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譚琦 文/圖
植物怎麼傳播種子?氣生根有什麼用?熱帶雨林裡的空中花園是如何形成的?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採訪團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區——尖峰嶺林區,在鳴鳳谷偶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的工作人員,他們正帶領著尖峰嶺職工子弟小學的學生們走進熱帶雨林開展科普活動,了解植物生長的智慧和植物在雨林的生存故事。
熱帶雨林中的獨木成林現象。記者 譚琦/攝
「大家聞一下這片葉子,是什麼味道?」中國林科院熱林所博士李豔朋拿起一片並不起眼的葉子揉了揉,遞到學生面前,薄薄的葉子散發著一股清香的藥材味。「這是海南破布葉,許多昆蟲喜歡吃它的果子,它的葉子也是我們常喝的涼茶飲料的原料之一。」李豔朋的解答吸引更多的學生湊上前來,發出了陣陣驚嘆。
李豔朋正在為學生們講解植物知識。記者 譚琦/攝
鳴鳳谷位於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天池核心景區,屬典型的熱帶山地雨林植被,全長1.96公裡,因孔雀雉、鳳頭鷹、黃嘴白鷺、原雞等眾多鳥類祥集此地而得名。對於常人而言,走進熱帶雨林的感受就是「空氣清新,很多植物」。但跟著李豔朋的腳步深入雨林,採訪團的成員們也不禁發出了驚嘆:「植物原來這麼聰明!」
14個人才能環抱住的「通天樹」——盤殼櫟。記者 譚琦/攝
踏著棧道走進熱帶雨林,一棵高大的「通天樹」盤殼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的根系發達,根部延伸出翼狀的結構,像一面板牆,最高的超過2米,需要14個人才能環抱住。「這是喬木的板根。」李豔朋解釋道,熱帶雨林內的喬木身軀高大粗壯,板根可以解決喬木「頭重腳輕站不穩」的難題,避免被風雨颳倒,同事還能幫助它們獲取更多的水分和養分。
「通天樹」——盤殼櫟長出的板根。記者 譚琦/攝
走在棧道上,低頭都能看到許多淡黃色像雞腳印形狀的葉子,接近葉柄處還有一顆綠豆大小的橙色果子。「這是黃杞的種子,旁邊的葉子是它的種翅,就像『翅膀』一樣能藉助風力把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李豔朋介紹道,植物為了傳播自己的種子可謂是絞盡腦汁,像椰子可以通過水「漂流」到合適的地方紮根;豌豆成熟後,可以通過豆莢瞬時的彈射進行繁衍;榕樹等的漿果則會依靠動物特別是鳥類的取食傳播;而聰明的蒼耳更有辦法,它會給種子穿上帶刺的鎧甲,這樣就能夠藉助動物的皮毛,去到田野和山窪。
黃杞的種子(右)。記者 譚琦/攝
在熱帶雨林中行走,偶爾抬頭仰望,驚奇地發現在數米高的樹上,半空中竟然生長著許多旺盛的植物,它們的根系長在樹枝幹的夾角處,看起來就像一個「空中花園」。「這是熱帶雨林裡常見的寄生附生現象,這棵樹上的空中花園裡長的是鳥巢蕨。」聽著李豔朋的介紹,學生們和採訪團成員們都揚起了頭,這棵樹的樹幹和樹枝上長有各種蕨類和蘭科植物,看起來錯落有致,為不同生境要求的植物提供了「落腳點」。這些附生植物懸在半空中,它們靠什麼來維持生命呢?「鳥巢蕨通過伸展出狹長並且茂密的葉片來收集凋落的枯枝和落葉,這些凋落物腐爛後不僅可以為鳥巢蕨提供豐富的養料,還能有效地吸收雨林中的水分用於自身的生長。」李豔朋說,熱帶雨林的每一種植物都有一套巧妙的生存法則。
「大自然總是能給我們帶來許多驚喜。」走出鳴鳳谷,尖峰嶺職工子弟小學五年級學生施雨嘉意猶未盡,仍圍著李豔朋了解關於植物的問題。「每一種植物都非常有趣,也是很聰明的。我們開展科普活動周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保護熱帶雨林。」李豔朋和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的團隊仍在不斷地探索植物的生存法則,他們期待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能加快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