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猴」生活在亞洲東南部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喜群居,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樹上,共同的特性是主要以樹葉為主食。我國有6種葉猴,即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
中文名:長尾葉猴(拼音:chǎng wěi yè hóu);
英文名:Northern plains gray langur;
學名:Semnopithecus entellus。
長尾葉猴,又名長尾猴、白猴、白臉猴、雪猴,屬於猴科長尾葉猴屬,是葉猴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分布於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孟加拉等地,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西藏南部。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帶的松林或杉林裡,地棲性強,每天80%的時間都是在地面上活動。主要吃各種樹葉枝芽,亦偶而取食花朵、果實。野生長尾葉猴壽命18-30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長尾葉猴屬 Semnopithecus
種: 長尾葉猴 S. schistaceus
( Dufresne, 1797 )
長尾葉猴體長58.5-64釐米;尾長86-91釐米;重量10-13公斤。雄性較大。
長尾葉猴是葉猴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以幾乎與身長相當甚或更長的尾部得名。
長尾葉猴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帶的松林或杉林裡,地棲性強,每天80%的時間都是在地面上活動,由於冬天的積雪很厚,因此亦有人稱之為雪猴。平時喜歡結成十餘只的小群或者接近100隻的大群在一起活動,每天要花上5個小時來互相理毛。叫聲低沉,經常發出「嗚波」的聲音,既是成員之間聯絡的信號,又對相鄰的其他種群起到佔有領地的警告作用。長尾葉猴常在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出沒,也有時與熊猴一同行動,但長尾葉猴較為喜歡空曠地方。每個猴群各佔一個活動範圍,約三十-六十平方公裡,之間少有鬥爭,各群的活動範圍多有重疊,甚至在同一樹上兩群相遇,也不爭鬥。長尾葉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為雌雄兩性合群。如果單身雄猴闖進兩性群,兩性群的頭猴會立即出擊,驅趕這個闖入者,在雌雄兩性群裡,擔任頭猴的雄猴經常調換。覓食大多於早晨與黃昏時進行,中午作較長時間歇息,下午再進行活動,傍晚回到樹上睡覺。主要吃各種樹葉枝芽,亦偶而取食花朵、果實。有的地方的長尾葉猴旱季可以好幾個月不飲水,除了從植物中攝取水分外,還會飲用自己的尿以解乾渴。
長尾葉猴為一夫多妻制,繁殖季節在7-10月份,孕期200-212天,雌性每胎產1仔,極少有產2仔的情況。雌性3歲性成熟,雄性5歲性成熟。野生長尾葉猴壽命18-30歲,雌性較雄性壽命長。
中文名:喜山長尾葉猴(拼音:xǐ shān zhǎng wěi yè hóu);
英文名:Nepal gray langur;
學名: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
喜山長尾葉猴,分布於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等地,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西藏南部的林區,數量稀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其他長尾葉猴一樣,它們以樹葉為食。成年雄性喜山長尾葉猴重量可達26.5公斤,是葉猴中最重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長尾葉猴屬 Semnopithecus
種: 喜山長尾葉猴 S. schistaceus
( Hodgson, 1840 )
喜山長尾葉猴分布於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等地,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西藏南部的林區。
喜山長尾葉猴學名:Procolobus verus,由英國博物學家-布萊恩·霍頓·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於1840年命名。
中文名:何氏葉猴(拼音:hé shì yè hóu);
英文名:Hose’s langur;
學名:Presbytis hosei。
何氏葉猴,分布於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棲息於熱帶密林中,海拔1000-1300米,結群活動,白天活躍。主食較堅韌的樹葉,也吃水果、花和昆蟲。下分四個亞種,其中一個亞種,Presbytis hosei canicrus2005年在其原分布地、婆羅洲東北部被宣布絕種。2011年6月在印尼東加裡曼丹省重新被發現。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葉猴屬 Presbytis
種: 何氏葉猴 P. hosei
( Thomas, 1889 )
何氏葉猴體長48-56釐米;尾長65-84釐米;重量5.5-7公斤。雄性略大。
何氏葉猴分布於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何氏葉猴學名:Presbytis hosei,由英國動物學家--菲爾德·託馬斯(Oldfield Thomas)於1889年命名。
中文名:門島葉猴(拼音:mén dǎo yè hóu);
英文名:Mentawai langur;
學名:Presbytis potenziani。
門島葉猴,又名明打威葉猴或白頰葉猴,是印度尼西亞的明打威群島特有物種。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森林。目前它們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葉猴屬 Presbytis
種: 門島葉猴 P. potenziani
( Bonaparte, 1856 )
門島葉猴,是印度尼西亞的明打威群島特有物種。
門島葉猴學名:Presbytis potenziani,由法國生物學家、鳥類學家--查爾斯·呂西安·波拿巴(Charles Lucien Bonaparte)於1856年命名。
中文名:烏葉猴(拼音:wū yè hóu);
英文名:Javan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auratus。
烏葉猴,也稱爪哇猴,分布於爪哇島和部分印尼島嶼。生活在熱帶雨林,群居,屬於樹棲靈長類動物,草食性,食物為葉、果實、花、花蕾。烏葉猴尾巴很長,61-87釐米,體長只有44-65釐米,平均重量7公斤。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烏葉猴 T. delacouri
( É. Geoffroy, 1812 )
烏葉猴,分布於爪哇島和部分印尼島嶼。
中文名:黑葉猴(拼音:hēi yè hóu);
英文名:Francois’s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黑葉猴,是猴科烏葉猴屬的一種。分布於中國的重慶、廣西、貴州、四川到越南東北部地區。生活在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群棲樹上。白天覓食,主食樹葉,也吃果實、種子、花蜜、竹筍和昆蟲。人工飼養的黑葉猴壽命大約26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黑葉猴 T. francoisi
( Pousargues, 1898 )
黑葉猴雄性體長55-64釐米;尾長82-96釐米;重量6.5-7.2公斤;
黑葉猴雌性體長47-59釐米;尾長74-89釐米;重量5.5-5.9公斤。
黑葉猴頭小,尾巴較身體長,細長的四肢;頭頂有直立的毛冠,體背毛比腹面的毛長而密,臀疣較大;全身黑色有光澤,耳基至兩頰有白毛,手足均為黑色。
黑葉猴分布於中國的重慶、廣西、貴州、四川到越南東北部地區。
中文名:白頭葉猴(拼音:bái tóu yè hóu);
英文名:White-headed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
白頭葉猴,主要分布於越南和中國廣西,居住在熱帶森林的石灰巖洞穴中。群體活動,成員通常為5-9隻,由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晝行性動物,清晨開始覓食,主要食物是樹葉,新鮮的嫩芽、花朵、樹皮和一些水果。白頭葉猴壽命平均25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白頭葉猴 T. poliocephalus
( Trouessart, 1911 )
雄性白頭葉猴頭體長55-62釐米,尾長82-89釐米,重量8-9.5公斤;
雌性白頭葉猴頭體長47-55釐米,尾長77-82釐米,重量6.7-8公斤。
白頭葉猴分布在越南東北部海岸的吉婆島,和中國廣西的扶綏珍稀動物保護區、崇左珍稀動物保護區和龍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文名:金葉猴(拼音:jīn yè hóu);
英文名:Golden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geei。
金葉猴,又名金色烏葉猴或黃冠葉猴,是印度阿薩姆邦及不丹黑山山腳一種舊世界猴。它們是印度其中一種最瀕危的靈長類。一直以來,居於喜瑪拉雅山的人都認為金葉猴是神聖的,科學界最早是於1950年代知道它們的存在。它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金葉猴 T. geei
( Khajuria, 1956 )
金葉猴頭體長49-72釐米,尾長71-94釐米,重量9.5-12公斤。
金葉猴有很多金色至鮮奶白色的毛,面部黑色,尾巴很長。
金葉猴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清晨與傍晚活動。在雨季,它們會喝葉子上的水。它們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它們群居,成員約有8隻,包括一隻雄猴及幾隻雌猴,最多的群族可以多達50隻。它們正處於瀕危狀況,於2001年的數量只有1064隻,由於缺乏幼猴,估計它們的數量仍在下降。
金葉猴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薩姆邦及不丹,南至雅魯藏布江,東至瑪納斯河,西至桑科希河,北至不丹的黑山。
中文名:德氏烏葉猴(拼音:dé shì wū yè hóu);
英文名:Delacour’s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delacouri。
德氏烏葉猴,全稱德拉庫爾烏葉猴,以法國動物學家讓.西奧多.德拉庫爾命名。僅分布於越南北部的寧平、河南、華平、清化、河西,該物種的最大種群生活在範龍自然保護區。德氏烏葉猴小群生活於熱帶森林,在巖洞裡居住,主食樹葉,也會吃水果、種子、花卉。會依靠相互梳理皮毛來增加群體關係,交流和警告都會發出響亮的鳴叫。野生德氏烏葉猴壽命29歲以上。截至2008年,有不到250隻德氏烏葉猴野外生存,被圈養的有19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德氏烏葉猴 T. delacouri
( Osgood, 1911 )
雄性德氏烏葉猴體長57-62釐米,尾長82-88釐米,重量7.5-10.5公斤;
雌性德氏烏葉猴體長57-59釐米,尾長80-86釐米,重量6.2-9.2公斤。
中文名:戴帽葉猴(拼音:dài mào yè hóu);
英文名:Capped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戴帽葉猴,是猴科烏葉猴屬體型較大的一種,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在中國境內僅見於雲南西北部的貢山一帶。由於其頭頂長有長而柔軟的絨毛,貌似戴帽,故而得名。臉部、四肢和尾部的末端為黑色,其餘部分為灰色。棲息地包括亞熱帶和熱帶的乾燥森林。群居,清晨和傍晚覓食,主食樹葉、果實、花、種子和樹皮。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數量日益減少,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戴帽葉猴 T. pileatus
( Blyth, 1843 )
雄性戴帽葉猴頭體長53-71釐米,尾長86-100釐米,重量11.5-14公斤。
雌性戴帽葉猴頭體長49-66釐米,尾長83-96釐米,重量9.5-11.5公斤。
中文名:菲氏葉猴(拼音:fēi shì yè hóu);
英文名:Phayre’s langur;
學名:Trachypithecus phayrei。
菲氏葉猴,分布於東南亞的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在中國主要見於雲南南部。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茂密的闊葉林中,為晝行性,樹棲猴類,早晨和黃昏覓食活躍。性喜群居,十分喧鬧,主要以植物的葉、花、果為食。攀援和跳躍能力很強,活動時有一定路線,受驚時多按順序逃竄。野生菲氏葉猴壽命20-30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烏葉猴屬 Trachypithecus
種: 菲氏葉猴 T. phayrei
( Blyth, 1847 )
菲氏葉猴體長45-62釐米;尾長65-86釐米;重量6.2-7.4公斤。
菲氏葉猴體毛主要為灰褐色,或銀灰色略帶黃色,只有胸腹部為灰白色。冠毛較長,眼睛和嘴的外圍皮膚有灰白色的眼圈和嘴圈。眉額之間有黑色毛。四肢和手足細而長。
菲氏葉猴為一夫多妻制,全年可繁殖,雌性孕期約205天,每產1仔。3-4歲性成熟。野生菲氏葉猴壽命20-30歲。
中文名:白臀葉猴(拼音:bái tún yè hóu);
英文名:Red-shanked douc;
學名:Pygathrix nemaeus。
白臀葉猴,也被稱為黃面葉猴、毛臀葉猴、七彩葉猴。分布於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西南部。是群居動物,白天活動,主食樹葉。白臀葉猴平均壽命約為25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亞科: 疣猴亞科 Colobinae
屬: 白臀葉猴屬 Pygathrix
種: 白臀葉猴 P. nemaeus
( Linnaeus, 1771 )
白臀葉猴體長61-76釐米;尾長56-76釐米;重量8.4-11公斤。雄性略大。
白臀葉猴是一種全身色彩極其豐富的猴科動物,外表像一個上身灰色,下身黑色的佛陀,膝部到踝部是慄紅色,前臂則是白色,手腳為黑色,面部為金色,眼帘部為粉藍色,尾巴則為白色,基部有一個白色的三角區域。此外,雄性白臀葉猴的外生殖器為紅白色。
白臀葉猴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落葉林、雨林山地。是群居動物,其種群數量一般為4到15隻,最多可達50隻。每個群體中至少包括一頭成年的雄性白臀葉猴,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雄性居於統治地位。白臀葉猴使用手臂和腿在樹林中活動,它們的動作非常靈活,可以在樹枝間跳躍6米以上。白臀葉猴棲息在樹上,在日間活動。
①回復「1」查看分類動物;
②回復「2」查看各國動物;
③回復「3」查看動物資訊;
④回復「4」查看網站信息;
⑤分別回復「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有驚喜 !
訪問動物世界主站(www.iltaw.com),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