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市民,走進全球最大60公頃熱帶雨林樣地——植物科研的監測和發現有多難?

2020-09-04 新海南瓊海融媒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譚琦 文/圖

「工作中你最喜歡的是什麼?」「上山。」

「那最害怕的是什麼?」「還是上山。」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生態研究中心(自然保護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森林生態中心」)李豔朋博士口中的「山」,是位於尖峰嶺原始林區中的60公頃(900畝)森林動態監測樣地(俗稱「大樣地」)。這個讓科研人員「又愛又恨」的地方,蘊藏著豐富的熱帶雨林科研資源,也隱藏著危險和艱難。中國林科院熱林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尖峰嶺生態站」)的科研人員長期駐紮於此,在這片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大樣地裡進行數據採集和監測研究工作,也在這裡陸續發現了植物生長的秘密。植物科研的監測和發現有多難?跟著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採訪團的腳步,一起探訪植物科研的故事。

熱帶雨林中用繩子圍起來的網格樣地。記者譚琦/攝

探秘雨林

48萬株植物都有「身份證」

每隔5年做一次「人口普查」

斑駁的陽光從葉片的縫隙中擠進來,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深處,安靜得能聽到蟲子穿過草地的聲音。厚厚的枯葉吸飽了雨林的水分,一腳踩下去就像踩在地毯上。跟隨著李豔朋的腳步,記者行走在崎嶇不平的山間小路上,時不時需要幫忙拉一把,才勉強走進尖峰嶺大樣地的邊緣。

「這已經算是比較好走的路了。」李豔朋右手抓住一根樹幹便輕鬆地爬上一個接近90度垂直的土坡。這條藏在密林深處的道路,是許許多多科研人員無數次被荊棘刺傷、忍著被山螞蟥咬的痛「走」出來的路,路兩旁的植被接近膝蓋的高度,叢林中的危險藏匿其中。

科研人員在爬近90度的土坡。記者譚琦/攝

在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雨林穿行很費勁,可想而知科研人員的工作是多麼艱辛。但走進大樣地,和植物打交道是李豔朋最喜歡的事情。「這裡的每一棵樹我們都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同時完整地記錄了它們的生長等動態變化。」李豔朋介紹道,尖峰嶺60公頃熱帶山地雨林大樣地內共有290種約48.5萬個植株,從2009年開始,尖峰嶺生態站的科研人員花了近4年的時間,將其劃分成1500個20米×20米的樣方,並對樣方裡每棵樹木進行了掛牌,記錄種名、胸徑和坐標。

「每棵樹都是雨林裡面的『居民』,這個標牌就是它們的身份證。」李豔朋解釋道,為了探索熱帶雨林植物生長的秘密,每隔五年,還要對它們重新進行「人口普查」,科研人員需要再次測量每個個體的胸徑、樹高以及生長狀態等信息,以便為它們更新「身份證」。這項工作需要30多人耗費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測量的面積超過80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負責地形測量64公頃次生林大樣地的工具。記者譚琦/攝

危險重重

雨林裡迷路、被山螞蟥咬

百米的山路要走一小時

在總面積為2萬多公頃的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涵蓋了濱海有刺灌叢、熱帶稀樹草原、熱帶半落葉季雨林、熱帶常綠季雨林、熱帶山地雨林和山頂苔蘚矮林等多種植被類型。尖峰嶺60公頃大樣地建設於該區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熱帶山地雨林之中,它也是目前全球單個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動態監測樣地。在樣地複雜多樣的環境裡,生長著令許多科研人員害怕的動物——山螞蟥。

「沒有被山螞蟥咬過就不算進過山。」森林生態中心尖峰嶺生態站助理工程師張濤也長期在大樣地進行植物的監測工作,在他的腳上和手上都留下了被山螞蟥咬後留下的痕跡。別看山螞蟥看起來不靈活,但它攻擊人的速度卻既快又狠,並且難被察覺。「基本上裸露著皮膚走過草叢,無論走多快都會被它『盯』上。」張濤說,山螞蟥會在皮膚上咬開一個「Y」形的傷口進行吸血,同時它的唾液腺會分泌一種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質,進而導致攻擊對象的傷口流血不止且難以癒合。

剛開始走進熱帶雨林原始林的大樣地裡,張濤常常會迷路。「後來我找到一種方法,只要跟著水流往下遊走,就肯定能夠出去。」說起自己的糗事,張濤「哈哈」地笑出聲來。複雜的山路和盤根錯節生長的植物增加了在熱帶雨林行進的難度,許多垂直的土坡需要科研人員手腳並用才能前行,有時候百米的山路要用掉近一個小時。

如果要到公裡網格樣地進行監測工作,困難程度又要提升一個等級。為了實現從點到面對尖峰嶺林區的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行監測,尖峰嶺生態站的研究人員還在尖峰嶺林區內建立了164個公裡網格樣地。「裡面的很多樣地可以說位於『無人區』,有時候為了找到固定位置的樣地,我們需要跋山涉水,常常在路上就要花費大半天的時間,還要帶著帳篷和乾糧。」張濤說,長時間在熱帶雨林內進行調查工作是家常便飯,危險也如影隨形,但同豐富的植物種類帶給自己的震撼和觸動相比,這些困難就都不值一提了。

新的出發

9年間發現7個新植物種類

將建立64公頃次生林樣地

帶上砍刀、扛起塑料管、拿起紅繩、背上全站儀,迎著晨曦,負責地形測量的工作人員李步杵帶著測量隊伍往山裡走去。在海南省尖峰嶺林業局(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資助下,森林生態中心正在尖峰嶺建立一個面積達64公頃的次生林大樣地,李步杵負責樣地建設前期的測量工作。打開標註有1681個20米樣點的樣地網格圖,李步杵要用隨身攜帶的油性筆對已完成的測量點進行逐一標記。在未來的日子裡,這裡將會是科員人員新的野外實驗室。

科研人員油性筆對已完成的測量點進行逐一標記。記者譚琦/攝

在海南尖峰嶺熱帶雨林這個天然的野外實驗室中,科研人員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隨著對尖峰嶺林區的深入考察,許多新種也相繼被發現。自2011年以來,尖峰嶺生態站團隊在海南熱帶雨林中發現了尖峰黴草、尖峰馬兜鈴、樂東馬兜鈴、海南線柱蘭、海南樺、雪影薹草和尖峰水玉杯共7個新植物種類,佔海南近15年新發現植物新種的1/15。截至2019年9月,尖峰嶺生態站先後為國內外約60多家科研機構提供數據共享和支持服務,樣地調查143385條數據、樣地輔助工作2800多小時、樣地採樣29200多份、樣品理化分析約35000個數據、科學數據離線服務超過20GB。

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生態研究中心尖峰嶺生態站主要開展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變化動態及其維持機制研究、熱帶森林碳匯動態與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熱帶森林水文生態功能和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四個主要方面的監測研究。「海南尖峰嶺獲得的成績,是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攜手奮進的結果,我們的工作就是嘗試告訴更多的人關於熱帶雨林中植物生命變化的故事,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李豔朋博士說,中國林科院熱林所老一輩的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努力、堅忍不拔的科研態度和腳踏實地的工作精神,一直激勵著大家不斷去探索並揭示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奧秘,並利用科學監測數據和研究結果不斷豐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監測資料,並為地方和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該物種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發現的。尖峰水玉杯已完成拉丁命名: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
  • 走進國家公園丨熱帶雨林 海南的自然珍藏
    從1990年開始,海南大田自然保護區開始進行海南坡鹿的遷地保護,將數百頭坡鹿陸續遷出到13個地區進行野放、半野放和圈養,坡鹿的棲息地面積也由大田保護區的1000多公頃擴大到3萬多公頃。經過幾代護鹿人的艱苦努力,把海南坡鹿從滅絕邊緣拉了回來,恢復到目前的接近1000頭。雖然種群得到有效恢復,但海南坡鹿目前仍處於瀕危階段,王合升說,海南坡鹿還需要繼續加大保護力度。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尖峰精靈燈籠)
    由中國林科院熱林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在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
  • 中國林科院團隊發現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馬愛平)15日,從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獲悉,該所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近發現的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專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發現的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對物種瀕危程度的劃分標準,建議將該種列入漸危級甚至瀕危級加以保護。日前,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 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研究員、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原站長李意德說,尖峰水玉杯的形態像一個紅色燈籠,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物種。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現新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五指山4月1日消息(首席記者 康景林)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 走進鸚哥嶺,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日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林區,在護林員符惠全的帶領下,走進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噓,你們悄悄地,看這片葉子。」順著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細看,這片葉子卻突然動了起來。
  • 海南又發現一個新植物種類【附圖】
    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此前中國有5種:臺灣水玉杯、三絲水玉杯、貢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黃金水玉杯,其中臺灣水玉杯僅見於臺灣高雄地區,為僅見於臺灣省的特有植物。,通過60公頃大樣地及網格樣地的長期監測工作的成果,它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植物多樣性資源,而且也間接證明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森林生態環境優良,自然保護成效顯著,為許多有特色、特有、稀有、瀕危植物種類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
  • 《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書香青路分享第四期
    這裡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是許多經濟植物的原產地,如三葉橡膠、可可、金雞納等是著名的經濟植物。人類栽培和利用的許多果、香料和油料等作物,如咖啡、香蕉、芒果、番木瓜、鱷梨、椰子、油棕等,其主要產區在熱帶雨林區域。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 | 走進尖峰嶺研學探秘熱帶雨林——植物原來這麼聰明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譚琦 文/圖植物怎麼傳播種子?氣生根有什麼用?熱帶雨林裡的空中花園是如何形成的?,了解植物生長的智慧和植物在雨林的生存故事。記者 譚琦/攝在熱帶雨林中行走,偶爾抬頭仰望,驚奇地發現在數米高的樹上,半空中竟然生長著許多旺盛的植物,它們的根系長在樹枝幹的夾角處,看起來就像一個「空中花園」。「這是熱帶雨林裡常見的寄生附生現象,這棵樹上的空中花園裡長的是鳥巢蕨。」
  • 到南山植物園感受熱帶雨林風情
    市民了解熱帶雨林植物的特有習性。記者 李文科 攝  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重慶市南山植物園聯合主辦。據專家介紹,熱帶雨林被認為是地球的肺,是地球的基因庫,它對地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近十年來,它卻被人類快速地摧毀,據國家林業局2016年發布的《全國熱帶雨林保護規劃(2016-2020年)》現實,全球熱帶雨林正在以每年120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其中亞洲熱帶雨林消失速度最快。
  • 中國林科院專家發現珍稀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專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發現的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對物種瀕危程度的劃分標準,建議將該種列入漸危級甚至瀕危級加以保護。該新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Phytotaxa》的第429卷第2期上。尖峰水玉杯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中,是一種腐生性草本植物。
  • 什麼是熱帶雨林?
    19世紀末,德國生態學和植物學家辛伯爾(Andreas Franz Wilhelm Schimper,1856-1901年)廣泛考察了西印度洋群島、巴西、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熱帶森林,在收集和總結了熱帶地區的科學發現和各種資料後,首次把潮溼熱帶地區常綠、高大的森林植被稱為熱帶雨林(Tropical rainforest)。
  • 走進尖峰嶺研學探秘熱帶雨林——植物原來這麼聰明
    但跟著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生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森林生態中心)李豔朋博士的腳步深入雨林,卻有不一樣的感受,讓人不禁驚嘆:「植物原來這麼聰明!」近日,李豔朋和同事帶領尖峰嶺職工子弟小學的學生開展科普活動,了解植物生長的智慧和植物在雨林的生存故事。踏著棧道走進熱帶雨林,一棵高大的「通天樹」盤殼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的根系發達,根部延伸出翼狀的結構,像一面板牆,最高的超過2米。「這是喬木的板根。」
  • 被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熱帶雨林(Amazon Rain Forest)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佔地550萬平方公裡。雨林橫越了9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蓋亞那、蘇利南以及法國(法屬蓋亞那),佔據了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佔全球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生態學家通過對1170個樣地的數百萬棵樹木的數據分析,最終弄清楚了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植物數量。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夜探「物種寶庫」鸚哥嶺 走進熱帶雨林...
    順著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符惠全手電筒的光線看過去,這棵不起眼的植物葉片並沒有特別之處,定睛一看,在密不透風的熱帶雨林裡,這片葉子突然動了起來。「這是葉,它全身上下都擬態了樹葉而特化,是雨林中的『偽裝大師』。」聽著符惠全的解釋,仔細觀察這隻葉子蟲,它身體的邊緣還會模擬出樹葉壞死的病斑及傷痕,讓人一時難以分辨它和葉子的不同。
  • 上海:辰山科研人員成功擴繁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瓊海卷柏
    中國園林網7月12日消息:瓊海卷柏(Selaginellahainanensis)是中國花卉協會蕨類植物分會會長張憲春研究員及Nootboom2005年共同在《林奈植物學報》發表的特產中國海南的物種,該種走莖匍匐,葉色翠綠,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呈現出藍色螢光,具有重要的園林觀賞價值。
  • 亞洲九國學生走進馬來西亞熱帶雨林
    可持續發展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如果環境遭到破壞,則必定會危及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  環境問題有哪些呢?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汙染、水體汙染、海洋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  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手段包含工程技術、行政管理、經濟、宣傳教育等方面。
  • 海南尖峰嶺發現新的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文 | 海南日報 孫慧4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區域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 世界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動植物王國
    導語:世界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動植物王國水是地球的主人,它佔據了海洋、河流、冰川,染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就連我們的身體裡也有佔體重70%的水在日日夜夜有序地工作。奈何城市將我們放逐,遠離水的庇護和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