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帝之城》;出乎預料的一部電影,本來以為會非常暴力血腥,但沒想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沉重,反而是用有些戲謔幽默的旁白講黑幫的史詩緩緩道來。其實倒也不至於是史詩,只是在這片中人命就像浮沉和草芥一樣,在這座上帝之城裡腐爛到地裡。印象很深的是那個說自己已經是男人的小孩子,在那樣的國家,孩子只有在犯罪裡才能找到歸屬感。而那個為父親報仇的孩子,正所謂因果循環。沒有出路,沒有答案,上帝之城,卻沒有上帝的身影。
2、《黑幫暴徒》;每個孩子都是為拯救大人的靈魂而來的天使,那個殘暴的黑幫頭目也曾經是一個小天使,可惜,他的父親卻把這個天使變成了惡魔。幸運的是,當他偶然懷抱另一個小天使時,他的靈魂卻獲得了救贖。很好的故事,若劇情再深入展開,男主角的性格和命運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角色也更豐滿。
3、《新世界》;不可多得的佳作,對韓國人刮目相看。臥底情節像是無間道,結局又有點像教父。黑幫好像只有心狠手辣才能混下去,不然只能當個任人擺布的棋子。新世界的名字,一個是警察啟動的新世界計劃,還有意味著主人公李子成的新世界。
4、《極惡非道》;真實,硬核,演技,黑幫。不像是國產的或者像熱血高校的那樣多麼熱血的小混混類型,也不像是教父那種含義深刻,就是一個純屬演技和真實融合在一起的類型黑幫系列電影,日本很多這樣的電影讓觀眾品嘗的是藝術感,而並不是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
5、《卑劣的街頭》;影片快結束時,三個男人坐在包廂裡喝酒——多麼熟悉的場景。對於永不會再出現的金炳鬥而言,一個是他以為跟著能混出頭的老大,一個是他曾經無比信任的朋友,一個是與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小弟。然而,這三個男人都利用並背叛了他——所謂卑劣的街頭,卑劣的江湖,卑劣的社會。他生命中曾經出現的一點美好,果然都是他從小學起就喜歡的女孩帶給他的,那麼甜蜜,又那麼短暫的一點幸福。
6、《艋鉀》;正是利用黑道這樣張力極大的生活方式,來表現一個戲劇化的時代,一個性格強烈的城市。各種80年代的素材,俗豔的色彩、生動的圖騰,重新拼貼,創造出全新的時尚氛圍。導演鈕承澤的野心是要創造一種屬於臺灣本土的動作類型,充滿情緒、不套招、寫實但又有美感的一種青春動作電影。
7、《跛豪》;跛豪人生歷程講述,劇情銜接略顯隨意,呂良偉演技略過猛,但我對大佬背後的女人很感興趣。一個寡婦帶著孩子還能被大佬愛著,組成家庭,一定有過人之處。劇情後面也有講述,比如遇見事情冷靜沉著,判斷力極佳,得力的事業助手……狂妄自大還是不能善終。
8、《美國往事》;看到了導演的電影語言,讓人驚豔的轉場,電影配樂也很棒,當一直作為背景的配樂讓你看到的那一刻,又要感嘆導演安排的太神奇。四個小時的電影,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冗長,看進去又覺得過的那麼快,是一部女生也能看的黑幫電影了。
9、《愛爾蘭人》;《愛爾蘭人》確實拍的很《美國往事》,整個片子平淡如水,任憑你再大的權勢排場,也抵不過死於話多。從電影本身來說,我對他的記憶更深,但是必須承認,它跟《寄生蟲》相比,不太討喜,後者的劇情節奏,熱門元素的融合,對人性的剖析,都更容易挑動人們的神經。可是我還是更喜歡《愛爾蘭人》,那些想改寫歷史的人多半沒有活到最後,旁觀歷史的人反倒見證了所有歷史。
10、《教父》;初代教父老紳士般的風格,是人狠話不多的角色;老派的謹慎,重視家庭和睦,顧及愛護妻兒子女的周全。最相似的仍然個人向感覺是大哥,在對親人的感情中,很純粹,但過於魯莽。Mike的性格養成是從執意參軍開始凸顯,雖然是在第二部才插敘進來。致敬沉穩睿智的老教父。
全球十佳黑幫電影,國產上榜兩部,榜首無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