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清明,環保過節又成了熱議的話題,節地生態葬作為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重要方式也走入了更多人視野。今天(14號)上午記者從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獲悉,南京市民政局關於節地生態安葬的最新獎補辦法已經出臺:在經營性公墓選擇不留灰、不立碑生態安葬的逝者,在免除實施生態安葬所需落葬的服務費用外,最高還可以獲得一次性3000元的獎勵。
新的獎補辦法已經從2019年3月1日起施行。新的獎補辦法適用範圍為:南京市戶籍人員或駐寧部隊現役軍人逝世後,在本市經營性公墓內選擇不留灰、不立碑生態安葬的逝者。根據獎補辦法,首先是免除實施生態安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其次,對於選擇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
花葬、樹葬、江葬、海葬、自然葬……這些生態殯葬方式不僅可以節約土地,保護環境,所需費用也比傳統殯葬少得多。不少城市在推進節地生態葬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還形成了一些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2018年4月1日,南京市,江葬者親屬在長江上參加公祭儀式
國內各地積極探索節地生態葬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北京市大力推進節地生態葬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統計顯示,北京市節地生態葬年安葬率已超四成,到2020年有望突破50%。
在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1平方米的土地可安葬9名逝者的骨灰,土地利用率是傳統墓地葬的10倍。目前,太子峪陵園、鳳凰山陵園、天壽陵園等多個陵園已經推出了自然葬區。
記者調查發現,與傳統的立碑相比,不管是費用還是佔地面積,節地生態葬都佔有較大的優勢,價格僅為傳統立碑費用的1/30,有的葬式免費,甚至有的區還有資金獎勵自然葬。
杭州嘗試通過一些措施讓生態葬更能貼合老百姓心意。杭州一些墓園有骨灰永久保存的葬式,但佔地面積下降到0.4平方米,可以設置墓碑,但與傳統墓相比,墓碑更精巧一點。而且,今後推出的家庭庭院葬、樹壇家族葬,可以在原來的雙穴面積裡,落葬十多位家人,節地效果明顯,更易於人們接受。
國外:「冰葬」「鑽石葬」 尊重逝者、方便緬懷
據美國綠色安葬協會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創建了第一個綠色墓地。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採用降解材料。墓地四周森林與河流環繞,環境優美。據該墓園管理方介紹,墓園一切都保持原始狀態,但允許在天然石頭上銘刻死者的名字。另外,墓園管理方承諾,所有墓穴的主人都永久性享有這片土地。
而在瑞典,殯葬公司推出「冰葬」的方式。採用這種方式下葬,只需1年左右,棺木和死者的遺體就會被分解,一切盡歸黃土。該公司負責人說:「這種方式旨在保存遺體的生物形態,讓死者能更『有尊嚴』地回歸生態圈。」
最奇特的當屬瑞士。近年來,瑞士推出了「骨灰鑽石」技術,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製造出高品質「鑽石」,這種「鑽石」可佩戴在身上。此種安葬親人的方式既可最大限度地節省空間,也可與已故親人長相守。
據介紹,這種特殊的人工合成晶體是將骨灰淨化後在1500攝氏度高溫和5萬帕高壓下,經過3周到4周形成的一種類似鑽石的結晶體。因逝者生前生活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他們的骨灰最終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藍色。如果死者親屬願意,也可將死者的姓名與生卒年份用雷射刻在「鑽石」上。
節地生態葬已經成為一種全球趨勢,生態葬既能尊重逝者,也能讓親屬很好地追憶親人、寄託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