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張嘴,雞就得趕緊跑了。圖/《小雞快跑》
在美食界,雞就是妥妥的頂級流量王。生活在中國,如果你每天三餐都吃雞,保證可以吃上一整年,還不帶重樣的!
「無雞不成宴」,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雞」常常佔據著最核心的地位。逢年過節,許多地方都少不了一道「雞菜」。
比如過年期間,廣東人就會在桌子上擺一盤雞,圖一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款待客人時,也會用雞來宴客,以示尊重。
大吉大利,回家吃雞。圖/全景
平常覓食,你要是選擇一些以「雞」為主題的餐廳,無論是雞公煲、燒雞還是椰子雞,都得做好排隊的心理準備:雞,可是眾多吃貨們的心頭好!
可以說,在美食界,雞就是妥妥的頂級流量王。
為了滿足自己刁鑽的味蕾,中國人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藝,搭配各式各樣的食材和醬料,把雞的生命價值發揮到最大。等最終出品時,餐桌上的那一聲聲讚嘆,就是對「雞生」最美的唱誦。
不過,在中國人的廚房中,「雞」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姿態結束自己這一生的?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把菜譜網站上跟雞有關的菜都扒了下來,經過去重清理後,我們發現,跟雞相關的菜譜竟然達到了1037份!
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三餐都吃雞,保證可以吃上一整年,還不帶重樣的!
「雞」的做法有哪些?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一千多份「雞菜譜」採用的都是什麼工藝(雞在中國的花式死亡之路)。
註:由於數據存在缺失,所以這裡只統計有工藝數據標籤的菜,數字代表該工藝在菜譜中的出現次數。
毫無疑問,在雞界,稱霸武林的工藝是「炒」。在眾多烹製工藝中,用這種方式出品的雞達到了20.23%。
同時,它也是最便捷,出品成功率最高的一種烹飪手段。只要把火一打,再將搭配好的食材依次甩入鍋中,用鍋鏟幾次翻攪,不出十五分鐘,香氣逼人,色澤濃鬱的雞就可以出鍋了。
重口味的辣子雞、酸辣鮮香的東安子雞、甘甜的蘆筍雞塊都是在這種工藝的打造下,憑藉強大的實力擠進吃貨們的美食清單裡。
這溢出屏幕的香辣氣息......
中國人吃雞還很講究保留原汁原味,所以在眾多吃法中,排在前列的,還有「蒸」「燉」「煮」等健康營養的方式。
一提到「蒸」,有一道雞餚一定繞不開,那就是雲南的汽鍋雞。「資深吃貨」汪曾祺甚至把這道菜放在中國人吃雞之法中的第一位:
中國人吃雞之法有多種,其最著名者有廣州鹽鋦雞,常熟叫花雞,而我以為應數昆明汽鍋雞為第一。汽鍋雞的好處在哪裡,曰:最存雞之本味。汽鍋雞須少放幾片宣威火腿,一小塊三七,則雞味越「發」。走進「培養正氣」,不似走進別家飯館,五味混雜,只是清清純純,一片雞香。
滴水不加的汽鍋雞卻能做出一鍋雞湯來。
留存「雞」的本味是汽鍋雞最大的特色。當然,通過「燉」和「煮」的方式烹製出來的雞也有這樣的特點,喜歡這類吃法的人追求的,就是一份嫩和鮮,以及雞身上的那股最原始、最質樸的香氣。
在吃雞這件事上,中國人可謂是把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炒、蒸、燒、燉、燴、醬、熘、煨、燻、滷......這股鑽研勁兒,估計地球上的雞們都得為之顫抖!
用燻的方式烹製出來的雞簡直香入骨髓。
「雞」和誰是最佳CP?
中國烹製雞的工藝有幾十種,但這幾十種手法要變幻出上千份不同的菜譜來,還有一個角色必不可少——配菜。
跟不同的菜搭配,「雞」會呈現出不同的「氣質」,吃貨們也能獲得各不相同的味覺體驗。
為了研究「雞」跟哪些食材經常成對出現,我們對各道菜的名字進行了詞頻統計,並畫出了詞雲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雞」是一種非常百搭的主食材,連菊花、桂花、荷花等這些平常想像不到的鮮花食材都能被用上。
比如浙江的杭菊雞絲,江蘇的桂花雞頭肉,安徽的荷花雞......光聽名字就讓人感受到了濃鬱的江南氣息。
當然啦,最經常跟「雞」成雙成對出現的,要屬「香菇」了,最佳CP大獎非它倆莫屬。
香菇本身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怡人氣味,跟雞放到一塊烹煮時,菌的香和肉的鮮就會交纏在一起,二者都會變得鮮美無比。
香菇之外,木耳也是另一種常跟雞搭配的菌類食材。除了能提升雞的鮮味,木耳的爽脆口感跟雞肉的嫩滑又形成了對比,讓人越吃越上癮。
如果你不喜歡香菇、木耳,那不妨試試慄子:慄子煲雞、慄子燜雞、慄子燉雞、慄子炒仔雞、慄子燒雞塊、砂鍋慄子雞......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慄子和雞放一塊,無論是什麼做法,味道都錯不了。
在火力的作用下,慄子會逐漸變得綿軟,把雞的鮮味都吸收進來,所以,比起單純的炒板慄,跟雞搭配在一起的慄子味覺層次會變得更加豐富。
「雞」是什麼味道?
不同的工藝、不同的配菜,創造出中國人餐桌上的上千種雞餚,我們也能在這多種多樣的選擇中大飽口福。不過,這一千來份菜譜做出來的菜都是些什麼味道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對每一道菜的味型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在日常的料理中,鹹鮮味的「雞」是最多的,在所有的味型中佔了67%。
比如,廣東和海南的雞基本就以「鹹鮮味」為主,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廣東客家的鹽焗雞,還有近年來紅遍大江南北的海南椰子雞。
用鹽焗方法製作出來的雞吃起來每一寸骨肉都透著濃濃的鹹香味,雞肉也保持著非常好的彈性。由於在製作過程中,「鹽」是主要的調料,所以這道菜在「鹹鮮」中更側重於「鹹」字。
鹹香入骨的鹽焗雞。
椰子雞雖然也同為鹹鮮味,但它更強調「鮮」。椰汁的加入,又使得這道菜多了幾分清甜氣息。「清而不淡,鮮而不膩」就是這道菜的最好註腳。
在味型排名中,我們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鹹香味」之後,就是各種各樣的「辣」了,比如「香辣」「麻辣」「酸辣」。
對「辣味雞」做出最多貢獻的當屬川菜。這裡面受到寵愛的經典菜式有很多,一提,估計大家就要忍不住吞口水了:雞公煲、辣子雞、口水雞、宮保雞丁......
叫人慾罷不能的口水雞。
對於吃貨們而言,每一道都讓人慾罷不能啊!麻、辣、鮮、香,這類重口味的菜總能把人吃得大汗淋漓,所有的疲累也會在這種極其令人上癮的味覺體驗中消散。
除了鹹香和辣這些主流味型外,還有不少小眾味型,比如苦香、魚香、香草、芥末......一天嘗一個口味的雞,絕對能讓你連吃一個月。
各菜系最受歡迎的「雞」
研究了做法、配菜、味型之後,我們還有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要解決——各個菜系下都有哪些經典的「雞」。
在對各份菜譜的受歡迎程度進行排序,又結合了各個菜系特色做梳理後,我們總結出了下面的這份「終極吃雞指南」!!!
「姑爺進門,小雞斷魂」,作為用來招待女婿的主菜,東北的「小雞燉蘑菇」被排在東北雞菜的第一位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如果想要口味正宗,那蘑菇最好選用滑嫩的榛蘑,雞則首選農家「小笨雞」(這種雞生長慢,但肉很香,這可愛的名字也透出東北人骨子裡的那股幽默感),加上粉條一起燉,濃厚的鮮香氣息絕對能令你食指大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誘人的清單裡,幾道用「酒」烹製的雞餚都上榜了,比如湖北的米酒蒸雞,浙江的醉雞,以及福建的醉糟雞。
米酒蒸雞用米酒入味,如若採用肉質鮮嫩的孝感黃母雞,還有甘甜醇香的孝感米酒 ,那出來的味道絕對是上乘的!
浙江醉雞偏愛用紹興酒來去腥解膩。澄黃清亮的紹興酒酒香馥鬱,用這種酒來浸滷雞肉,可以很好地起到增香添色的作用。
福建醉糟雞用料比較特別,是酒糟。所以,它也是榜單上少有的以紅色狀態呈現的雞餚。用紅糟醃過的雞肉有一股清甜的酒香氣,吃起來舒爽酣暢,很容易上癮。
鮮紅的色澤是醉糟雞的一大特色。
榜單上的大部分菜都廣受吃貨追捧,但也有一些雞餚,可能喜歡它的人會喜歡得不得了,怕它的人卻敬而遠之,輕易不敢嘗試。廣東的肚包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說到豬肚,它那腥臭的味道幾乎就要破屏而出。但這個動物器官到廣東客家人手中,卻被用來跟雞搭配,搖身一變成了一道美味佳餚。
製作時,客家人將整隻雞都包到豬肚裡,再放入冷水鍋中,加入花旗參、枸杞、黨參、玉竹等藥材,用文火和耐心慢慢地煲。
待到出鍋,先喝一口帶胡椒味的湯喚醒味蕾,再嘗嘗爽脆彈牙的豬肚和嫩滑的雞肉,如此的神仙吃法,也就只有在廣東才能享受到了。
如果要在這份「終極吃雞指南」上,再評選出個前三名來,估計會是一件非常難且令人頭疼的事。
畢竟,吃雞之法這麼多,每道菜都如此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用泥裹、用紙包、用荷葉蒸、用瓦罐燉......選哪一個都會有失偏頗。
況且,每個人的心中,一定有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對雞的美食記憶。所以,哪道排在前,哪道排在後,似乎也沒那麼重要。
對你來說,你最愛的又是哪一道呢?快到評論區留言吧!
作者 | 錢婷婷
製圖 | 莊植軒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