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創造出永磁液體:可變多種形狀

2020-12-06 IT之家

北京時間7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了一種永磁液體,這些液滴能夠變成多種形狀,並在操控下四處移動。

我們一般都會把磁鐵想像成固體,但科學家們發現可以把磁鐵做成液態,它們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並且怎麼變取決於你,這些液滴的形狀可以從球體變成圓柱體、再變成薄餅狀,只要你願意,它們甚至可以變成海膽的形狀。

這些永磁液滴能夠「步調一致」地旋轉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高分子科學與工程教授、此次研究的高級作者託馬斯·拉塞爾和他的團隊其實是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做3D列印液體實驗時、意外創造出這些液滴的,該實驗的原本是為了研發出具有液體性質的固體、以滿足多種能源應用。

研究人員注意到由磁性氧化鐵粒子構成的一種3D列印材料竟然在磁力攪拌板上「步調一致」地旋轉了起來,當研究團隊意識到這整個構造、而不僅僅是粒子擁有了磁性時,便決定展開進一步研究。

利用一種針對3D列印液體的技術,科學家們將水、油、和氧化鐵變成了毫米級液滴。這些液滴之所以能夠維持一定的形狀,是因為部分氧化鐵粒子會與表面活性劑結合(一類能夠減小液體表面張力的物質),表面活性劑會在液態水周圍形成一層薄膜,部分氧化鐵也構成了這層膜狀屏障的一部分,其餘粒子則被封存在了膜的內部。

接著,研究人員將這些毫米級液滴置於一個磁線圈附近,使之產生磁性,但當他們將磁線圈移走後,這些液滴卻展現出了一種從未在液體中觀察到過的現象——它們的磁性居然沒有消失。(磁性液體的確是存在的,名叫鐵磁流體,但這些液體只有處於磁場中時才會帶磁性。)

這些液滴接觸到磁場後,微小的氧化鐵粒子便會朝同一方向排列,而撤除磁場後,那些與薄膜中表面活性劑結合的氧化鐵粒子仍會緊緊擠在一塊、無法移動,因此仍保持同一方向排列,但不僅如此,那些在液滴中能夠自由漂浮的粒子居然也保持了同一方向排列的狀態。

科學家尚未完全理解這些粒子為何能夠保持磁性,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該發現將產生很多潛在用途。假設有一個迷你液體小人,就像電影《終結者》第二部中液態金屬人T-1000的縮小版,想像一下,如果這個迷你液態小人的部分肢體帶磁性、部分不帶磁性,就能通過外部磁場、像控制木偶一樣操控它的行動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創永磁液滴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了一種具有永久磁性的液體。拉塞爾和他的團隊用3D列印液體進行實驗時,意外地創造出了這些液體磁鐵。他們的目標原本是創造出固態但具有液體特性、可用於各種能源應用的材料。團隊一位研究人員注意到,由一種叫做鐵氧化物的磁化粒子組成的3D列印材料,在一個磁性攪拌板上同步旋轉起來。所以,當研究小組意識到整個結構而不僅僅是粒子變得具有磁性時,他們決定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會變形的「液體磁鐵」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創造出一種能夠保持磁場的金屬液體,他們完全是不小心地做到了這一點,有可能使「魔鬼終結者2」的變形液體機器人成為現實。麻省大學阿姆赫斯特校區的工程師們正在研究3D列印液體時,他們發現鐵、油和水的液滴能夠保持磁場,研究員表示,這是在任何液體中從來沒見過的(磁性液體確實存在,像是鐵磁流體,但這些液體僅在有磁場時才會被磁化)。
  • 就像控制電子一樣,科學家首次創造出:精確控制光子的偽磁力!
    但現在,史丹福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創造了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光子的「偽磁力」,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從本質上說,研究人員「欺騙」了本質上不具磁性相互作用的光子,使其表現出帶電電子的行為。這種方式使光粒子的行為,就像是受到科學家所稱的「合成」或「人造」磁場作用。電氣工程教授、這項研究背後的資深科學家範善輝(音譯)說:我們設計的結構能夠產生磁力,能夠以可預測和有用的方式推動光子。雖然仍處於實驗階段,但這些結構代表了現有計算模式的進步,存儲信息完全是為了控制粒子的可變狀態。
  • 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開發出節能「液體窗」
    【solardaily網11月6日報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液體窗,它不僅可以阻擋陽光以調節日光射入量,同時還能捕獲熱能並在晝夜間釋放,以降低建築能耗。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類似舌頭紋理的3D列印軟表面
    由利茲大學科學家領導的英國研究人員與愛丁堡大學合作,首次能夠3D列印出像人類舌頭一樣質地的合成軟表面。這一壯舉為測試食品的口腔加工性能、營養技術、製藥和治療口腔疾病的療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當前的流行病和所需的社會距離對這一領域的消費者試驗構成挑戰的情況下,創造一種合成的類似舌頭的表面尤為重要。大多數人可能很少想到自己的舌頭,但它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物表面,給人工複製這一構造帶來了挑戰。重新創造人類舌頭的表面有數百個被稱為乳突的小芽狀結構,這使其具有粗糙的質地,加上組織的柔軟性,從機械的角度創造了一個複雜的結構。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人工「化學進化」
    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人工「化學進化」  科技日報訊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不使用DNA的情況下首次創造出可進化的化學系統,向創造人造生命的可能邁進了一大步。相關論文發表在本周一的《自然·通訊》上。
  • 科學家們首次3D列印出仿生舌面
    近日,來自英國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了人類舌頭的複雜表面設計,創造出了一種仿生舌面。這種仿生舌面與真正舌面類似,可以有效減少目前對人體試驗的依賴,同時,它也為測試食品、藥物以及治療口乾症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相關論文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舌頭表面的複雜性給人工複製帶來了挑戰,也為開發口乾症相關療法平添了障礙。
  •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創造出突破性的機器人織物
    這一突破可能會帶來一些創新,比如自適應服裝、自動部署的庇護所或輕量級形狀變化的機械。Rebecca Kramer-Bottiglio教授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機器人織物,其特點是具有致動能力、靈活性、透氣性、小的存儲足跡和輕量級。研究人員設計的作品可以從一塊平面織物變成一個站立的承重結構。
  • 科學家首次在普通環境下創造出「反重力」裝置
    在一個新的實驗中,一組法國科學家創造了一種懸浮液,使一隻小船既漂浮在其頂部,又漂浮在其下方,似乎使重力顛倒了。該團隊設法以這種方式「懸浮」了近半夸脫的液體。然而,實驗卻產生了異常得多的效果。由於下方的空氣袋更密,最終導致物體從下方被推入懸浮的液體中,《泰晤士報》稱之為「看似不可能」。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
  • 科學家首次在普通環境下創造出「反重力」裝置
    在一個新的實驗中,一組法國科學家創造了一種懸浮液,使一隻小船既漂浮在其頂部,又漂浮在其下方,似乎使重力顛倒了。「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巴黎ESPCI教授, 今天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有關該項目的論文的合著者伊曼紐爾·福特 。「一切都很好。我仍然對結果感到驚訝。」
  • 科學家首次證明:過冷水是穩定液體
    利用脈衝雷射加熱和紅外光譜技術,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了過冷水結構的可逆變化。《科學》雜誌9月18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DOE)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在遠低於典型冰點值的溫度下,水仍以液態形式存在。過冷水實際上是兩種液體混合而成的。在外太空或地球大氣層遠端的極端溫度下水會產生一些「奇怪行為」,這項研究為解釋這類行為提供了實驗數據。關於極端溫度下的液態水,目前還有很多謎團。
  • 科學家首次證明:過冷水是穩定液體
    利用脈衝雷射加熱和紅外光譜技術,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了過冷水結構的可逆變化 《科學》雜誌9月18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DOE)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在遠低於典型冰點值的溫度下,水仍以液態形式存在。過冷水實際上是兩種液體混合而成的。 在外太空或地球大氣層遠端的極端溫度下水會產生一些「奇怪行為」,這項研究為解釋這類行為提供了實驗數據。關於極端溫度下的液態水,目前還有很多謎團。
  • 科學家400年來首次發現固定「第四類形狀」 類似病毒結構
    早在幾千年前,古希臘數學家——最引人矚目的是柏拉圖——就對固體形狀進行了分類。自那以後發現的幾何「固體」形狀少之又少,最後一批是在400年前確認的。不過,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月17日報導稱,目前美國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第四類形狀,稱作戈德堡多面體。
  • 科學家首次公布黑洞預測形狀圖 非圓形似月牙
    科學家首次公布黑洞預測形狀圖 非圓形似月牙    【科技訊】11月18日消息,日前,美國科學家公布了首張預測的黑洞形狀圖像。據科學家介紹,事實上黑洞並非像大家通常想像的那樣,是個圓形的洞,而是極有可能類似月牙形狀,不過對於這一推測,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加以印證。    在第221屆美國天文學會的大會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艾曼·卡曼魯迪公布了他猜想的黑洞圖像。    據了解,黑洞是看不見的,即使是光也不能脫離它的巨大引力。
  • 科學家開發出新複合材料表面:可通過磁場改變形狀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近日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帶領一支國際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複合材料表面,通過磁場的應用、並可以根據需要重新塑造其形狀,粘性或光滑性。該團隊稱其創造了一種含有鐵磁流體的液態注入多孔表面(FLIPS)。
  • 「形形色色」的雪花,原來雪有這麼多種形狀……
    「形形色色」的雪花,原來雪有這麼多種形狀…… 2020-12-15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發現既是固體又是液體的物質!
    薛丁格的這隻寵物困擾了科學家們幾十年,甚至將宇宙都分裂成無數的平行世界,人們依然眾說紛說,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以至於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宇宙觀。世界並不是所我們看到的那樣,有板有眼,而是以一種不確定的概率幅存在,必須有我們人類意識的參與,世界才真正存在。
  • 基於tanh函數的永磁同步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控制研究
    關鍵詞:永磁同步電機;滑模觀測器;tanh函數;鎖相環  0 引言  永磁同步電動機自身具有的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高效率以及相對較小的形狀體積等良好特性[1],在新能源汽車中作為電動汽車的驅動系統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Kirigami和摺紙很像,除了將紙摺疊成不同的形狀外,還要在選定的地方仔細切割,以實現成品。最近,我們看到工程師們從這種藝術形式中獲得靈感,開發出了可以旋轉追蹤太陽的新型太陽能電池、可以自我推進的機器人蛇以及可以膨脹成瘋狂的形狀的可編程氣球。這些類型的結構是通過非常精確地放置幾何切割來實現的,這些切割賦予了非常薄的材料薄膜獨特的屬性集,但到目前為止,只是在宏觀尺度上,或者說人眼能看到的。目前,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納米級的結構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