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場你正在參加的籃球比賽中,有哪些時刻,是你必須要用到跳躍這個動作的?在你的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這樣幾個詞彙:跳投、搶籃板、上籃、扣籃、蓋帽,還有麼?
其實這樣的答案並不嚴謹。我們可以再細分一下,如果你是one motion投籃模式,那麼整場比賽的投籃,你幾乎是不怎麼跳的,或者說起跳高度可以忽略不計。再來看籃板球,後場籃板球如果你真的會搶,那也不怎麼跳,去逮人、去卡位就可以了。
只有前場籃板球部分時刻需要衝搶,這個時候你會充分跳躍。上籃、扣籃基本上是需要充分起跳的。蓋帽,之前也討論過,這是一項應該被忽略的技能,一場比賽一個球隊能有幾次蓋帽,2-3次已經很多了好吧。幹擾下出手才是王道。
說了這麼多,為了說明什麼?細細想來,你會發現,在攻防兩端,其實用到跳躍、騰空的動作並不多,特別是在防守端,好的防守,其實並不需要跳很多次,但是腳步的移動反而是至關重要的。
上面說的這些理念,真的需要我們花一定的時間去消化、去感知,才能真正理解這其中的內涵。其中一個內涵是說,籃球運動雖然是一項對抗性項目,雖然是受傷頻率很高的運動。可是,仔細觀察那些不容易受傷的球員。
你會發現,除了籃球這項運動本身的致傷因素以及球員優秀的身體素質以外,他們打球的方式也直接決定了受傷的概率。我們就拿遼寧隊叢明晨的受傷來舉例子吧。先不說趙睿有沒有發壞,在規則裡,趙睿的投籃、彎腰都可以看作自我保護。
可是,大家想一想,以當時趙睿拿到球的位置來看,叢明晨真的有必要飛那麼高去蓋帽這個球嗎?看似是一種體育精神,實則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體育精神以人為載體,你人都賽季報銷了,還談什麼體育精神呢。
大家可不要以為這樣的例子是少數,在業餘的比賽、野球場中,這種類似的受傷案例我也見過不少,有的是腰椎骨折,有的是肘關節骨折。而真正會防守的球員或球隊,追求的依然是那個重要的防守原則:幹擾下出手。
我們再來重新複習一下這個重要且被人容易忽略的概念,幹擾下出手,其本質是說,防守隊員儘可能在不失去位置的情況下,利用軀幹、伸出手臂,幹擾對方的出手。不失位,則意味著不輕易跳起蓋帽和搶斷球。蓋帽意味著你起跳了,此時對方如果是假動作,則意味著你失位了。所以不符合此原則。
搶斷意味著你出擊了,此時對方如果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變向運球。則意味著你的三點一線沒有了,同樣失去位置了。而幹擾下出手重點強調防守隊員的位置感、距離感。用快速的腳步移動、手臂的揮擺,不斷消耗對方的體能。直至進攻隊員出手的那一刻,我們的手臂與軀幹,放在了正確的位置。
之所以用正確一詞,是因為,不同的進攻者,其進攻特點與能力是不同的。你去防守一個小學生,距離他1米遠,可能他的命中率就不會超過20%。你去防守庫裡,你給了他半步的空間,他就可以無法無天。所以,「幹擾」一次,需要你自己慢慢去體會。
仔細觀察任何級別的比賽,你會總結出一個規律:籃球場上有兩種思維模式的球員,一種是理想主義,一種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的球員,在防守端的行為模式有什麼特點?喜歡下手!他們喜歡在對方運球時下手去斷球(雖然成功率極低),喜歡起跳蓋帽;喜歡每球必爭。
理想主義背後的邏輯是:不能讓對方的任何一分,哪怕一分也不行。比賽的最後結果應該是XX:0。正因如此,他們每球必爭,每球必搶,其結果是,讓對手得了更多的分數。
而現實主義背後的邏輯是:一場籃球比賽,對方不可能一分不得,關鍵是我們要在意對方是在什麼情況下取得的分數。是在空位投籃下還是在有強烈幹擾下的得分。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的防守沒有問題,繼續防守就可以了。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要反思,如何改進球隊的防守,提高干擾下出手的比例。
當然,這裡的討論是有前提的,如果你非得抬槓,說一個CUBA的球隊去和一個小學生球隊打比賽,對方可能1分得不了。是啊,可那樣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討論當然是指相處在同一個級別的球隊或球員啊。
再來看看進攻端,就拿上籃舉例子吧,你可能會覺得上籃總不能不跳吧,上籃總不能是平面運動吧。可大家是否深入觀察過高水平的籃球運動員是怎麼上籃的。我在現場看過幾位NBA球員打球,在大部分的上籃中,他們奔跑的速度反而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快。
這樣說更準確:如果是同樣一個快攻機會,我的隊員要比NBA球員更拼命地去加速上籃,略顯倉促、有些著急的感覺。可是成功率呢?當然是NBA的球員更有把握。因為什麼?他們看似不緊不慢,其實是在平面運動中尋找對抗的機會,好讓自己起跳的時候可以順勢借力,並騰出充分的出手空間。
沒錯,他們一定會先在平面運動中取得優勢,這個優勢就是位置上的爭奪,而位置上的爭奪需要身體發力的技巧。所以,優秀的球員,在比賽中上籃時,都是主動先找對抗,而這個對抗一定是平面的,而不是向上的。
反觀不太會打球的隊員,在遇到上面的情況時都是馬上高高躍起,希望通過起跳高度來躲避對方的封蓋。是的,我用了躲避一次,這是一種潛意識裡就有的東西,首先是自己內心裡本來就害怕,然後大腦發出錯誤的指令:起跳。
說來說去,如果你想讓一名球員會打球、打好球,首先教的不是讓他怎麼跳,而是怎麼運用自己的身體去對抗、去做平面運動。要學會忍耐,一看見對方做投籃動作就跳、一看見籃板球就跳、一看見對方運球就去掏球,這都是不會「忍耐」的表現。想打好球,先把它看作是一項平面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