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佳西,恐怕沒有什麼比「野性」更為貼切。
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樂東黎族自治縣北部,是省內少數幾個從未遭受大規模採伐的原生態自然保護區之一,也因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一直是人跡罕至的雨林秘境。
懷著雀躍的心情,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於8月24日來到佳西。不料,面對一行人的到訪,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陳運琪卻表情猶疑。
八月二十五日,晨曦中的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你們確定要上山嗎?」陳運琪反覆確認。
「是不歡迎我們嗎?」採訪團成員們心裡暗暗納悶,但還是堅持「想要上山看一看」。
陳運琪不再阻攔,只是要求一行人將車停在山腳,改開四驅皮卡車上山。雖然有些不解,大伙兒還是十分配合地更換了交通工具,朝山上進發。
剛拐過一道彎,皮卡車突然「卡」住。探頭往地上一瞧,才發現車輪陷進了泥巴地裡。「最近山區雨季,路不好走。」陳運琪決定跳下車指揮,一番折騰後,車輪終於得到「解脫」。
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蕨類植物。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繼續前進。不過幾分鐘的車程,兩側的樹林一下子變得茂密雜亂起來,望不到頂的大樹比比皆是,自然枯爛的粗大樹幹橫七豎八,垂下的粗壯藤蔓彎彎曲曲,一切都保持著熱帶雨林的原始風貌。
「海南不少林區都有過採伐歷史,但佳西一直少有人為幹擾,這也讓它至今得以保持原始風貌……」陳運琪對保護區的介紹剛剛進行到一半,幾簇樹丫突然從窗外伸進了車內,抖落下七八隻五顏六色、長相怪異的小蟲,惹得車內尖叫連連。
趕緊關上窗,車身卻開始一陣晃動。原來,前方由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但由於路面覆滿青苔,車輪開始不停打滑。「一下過雨,林子底下的青苔就長得特別快,再加上坡急彎陡,我們平時騎摩託車巡山經常摔車,一般的小轎車更是沒法開上山。」說話間,前方果然出現一個溼滑的急陡坡,抓緊方向盤緩緩挪動,總算驚險過關。
上山前陳運琪的猶疑,也一下子有了答案。
趁著車身漸漸平穩,陳運琪搖下車窗,再次興致盎然地做起講解。「這是坡壘,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那邊一大片都是青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陳運琪對保護區裡的每一類樹種都如數家珍,哪一片山頭分布著什麼樹種,都被他牢牢地刻進了腦子裡。
正當眾人沉浸在神奇的雨林世界中時,皮卡車再次突然停下。原來,兩側的樹枝突然齊刷刷凌空伸到路中間,將去路擋了個嚴嚴實實。進退兩難之下,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前進,任由枝蔓與車身「親密接觸」。
幾乎是從枝蔓與枝蔓的罅隙中擠出了一條路,短暫的顛簸過後,眼前頓時變得豁然開朗起來。迫不及待地跳下車,往南邊眺望,整個樂東縣城一下子盡收眼底。
「你再往北邊望過去,那裡就是霸王嶺,當年我們父輩就是翻過這些山頭,從霸王嶺腹地的王下鄉遷徙到了這裡。」陪同採訪團上山的護林員洪明昌是樂東抱由鎮佳西村人,算是從小「泡」在保護區的樹林裡長大的。
彼時,佳西還不是保護區,洪明昌一有空便會跟著父輩上山鑽樹林。「一到月亮變圓時,林子裡的大靈貓、小靈貓還有豹貓就會全跑出來,有些嘴饞的獼猴甚至還會跑到村裡去覓食。」洪明昌說,隨著1981年成立保護區並實現封閉管理後,村裡其他人不再被允許進山,倒是他應聘成為護林員,得以繼續與這片山林相守相伴。
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紅水河。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山裡條件艱苦,除了路難走,更難忍的是夜晚的低溫。「每次都得喝好幾斤酒暖身,到了雨季更是又溼又冷。」好在這些年保護區幾乎沒有出現偷採、盜獵的現象,山裡的植被、動物群自然生長一如兒時模樣,讓洪明昌感到欣慰,「前幾天巡山時,還見到了50多頭水鹿,跳啊跳,歡快得很。」
洪明昌的講述,讓採訪團一行心動不已,可惜雨林裡天色暗得早,不過下午五六點,已幾乎沒有什麼光亮。為了安全考慮,只好選擇下山。
下山還是原路返回。陳運琪說,進保護區的路只有這一條,如果不是山上建水電站時修了一條水泥路,路會更難走。
或許是返程時有了期待,竟覺得並沒有上山時那般顛簸。陳運琪介紹,保護區的山頂上分布著數千畝海南五針松,多年落葉積有數尺厚,枯葉潮溼腐爛,分解出一種紅色的物質,把河水染成紅色,故名紅水河。紅水河從山頂一直流到山腳,在佳西村村口便能瞧見。
臨走時,採訪團一人捧起一掬紅水,也算是帶走了一絲對佳西的念想。
(本報抱由8月27日電)
原標題:山高谷深、人跡罕至,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至今保持原始風貌 野性佳西 原生秘境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