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15年諾貝爾和平獲獎人員/機構及其獲獎原因
1901年 杜 南(瑞士) 紅十字會創辦人
帕 西(法國) 國際和平聯盟和各國議會聯盟的創始人
1902年迪科門(瑞士) 國際和平局局長
戈巴特(瑞士) 國際議會和平局局長
1903年克裡默(英國) 推動國際和平運動
1904年國際法研究院 總部當時位於比利時
1905年 蘇特納(奧地利) 著名女作家,和平運動的代表人物
1906年羅斯福(美國) 美國總統,調解日俄戰爭
1907年 莫內塔(義大利) 記者、政論家
雷諾(法國) 國際法專家
1908年 阿諾爾德松(瑞典) 作家、記者、政治家因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散瑞典-挪威聯盟
貝耶(丹麥) 和平主義者、政治家
1909年 貝爾納特(比利時) 國際法協會主席
德康斯坦(法國) 法國政治家、促進美法和解
1910年國際和平局 總部位於瑞士
1911年阿賽爾(荷蘭) 國際法庭的創建人
弗裡德(奧地利) 記者
1912年魯特(美國) 律師
1913年 拉方丹(比利時) 法學專家、國際和平局局長,被譽為「歐洲人民和平運動的忠實領導人」。
1917年國際紅十字會 總部瑞士日內瓦
1919年 伍德羅·威爾遜(美國) 美國總統、國際聯盟的最初倡導者
1920年 萊昂·布儒瓦(法國) 國際聯盟大會主席
1921年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瑞典) 瑞典首相
克裡斯蒂安·勞斯·朗格(挪威) 歷史學家、國際議會聯盟秘書長
1922年 弗裡喬夫·南森(挪威) 北極探險家、國際難民事務先驅
1925年 奧斯丁·張伯倫(英國)英國外交大臣、《洛迦諾公約》的倡導者
查爾斯·蓋茨·道威斯(美國) 「道威斯計劃」計劃的制定者
1926年 阿里斯蒂德·白裡安(法國) 因在《洛迦諾公約》中發揮的作用而獲獎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德國) 因在《洛迦諾公約》中發揮的作用而獲獎
1927年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法國) 人權聯盟的創立者
路德維希·克魏德(德國)歷史學家
1929年 弗蘭克·凱洛格(美國) 因倡議締結《九國非戰公約》而獲獎
1930年 納坦·瑟德布盧姆(瑞典) 神學家,因倡導世界基督教會間的團結而獲獎
1931年 簡·亞當斯(美國) 芝加哥赫爾宮協會的創始人。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
尼古拉斯·默裡·巴特勒(美國) 卡內基爭取國際和平獎勵基金會主席
1933年 諾曼·安吉爾(英國) 作家、經濟學家、新聞工作者。他因為自己的大量反戰著作得獎
1934年 阿瑟·亨德森(英國) 政治家,工黨創始人之一,世界裁軍會議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
1935年 卡爾·馮·奧西埃茨基(德國) 政治記者和政論家,反法西斯主義者
1936年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阿根廷) 時任阿根廷外交部長,因成功地調停查科戰爭而得獎
1937年 羅伯特·塞西爾(英國) 國際聯盟創始人
1938年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挪威)
1944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瑞士日內瓦)
1945年 考代爾·霍爾(Cordell Hull,美國)美國國務卿,促成了聯合國的成立
1946年 愛米莉·巴爾奇 (Emily Balch,美國) 婦女爭取和平和自由國際同盟創辦人
約翰·瑞利·馬特(John Raleigh Mott,美國) 世界基督教男青年聯盟主席兼創辦人
1947年 英國教友會(Friends Service Council)
美國教友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1949年約翰·博伊德·奧爾(英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一任總幹事,表彰其為消除飢餓所做的努力。 1950年拉爾夫·本奇(Ralph Buncheb,美國)第一個獲獎的黑人,表彰其為調解阿以戰爭所做的努力。
1951年 列翁·茹奧(Léon Jouhaux,法國) 國際工會聯合會副主席,表彰其反戰鬥爭和工人運動。
1952年 史懷哲(德國) 醫生,表彰其長期在非洲從事醫療工作的努力。
1953年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美國) 美國國務卿,其倡導的馬歇爾計劃改善了西歐戰後經濟。
1954年 聯合國難民署(瑞士日內瓦)
1957年萊斯特·伯勒斯·皮爾森(加拿大)時任加拿大外交部長,因主張解決蘇伊士運河危機而獲獎。 1958年喬治·皮爾(Georges Pire, 比利時)
1959年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Philip J. Noel-Baker,英國)致力於解決戰爭製造的難民問題。
1960年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Albert John Lutuli,南非)
1961年 達格·哈馬舍爾德 (瑞典)
1962年 萊納斯·卡爾·鮑林 (美國) ,曾經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
1963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瑞士日內瓦)
1964年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 (美國)
1965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美國紐約)
1968年 勒內·卡森(法國)
1969年 國際勞工組織 (瑞士日內瓦)
1970年 諾曼·勃勞格 (美國)
1971年 威利·勃蘭特(Willy Brandt)(西德)
1973年 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美國)
黎德壽(越南,拒絕領獎)
1974年 肖恩·麥克布賴德 (愛爾蘭)
佐藤榮作 (日本)
1975年 安德烈·德米特裡耶維奇·薩哈羅夫(蘇聯)
1976年 貝蒂·威廉斯 (英國)
梅裡德·科裡根麥桂 (英國)
1977年 國際特赦組織 (英國倫敦)
1978年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Mohamed Anwar al-Sadat) (埃及)
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 (以色列)
1979年 特裡莎修女 (馬其頓)
1980年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阿根廷)
1981年 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 (瑞士日內瓦)
1982年 阿爾瓦·米達爾 (瑞典)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墨西哥)
1983年 列赫·華勒沙(Lech Walesa) (波蘭)
1984年 迪斯蒙·圖圖主教(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 致力推動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
1985年 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
1986年 埃利·維瑟爾 (Elie Wiesel)美國籍羅馬尼亞作家,因小說《夜》中敘述他在集中營的經歷
1987年 桑切斯(Oscar Arias Sanchez) 哥斯大黎加總統,在達成中美洲和平協議的努力而獲獎
1988年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美國紐約)
1989年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中國【你曉得】
1990年 戈巴契夫 末代蘇聯總書記(85~91)唯一一位蘇聯總統(1990~1991)。
1991年 翁山蘇姬(Aung San Sun Kyi)緬甸女政治家,「爭取民主和人權的非暴力鬥爭」
1992年 圖姆(Rigoberta Menchú Tum) 瓜地馬拉女政治家,為爭取社會主義以及種族文化和解做出貢獻
1993年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南非黑人領袖)
戴克拉克 (Frederik Willem de Klerk) (南非總統) 「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方面的貢獻
1994年 阿拉法特(巴勒斯坦領導人)
希蒙·佩雷斯(以色列外長)
拉賓(以色列總理) 三人共同推進巴勒斯坦的和平獨立進程
1995年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生于波蘭的英國核物理學家
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加拿大)把「最終消滅核武器」作為長遠目標
1996年 卡洛斯·菲利普·西門內斯·貝洛 (東帝汶)
何塞·拉莫斯·霍塔(東帝汶) 和平化解東帝汶衝突方面的工作
1997年 國際反地雷組織(ICBL)及其領導人喬迪·威廉士(美國)在禁制和消除地雷
1998年 約翰·休姆(北愛爾蘭)
大衛·特林布爾(英國)在尋求和平解放北愛爾蘭衝突上的努力
1999年 「無國界醫生」組織(巴黎),在許多地區率先推展人道援救工作
2000年 金大中(韓國前總統)促成朝鮮與韓國兩方領導人會面,增進朝鮮半島與東亞和平。
2001年 聯合國
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加納) 為他們對更有組織與和平的世界做出的努力
2002年 吉米·卡特(前美國總統) 為國際衝突尋找和平解決方案、改善人權以及社會發展的努力
2003年 希爾琳·艾芭迪(伊朗) 為民主和人權,特別是為婦女和兒童的權益所作出的努力
2004年 旺加裡·馬塔伊(肯亞) 為可持續發展、民主與和平作出的貢獻
2005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
及其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埃及) 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6年 穆罕默德·尤納斯(孟加拉國)
孟加拉鄉村銀行(孟加拉國)表彰他們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
2007年 阿爾·戈爾(美國)
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美國)喚醒人們對地球暖化問題的重視
2008年 馬爾蒂·阿赫蒂薩裡(芬蘭) 三十多年來在各個大陸為解決國際衝突而作出的重要努力
2009年 歐巴馬(美國現任總統)
2010年 2010年 劉曉波 中國【你曉得】
2011年 倫·詹森-瑟利夫 (Ellen Johnson-Sirleaf) (賴比瑞亞),非洲歷史上首位女總統。
萊伊曼-古博薇 賴比瑞亞「和平運動」領導人
塔瓦庫爾·卡曼 葉門活動家 因維護婦女權益共同獲得
2012年 歐盟(總部比利時布魯塞爾)過去的60年中為促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作出了貢獻。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為銷毀化學武器做出的「巨大努力」。
2014年,巴基斯坦女孩Malala Yousafzai(馬拉拉·尤薩夫扎伊)以及印度人權活動家Kailash Satyarthi(凱拉什·薩塔拉蒂)。頒獎詞中稱此二人「反抗針對兒童和年輕人的壓迫,捍衛了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The 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獲得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為建立多元民主、穩定地區和平作出了貢獻。
推薦閱讀:
諾貝爾獎是哪個國家頒發的?諾貝爾獎的由來
1901—2015年曆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一覽
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簡介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及獲獎原因盤點(至2015年)
手機訪問 廣州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