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品質。其實很多時候人生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們不斷嘗試,不斷試錯,最終在折騰之中過完一生。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甚至是全人類,對於新事物的發現都離不開探索,同時在探索之中或許還可以進行創新,進而完成從0到1的轉變。
很多文人也在不斷的探索之中進行創作,比如著名作家餘秋雨先生,他認為人在任何狀態下都有兩種年齡,當一個人伏案潛心研究典籍長達數月時,年少時那翻山越嶺不斷前行的雙腳便耐不住寂寞了。
於是餘秋雨背上行囊,踏上一條不斷探尋的道路,開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將「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合二為一,因為路便是書,書也是路。
一個提筆便可安天下的文人尚且步履不停,走在科技前沿的科學家、尋求刺激的探險家們則更是如此,他們從未停止腳步,為人們開啟了一扇又一扇未知世界的大門。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科學家們在1986年發現的神秘洞穴,其形成時間可以追溯到550萬年之前,可以說是獨立於地球生態系統的「地外世界」,內部的生物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一、科學家們發現神秘洞穴
1986年,科學家們試圖在距離黑海海岸僅幾公裡的地方建造一座核電站,於是他們開始尋找適合建造核電站的地方。
也正是這一次尋探尋,科學家們有了讓人意外的發現,就在一塊並不起眼的荒原之上,他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洞穴,在此之前,並沒有關於該洞穴的相關記載。
經過當時的科技鑑定,這個洞穴的形成時間可以追溯到550萬年之前,而這個時間段,剛好是人類的祖先開始下地生活的時間。
那麼這個洞穴會不會是祖先們當時生活過的地方呢?於是科學家們帶著一系列疑問,開始對這個神秘洞穴進行探索。
這是一個很深的洞穴,科學家們如果試圖到達洞穴最深處,就必須經過一個20米深的坑洞。
之後爬進一段狹窄的通道之中,而這個狹窄的通道之後,便是一個相對開闊的空間,這便是洞穴的最底部。讓人詫異的是,在這個洞穴的最底部還有一個小湖泊。
二、莫維爾洞穴的「生態系統」
這個神秘的洞穴便是位於羅馬尼亞瑪戈利亞城的莫維爾洞穴,這個洞穴十分危險,給人一種異常恐怖的感覺。
因為其周圍都是地熱泉,而這些地熱泉之中可以釋放出硫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
並且莫維爾洞穴很深,常年沒有陽光照射,空氣也很稀薄,二氧化碳含量是外部的100倍,按道理說這樣惡劣的環境幾乎不可能有生物生存,因為這裡缺乏生物生存所必須的條件,並且洞穴內還含有有毒氣體。
但就是這樣惡劣的環境,孕育了一批「奇怪」的生物,因為這裡生存著一些無眼蜈蚣、蠍子、蠕蟲等生物,它們到底是通過怎樣的形式生活呢?
其實這也是「優勝劣汰」的結果,很多不適應莫維爾洞穴環境的生物已經滅絕了,比如在其中發現的老鼠的骨骼化石。
但是也有一些生物,憑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厭光等特點,存活下來並不斷進化,最終活到了現在。
在這個洞穴之中,體型最大的捕食動物是一種蜈蚣,這種蜈蚣要比外界的蜈蚣大出兩倍。
洞穴中的微生物通過化學合成將洞穴之中含量豐富的硫轉化為能量,一些微小的甲殼動物或者是蠕蟲,便以這些微生物為食。
之後這些甲殼動物和蠕蟲便成為蜈蚣、蠍子的「盤中餐」,長此以往,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能量轉換體系。
生活在莫維爾洞穴中的動物都沒有眼睛,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之中不需要眼睛,它們通過自己的觸角或者是肢體「探路」。
於是它們的觸角以及肢體,要比生活在外界的同類動物發達得多。並且這些動物大部分都是白色,因為其體內沒有色素。
結語
世界上還有不少未知之謎等待著人類去探索,對於這些謎團,科學家們總是走在最前面,在這個洞穴之中生存的動物,也讓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強大。
即使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它們依舊通過適應周遭的環境,進而不斷進化,最終活了下來,讓人莫名的感動。希望科學家們可以儘早破除「未解的謎團」,讓我們得以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擴大人類的認知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