次路測的Roadstar.ai,在攻克了現實路測的難題後,又往前邁進一步——自建模擬模擬器。
  • 主流科學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宇宙質量85%的神秘物質,它存在嗎?
    暗物質是什麼? 科學家在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了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這時科學家提出了暗物質的理論,暗物質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
  • 主流科學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宇宙質量85%的神秘物質,它存在嗎?
    暗物質是什麼?科學家在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了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這時科學家提出了暗物質的理論,暗物質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科學家對於觀測到的天文學現象,能夠很好地加以解釋。
  •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宇宙模擬器,30毫秒完成6億光年的宇宙模擬
    既然我們不能回到數十億年前——至少現在還不能——理解我們的宇宙是如何進化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用我們所知道的來創建計算機模擬這個過程。這些模擬大多可分為兩類:慢而準確的模擬和快而不準確的模擬。但是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已經建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可以快速生成高精度的三維宇宙模擬——即使他們調整了系統沒有經過訓練的參數。研究人員雪莉·何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就像教一款圖像識別軟體,裡面有很多貓和狗的照片,然後它就能識別大象了。」「沒有人知道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巨大謎團。」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如果你想找到暗物質的話,遵循一條很簡單的規律:跟著質量走。宇宙中那些最大的結構,大型星系、星系組、甚至是超重量級的星系團,都體現了同樣一個問題——它們的內部運動龐大到無法用我們已知物質的引力來解釋。圖片致謝:維基共享資源用戶Stefania.deluca.
  • 我國首個極深實驗室藏身2400米地下研究暗物質
    「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究竟是什麼,成為21世紀最大的科學謎團。為了揭開暗物質神秘的面紗,全世界的科學家各顯神通致力於「捕捉」暗物質,想將它「看」個明白……  此為世界最深,科學家將守在裡面「捉拿」暗物質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那些不發射任何光及電磁輻射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 境外媒體:「悟空」尋暗物質 探索宇宙核心秘密
    中國"悟空"號赴太空搜尋暗物質:探索宇宙核心秘密  核心提示:中國17日成功發射了名為「悟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希望在人類探索宇宙核心秘密方面再邁出一步。  境外媒體稱,中國17日發射了它的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以加入全球對暗物質的探索。
  • 趣探索:暗物質是物質宇宙的骨架,沒有暗物質就沒有人類文明
    《自然》在線發表,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悟空」已在宇宙探測到4.6億個高能粒子(暗物質)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具有以下特點。a,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因此人類無法用光學或電磁監測設備直接「看到」。b,密度小、速度快,難以捕捉。c,宇宙大爆炸時,包括暗物質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同期產生。d,暗物質貢獻引力且不與物質發生作用,高度穩定,是宇宙絲狀結構的主要支撐者。
  • 宇宙中是否真的有暗物質?暗物質必須存在
    的確,暗物質的確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即使是相對於奧妙無窮的宇宙而言,暗物質的神秘色彩仍然是眾多宇宙物質的佼佼者。暗物質之所以如此神秘,就在於其看不到,摸不著,從來也沒有被任何方法觀測到。可以說,暗物質的誕生源於假象,而存在也依賴於假象,那麼,這種假象的事物是否真實存在於宇宙之中呢?是的,它真實存在,它也必須存在。
  • 新聞背景:「宇宙幽靈」暗物質快現形了嗎?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喻菲)中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用「火眼金睛」幫助科學家尋找披著「隱身衣」的神秘莫測的暗物質。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了「悟空」對宇宙射線高能電子的探測結果,出乎預料的信號是否來自暗物質,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 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上演哪些「大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上演哪些「大片」?  中新網記者 張素  從2015年12月17日成功發射,到2017年11月30日公布首批成果,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翱翔宇宙取「真經」。不知不覺間,「悟空」演繹了三部「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