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550萬年前的洞穴,科學家發現「外星世界」,證實《三體》
1986年,在距離黑海的海岸只有幾公裡的地方,科學家尋找合適的地方來建造建造核電站。在一塊平淡無奇的荒原上,人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洞穴——莫維爾洞穴(Movile Cave),此前從未被人所知。
經過科學家的鑑定,這個洞穴的形成時間可以追溯到550萬年前,那時人類祖先剛從樹上下到地面開始新的生活。科學家打開了這個古老的洞穴,想要一探究竟。結果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東西,成為20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
為了到達這個洞穴底部,先要下降到一個20米深的坑洞底部。然後,再爬過一個狹窄的通道,就會到達一個較為開闊的洞穴,那裡有一個小湖泊。
這個古老的洞穴與外界隔絕,太陽光照不到,那裡完全沒有亮光,伸手不見五指。洞穴中的空氣非常差,氧氣含量只有外界的一半,二氧化碳濃度則是外界的100倍,並且其中還有惡臭味的劇毒氣體——硫化氫。
然而,就是在這樣沒有陽光、空氣有毒的環境中,竟然產生了一個穩定而獨特的化學自養生態系統,宛如外星世界,這徹底改變了地球生命理論。科學家發現,洞穴中生活著48種奇特的生物,其中33種是這裡獨有的。
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都直接或間接依賴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太陽光是絕大多數地球生命的能量來源。那麼,在與世隔絕的洞穴中,生物又是如何獲得能量的呢?
在大多數洞穴裡,從上表面滴落下來的水為其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來源,在這樣的洞穴中,會形成各種鐘乳石和石筍。然而,莫維爾洞穴的上表面有一層厚厚的黏土,完全不透水。
科學家在莫維爾洞穴的湖水和巖壁上發現了大量的細菌,它們是這個獨立生態系統最為關鍵的一環。這些細菌會把硫化物轉化為硫酸,把氨轉化為硝酸鹽,由此產生能量來代替太陽能量,從而像植物那樣從二氧化碳中獲取碳。
另外,還有一些細菌會從甲烷中獲取能量和碳。細菌成了洞穴食物鏈的第一環,它們滋養著其他各種動物,包括水蛭、蜘蛛、蜈蚣、蝸牛、蝦、蠍子。
由於長期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洞穴中,動物都已經失去了視力和色素,眼睛衰退,身體呈現半透膜。生物總會找到活下去的方法,它們進化出了相應的能力來適應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
為了維持這個獨特而脆弱的生態系統的微妙平衡,對莫維爾洞穴的探險受到嚴格限制。目前,只有幾十位科學家獲準進入這個地球上最孤立的生態系統。由於莫維爾洞穴中的空氣有毒,人們進去也待不了多長時間。
莫維爾洞穴的生態系統讓科學家意識到,生命可以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當我們搜尋外星生命時,不一定要按照地球表面的條件來斷定哪些星球上有沒有生命,否則我們很有可能會錯過那些出乎意料的地外生命。
對我們來說,科幻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如今這個時代,每個人必然都或多或少接觸過科幻小說:天馬行空,構思大膽,情節瑰麗,動人心魄,這些特點讓無數的科幻迷們沉溺而無法自拔。多數人重在享受那其中精彩的劇情和精妙的想像,也有人會聯想到更多複雜的命題,我是後者,作為一個浸淫許久卻並不資深的科幻愛好者,有不少作品會激發我腦海中亂七八糟的思路。
1999年,劉慈欣的兩部科幻作品《鯨歌》和《微觀盡頭》發表在了《科幻世界》上,隨後他又獲得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科幻世界》把2000元稿費寄到他的單位,電工拿著這筆巨款躲著領導同事,偷偷請其他獲獎的作者吃了一頓火鍋。
他的獲獎作品叫做《流浪地球》,而他,就是劉慈欣。
《流浪地球》獲獎後,劉慈欣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02年到05年期間,他憑藉《朝聞道》、《地球大炮》、《贍養人類》等作品連續獲得中國銀河獎,不知不覺,他已經爬上了中國科幻的金字塔塔尖。
2006年,劉慈欣開始創作《三體》,這是大劉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科幻的最高峰。
《三體》一共三部,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出版,2014年被翻譯成英文出版,在亞馬遜上好評如潮。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第一部獲世界科幻大會的雨果獎,在亞洲實屬首次,這也標誌著中國躋身了世界科幻強國之列。
復旦大學文學系教授嚴鋒評價:「在讀過《三體》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我相信每個人讀過《三體》這本書之後都會有自己的體會。雖然《三體》這本書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深邃,但也正是這樣,這本書才會有如此大的魅力。《三體》全套共3本,一部比一部好看,我第一次讀《三體》也是一口氣看下來,感覺是從未有過的震撼,閉上眼睛滿腦都是宏偉、瑰麗的宇宙圖景。
劉慈欣把我們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造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