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你媽聽到就想提刀的兩腳獸。
著名退賽脫口秀演員張博洋,曾經有個關於《雞,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的理論。「人死了,有鮮花放在身邊,雞死了,只有可樂放在身邊,就算有花,也是西藍花,太慘了。」
但也許他也萬萬沒想到,世界上居然有人還會怕這種打個噴嚏就丟了命的動物,還會引起生理恐懼。
這群人聞雞喪膽,見雞發毛,沒有緣由,一看到一提起就頭皮發麻,五官扭曲。
「老子怕雞!」 ,沒有人敢這樣昭告天下自己比弱雞還弱,不肯認慫。
於是,怕雞的人躲雞,不怕雞的人搖搖頭,轉身就抓起一隻雞,幫他克服恐懼。
「要我克服怕雞還不如推我去死!」
對怕雞的人來說,關於雞的恐怖故事從小到大都緊跟著他們。當然,他們從不自覺提起,看哪天在知乎故事會中,找到自己的同類,才敢敞開心扉。
怕雞的人到底有多怕雞?
「不敢讓自己靠的太近,怕我沒什麼能夠給你,愛你也需要很大的勇氣。@雞 」
「雞年的春晚,滿屏雞,真的,太費命了,各種app都不敢更新, 全是雞。」
「你敢信,當年還有公眾號寫過《幫你準備了77張雞圖迎接雞年》的文章,那一年,我手機都不能多碰一下,腦子裡有77隻雞跑出來啄我的畫面。」
怕雞,從科學的角度說,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學名叫恐鳥症又稱作恐禽症,是一種特定的恐懼症,指對鳥類和家禽特殊的、不合理的恐懼。
對普通人來說,雞就是個家禽,但在怕雞的人眼裡,「它是上古的巨鳥,是食龍的迦樓羅,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鵬」——來自一位怕雞用戶的精準描述。
因為怕雞上過熱搜的張藝興,讓我知道,不少人怕雞的童年陰影,都是被追出來的。
比如知乎用戶Chris同學,除了在4、5歲的時候被公雞圍啄過,9歲在北京動物園也發生過一段慘案。
「不知道為什麼一隻孔雀從籠子裡跑了出來,不明真相的我媽覺得這是個拍照的好機會,硬要把我推過去合照。到了孔雀跟前我就慌了,發瘋似地逃跑,孔雀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就在後面追。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哪裡來的兩個熊孩子,追在孔雀後面要拔它的毛。所以動物園裡就形成了孔雀追我,熊孩子追孔雀的奇觀。」
母親眼裡的我
記憶中那會的我
至於為啥這噩夢還能記到現在,就因為那無情的母親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刻。
天下愛拍照的媽都一樣,只是有人怕雞程度更高,把雞都給打碼才能正視自己的童年照。
「從小就怕鳥,兩三歲還不懂事,被扔在一群鴿子之間就開始狂哭了」
「沒什麼外在原因吧,就是覺得鳥頭好可怕!眼睛好可怕!嘴好可怕!脖子好可怕!翅膀好可怕!爪子好可怕!啊啊啊不能想!後背一陣發涼…」
左邊才是故事主人,圖片來源知乎:李木魚不是李夢豬
到現在,還沒有人成功治好自己的恐鳥症,而那些所謂的暴露治療,只能幫他們在跟雞的搏鬥中,在噩夢經曆日記本裡多記上幾分恐懼。
恐雞患者沒辦法向世人建議,把雞趕盡殺絕,只能躲進豆瓣的恐鳥小組,報團取暖。就像組長在介紹裡寫的「好吧,我們怕鳥,我們無法治癒,但我們並不孤單。」
恐雞,當然算是恐鳥的一種,小組內其實挺歡樂的,組員不時發一些頭皮發麻的照片連結上來,一塊進行暴露治療,或分享自己脫敏經歷等等,而故事最常見的,是不斷有成員刷高童年噩夢的門檻。
比如在雞、鴿子以及孔雀追過以後,還有人被鴯鶓追:
院辦好奇搜了一下資料:鴯鶓,又稱為活著的恐龍,身高1.5至2米之間,有強壯的腿肌和鋒利的爪子,足以令人肚破腸流;但它們膽子很小,見人拔腿就跑。
這個見人拔腿就跑就非常有深意,應該是指,見到人拔腿就衝你跑,全身的毛揚塵而起,尖如鑽頭的嘴巴直指人的屁股,想一想我也頭皮發麻:
大概長這個樣子,我勸你別去搜原圖了,非常嚇人
親人永遠不知道,有多少童年噩夢是他們一手助力造成的,再比如,送你出國。
輕則在漫天遍野的海鷗身旁嚇哭了聲,更慘的是,海鷗黑幫們看上了你手裡巨資甜筒。
「我突然聽到腦後風響,翅膀的聲音如幽靈般灌入耳中,我下意識地低了下頭,就看到鋼鐵般的利爪生生地抓在了我的冰激凌上。」
差不多這樣吧
不行,我要戰鬥!為了兩國人民的友誼,為了我的冰激凌!我在心裡大喊了一聲「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 」
最後,故事主人還是把冰淇淋扔了。「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冰激凌呢!給我拉來,給鳥爺嘗一嘗!」
恐鳥的人,其實比想像中要堅強很多,不是他們不努力,只是鳥哥的殺傷力實在不容小覷。
在他們的故事中,只要被雞追,怕雞永相隨,不是開玩笑的。
不要過來啊啊啊啊
恐鳥小組的人在豆瓣裡抱團取暖,多少是因為外界甚至親人朋友都不理解,百分百的患者被吐槽過矯情。
想要判斷是恐鳥症還是矯情其實不難。
院辦小天一直以為自己恐雞,直至寫完這篇文章,面對全文的93個雞字,還保存了三百個沙雕雞的表情包,就知道自己真的只是矯情。
真正恐鳥的人,看到或打出「雞」字都得深吸一口氣,在皮笑肉不笑的保護之下,都是偷偷往褲子擦汗的常用手勢。
就連emoji的鴿子表情包也會引起不適 / 圖源微博:QuestcequeCestt
更別說用前幾年流行的鸚鵡和雞的表情包,恐雞的人溜之大吉。
還有網友分享,早些年美圖秀秀為了展示自己的磨皮功能,硬是搬出來一隻光溜溜的雞,把她嚇得魂不附體,當場把手機給扔了:
恐鳥症患者一般對鳥類的嘴巴、羽毛、爪子這種柔軟和堅硬並存的東西,容易不自覺地感到全身發麻,嚴重的連羽絨服,鴨絨枕頭都不敢用。
「我連雞湯都不敢喝」
「最近玩陰陽師,我連姑獲鳥都不敢看 」
「雞毛撣子,誰用誰害怕。」
「當年生物課本裡有鳥的那一頁都被我撕掉了,地理課看視頻裡邊各種鳥類直接被嚇哭崩潰了」
「我本科生物類專業,有好多課程要解剖禽類,根本無法直視。最後只能申請不上這課」
恐鳥症的人每天都處在高度警覺的狀態,每十個商場就有一個憤怒小鳥娃娃機,讓人避之不及,公園裡哄小孩摁響的尖叫雞,觸發人類的雞皮,還有不懂事的公眾號老安排雞的選題,送走了好幾撥人,再也不想努力。
就連恐鳥組的頭像,都不能是鳥,外星人在他們眼裡,比雞可愛多了。
那麼問題來了,恐雞的人吃雞嗎?
圖源:biu製作器
吃!但是像這種兩肢體健全,頭屁共存,皮光柔滑的,絕對不行。
80%怕鳥的人,都是從看到活雞開始喘不上氣的。換句話說,雞死人活。
講實在的,雞哥是真的有那本事讓西方國家6~8%的人口,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約有2~4%的人,給它磕頭。
有一本書,叫《雞徵服世界》,裡面從各種維度分析了如果魚啊,羊啊,貓啊,狗啊,在世界上消失,對人類的影響其實極低;但雞不一樣,人類沒了雞,人類世界的運轉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雞,已經成為地球的一部分——人類養了超過200億隻雞,除了極地地區,哪哪都有雞,平均每人3隻,一邊吃,一邊養。
再根據不科學檢測,廣東走地雞的跑步速度是百米18到20秒左右,不僅身體素質是博爾特蓋伊級別,而且跑的時候還會閃轉騰挪,爆發力驚人,逼急了還能飛一小會兒,逮誰誰都怕。
還有生物學家證實了,雞跟恐龍是有同一個祖先。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怕雞,其實是怕恐龍。
那種害怕陸棲猛禽的恐怖形象一直都刻在了人類的DNA裡,有人遺失了這種基因,也有人留著,所以才有了這種病症。
另一邊徵服雞的廣東人
院辦想大部分廣東人大概深有同感,看到雞就冒冷汗,白切雞上桌,擼起袖子就是幹。
只要雞不會動,一部分人的恐雞症就不治而愈了。
而嚴重一點的,會伴隨有局部恐懼症。
在他們眼裡,雞哥氣場逼人,重點還在那顆高集雞皮紋理和鋒利的尖嘴於一體,還反人類地具有馬達般的運動頻率的雞頭。
「我一直以為,我的前世是只蟲子,死於鳥嘴。」
「從小到大,只要燉雞湯裡面有雞頭,我都會嚇哭!」
小雞啄米展示頸部靈活性
對他們來說,雞皮雞眼雞冠,脖子以上都令人膽寒,筷子一點不敢動。
但只要餐桌上不出現雞頭,輕度怕雞的人是刻意把雞送進嘴裡的,有的人還會一邊感嘆 「啊,那玩意兒真好吃」「我真是愛吃那玩意兒的怪人」。
除了怕雞頭,也有人怕羽毛,怕雞皮,怕雞爪,雞翅,雞尖等等。
有研究表示,百分之六十的恐鳥者可以適度的吃雞鴨肉,只是不能看見它的頭和腳。
這種帶指甲的,死也不吃
還有大部分外國人都是不吃雞爪的,因為爪子一直在沙地裡走來走去,指甲什麼的都是細菌。從知道這些以後,院辦家裡的泡椒雞爪,就再也不香了。
說到底,恐雞症是心理疾病。所以,只要送到嘴裡的不知道是啥,他們就不會嚇到魂飛魄散,比如炸雞雞胸肉雞汁大包紐奧良雞排……
恐雞患者,除了不能見著雞本雞,其他都還好。
最後再提醒一句,院辦在找資料的時候發現,很多人提到謝爾頓也是恐鳥患者,但他那是演的,真正的恐鳥症絕對不會走近那隻鳥,就算隔著玻璃也不行。
院辦大林看到這一幕,還想起了希區柯克的災難驚悚片《群鳥》,也許這也是不少人密集恐懼症的噩夢或恐鳥症的病根子。
影片講述的是鋪天蓋地的鳥群,佔領了人類居住的小鎮,而人類則被關在籠子裡逃亡的災難故事。
是不是院辦就不考究了,但不怕鳥的人倒是可以從這部影片裡,獲得其他新的視角,去感受到恐鳥患者對鳥的恐懼。
在恐鳥病的眼裡,鳥和雞大概就是這一類魔鬼
草木皆鳥,無處可逃
整個影片充滿哀鴻的鳥叫,女主甚至還有跟小鳥長達兩分鐘的搏鬥,最後被啄得血肉模糊,精神渙散。
這種恐懼,並不會因為以後的幸福或沙雕的日子而有所減退,跟恐鳥患者是一樣的。
所以,大家也別勸身邊的恐鳥患者去嘗試喜歡上鳥類,摸一下它。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他們需要的不過是簡單的理解,尖叫是面對恐懼的本能反應,不是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