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新「範進中舉」:沒有青年基金難生存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高校「青椒」的新「範進中舉」

  □在高校的生態系統裡,職稱和項目也劃出了「青椒」的人際圈子

  □越早拿到青年基金,就越早起步,也就越有可能更早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

  □在研究型大學,沒有青年基金很難生存下去

  得知自己成功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基金」),任教於一所部屬師範大學的青年教師胡峰(化名)說「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農業工程專業博士李明則發了一篇博文,《十年磨一劍,祝賀自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門為年輕科研人員設立的項目,要求男性申請人在35歲以下,女性在40歲以下。近幾年,在高校青年教師中,針對這一上限為30萬元的研究資助項目,正在掀起一股「申青基熱」的浪潮,青年基金越來越牽動著「青椒」(青年教師——記者注)的喜怒哀樂。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評審結果會陸續傳出來,在科研人員聚集的網站小木蟲和科學網上就會瀰漫著一股「躁動的情緒」,《青年基金決定了一個年輕高校教師的科研生涯!》《評審青年科學基金中的問題與收穫》《國家青年基金申請失敗兼對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這樣的博文不斷被置頂、熱議,引發社會的關注。

  今年8月,一篇題為《範進中舉式的青基勝利》的文章在網上流傳,作者稱申請到青年基金後體會到了「範進中舉式的喜悅」,這種說法得到不少青椒的認同。有人還將「中基金」和「中舉」的相似性進行了比較:都有一定的難度,中了以後社會地位驟變,中了以後經濟情況改善,中了以後人都比較癲狂。

  申請基金和「中舉」還有一點相似,就是成功之前往往會歷經多次失敗。北京一所211高校的青年教師耿昊(化名)是在連續3年申請失敗後,才在今年8月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據統計,每年約有1萬多人成功申請到青年基金,在成功者的身後,是三倍於這個群體的失利者。

  「青椒」科研路上的第一桶金

  在與任職高校籤訂3年崗位目標時,上海青年教師張凱(化名)發現,申請青年基金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被明確列出。

  這意味著,如果3年內他沒有成功申請到青年基金,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又不盡如人意的話,學校有權將其調離科研崗位。幸運的是,張凱在入校後第一年就「中標」了,但這已經是他博士畢業之後的第三次申請。

  「青年基金是年輕人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桶金。」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姜波(化名)說,「這對年輕人科研『開張』的意義重大。」採訪中,「第一桶金」作為青年基金的代稱,被多位青年教師頻頻提及。

  對於「青椒」來說,青年基金確實是科研經費的重要來源。得知拿到青年基金後,張凱很興奮:「起碼後3年的經費不用操心了。」

  張凱說,學校和上海市教委都對青年教師搞科研給予支持,分別為新教師提供3萬元和5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但這筆錢並不經花」。張凱以自己為例,要置辦藥品和研究設備,幾萬元很容易就花出去了。「有了青年基金,基本上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去買,可以好好做科研。」張凱說。

  但更多的青年教師並沒有來自校方和地方教委的科研啟動經費,他們可依賴的,只有青年基金。耿昊剛進入其所在高校某國家重點實驗室時,只有兩萬元的實驗室開放基金。而他做的實驗又非常「燒錢」,開始他只能依託於其他老師的項目來做自己的研究。但每個項目都有各自的任務,無法讓他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像我們師範類院校,橫向研究(指與企業合作的應用類研究——記者注)的經費很少,只能指望青年基金之類的縱向經費。」胡峰說,「以前沒有申請到項目,只能花課題組其他老師的錢,總感覺欠別人的。」

  申請到青年基金後,胡峰才終於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前,他在兩三個研究方向之間糾結不定。心裡的石頭落了地之後,他決定在他的青基申請本子的方向上深入下去。「輕易換研究方向,對以後申請基金,特別是申請重點(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記者注)和傑青(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記者注)影響很大。」他在小木蟲論壇寫道。

  學校的熱情,青椒的壓力

  在準備申請書的3個月裡,胡峰一直處於焦灼狀態。他一遍遍地修改,希望讓本子更有可能獲得評審專家的青睞。

  「寫到後面,感覺就像是在寫八股文。」胡峰說。在寫作的後期,精力不是花在研究本子的創新點上,而是在研究措辭上。「不能讓評審人覺得不舒服。」他說。「號稱國內首次發現某某理論、有某某前景,這往往讓人反感。」而這也是「過來人」給他們的指導。

  胡峰的壓力和焦灼不是個例,也不是偶然。作為「青椒」科研「第一桶金」的青年基金,不只能讓年輕人的科研生涯順利「開張」,還對和高校教師利益密切相關的項目申請、職稱評定,影響重大。

  在一些高校,如果講師沒有拿到青年基金,就無法評副教授職稱。申請到青年基金的第二年,胡峰順利晉升為副教授。而他的一位同事,因為申請青年基金屢有波折,無論是職稱評定還是進一步申請「面上項目」,都落後於他。「面上項目」也是國家自然基金委的資助項目,經費額度更大、申請難度也更高。一般來說,申請其他國家級項目,都會要求申請人有主持過國家項目的經驗。

  胡峰說,按照學校現行的績效考核體系,如果沒有拿到青年基金,老師的績效工資會少很多。此外,在高校的生態系統裡,職稱和項目也劃出了「青椒」的人際圈子。胡峰認識的一位老師已經做了七八年講師,雖然論文數量也不算少,但就是因為沒有拿到青年基金,一直沒能晉升副教授,學院領導對她也一直「愛搭不理」。今年,該教師成功申請下青年基金後,學院領導對她的態度「明顯變得熱情了」。

  在無錫一所高職院校任教的錢王歡申請到青年基金後,分院領導找他談話,鼓勵他繼續深入研究,說實驗場所和人員以及設備,都可以提要求。「有了經費,我可以申請自己的實驗室和辦公地點了。」錢王歡說。

  耿昊則說,「在研究型大學,沒有青年基金很難生存下去」。每到歲末年初,無論是985、211高校還是普通高校,都會召開全校性動員大會,鼓勵青年教師申請青年基金。有的學校還會舉辦預評審,請來成功申請到青年基金的教師和專家做評委,點評申請本子的細節、可行性,甚至還會為申請人提供一對一的指導。也有學校會特意找來具有基金評審資格的教授做點評,以增加「中標率」。

  從去年11月開始,張凱任職的高校就開始陸續舉辦申請青年基金的講座和分享會,張凱一場都沒敢錯過。除此之外,學校的科研行政人員還會幫青年基金的申請者們收集資料、修改錯別字,財務處專門幫忙審核基金申請書的經費預算。

  前幾年,胡峰所在高校為了鼓勵科研人員多申請科研基金,還專門撥出上千萬元的獎勵經費。胡峰申請到青年基金後,校方還給了他5萬元的獎勵。那幾年,學校教師申請到的項目數量和質量都創了新高。但隨著申請到的項目越來越多,學校的考評標準也會「水漲船高」。

  「沒有項目就評不上職稱,評不上職稱就沒有學生,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耿昊說。

  不能承受的失敗

  儘管成功申請到了青年基金,耿昊還是覺得研究經費捉襟見肘。他做的研究需要到西藏採樣,去一次的花費至少10多萬元。「青年基金的錢肯定不夠。」耿昊說,理想狀態下,多做幾次野外採樣更能確保準確,但青年基金的預算限定只能做一次野外採樣。

  但對於那些申請失利的青年教師來說,耿昊的「梗」只是個「甜蜜的憂愁」。很多女性青年教師博士畢業後忙於結婚、生子,在科研上花的精力自然就少了,工作七八年,還沒拿到青年基金。沒有青年基金就很難評上副教授,只能轉崗成為實驗員。

  在一些青年教師看來,與女性申請者40歲的年齡紅線相比,「低於35歲」這一年齡限制,對於男性申請者「可能更加殘忍」。「有的博士剛工作就30出頭了,如果再做兩年博士後,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太多失敗的機會。」張凱說。

  胡峰的一位同事是工作幾年之後讀的博士,重新參加工作後超過了青年基金的年齡限制,他只好直接申請「面上項目」。但在沒有拿到青年基金的情況下,直接申請「面上項目」,難度就更大了,壓力也更大。如今,這個老師已經40出頭,但仍然只是講師職稱。「在學院就不太受重視,自己也很鬱悶。」胡峰說。

  胡峰迴憶,與他同年申請青年基金的同事,得知失利後哭了兩天,「比較優秀的教師,又很努力,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

  壓力不僅來自於職稱和工資,對於追求學術成就的青年教師來說,申不到青年基金,就意味著其在科研的起步階段就落後了。與同行相比,越早拿到青年基金,就越早起步,也就越有可能更早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胡峰說,如果一直拿不到青年基金,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中部地區某高校一青年教師在讀博士期間就發表了影響因子很高的論文,畢業後聘用學校對其寄予厚望,但他申請了3次青年基金,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失敗,大家覺得情有可原;第二次,大家就對他的能力有點懷疑了;到第三次申請失敗,他簡直要崩潰了。」他的同事說。

  申請結果出來之前,這位老師幾乎天天上「小木蟲論壇」看關於青基的消息。結果出來後,同事們都不敢跟他談起青年基金,也不知道怎麼安慰他。

  「申基金熱」的背後,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是重科研輕教學,在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過程中,多名青年教師表達了這一觀點。雖然很多高校一再強調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鼓勵科研的「手」遠比鼓勵教學的「手」強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槓槓」。

  華東理工大學教師牛德超曾作為「香江學者」在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他發現,香港同行們並沒有「趕快拿項目、趕快發文章」的緊迫感,而是可以更從容地做些研究。「香港那邊對論文、項目要求真的不高!」牛德超感慨。但在內地高校,如果一個老師幾年都沒有拿到項目或發表論文,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下去。「大陸高校人多、資源又少,大家會更急於求成,競爭壓力大」。(本報記者 李雅娟 馬慧娟)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的新「範進中舉」:沒有青年基金難生存—新聞—科學網
    □越早拿到青年基金,就越早起步,也就越有可能更早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 □在研究型大學,沒有青年基金很難生存下去 得知自己成功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基金」),任教於一所部屬師範大學的青年教師胡峰(化名)說「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 成功申請青年基金的背後 高校"青椒"新"範進中舉"?
    原標題:成功申請青年基金的背後 高校"青椒"新"範進中舉"?   學校的熱情,青椒的壓力   在準備申請書的3個月裡,胡峰一直處於焦灼狀態。他一遍遍地修改,希望讓本子更有可能獲得評審專家的青睞。   「寫到後面,感覺就像是在寫八股文。」胡峰說。
  • 範進中舉為何會發瘋?把中舉的好處翻譯到現代,真相就會大白
    範進中舉為何會發瘋?把中舉的好處翻譯到現代,真相就會大白背景交代:《範進中舉》是清代吳敬梓傑出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極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範進是一個士人,生活的窮破讓他只有通過中舉想去改變,但是命運卻果不其然的與他開起了玩笑。
  • 挑戰阿爾茨海默病,西湖大學PI獲BBRF青年科學家基金
    在西湖大學,有一群致力於腦神經科學的 PI(特聘研究員、博導),試圖從不同角度破解大腦這一難解之謎,當我們面對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代表的神經系統疾病時,希望能夠多一點辦法。 最近,他們中的一位——生命科學學院的Kiryl Piatkevich博士,獲得了來自BBRF(Brain and Behavior Research Foundation,大腦和行為研究基金會)的一筆青年科學家基金,定向支持他的一項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基礎研究。
  • 不僅是最難就業季,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數量增加3萬項!
    項,其中受理的科研項目數量為236998項,從2020年和2019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來看,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受理項目增量高達3萬項,而受到疫情的影響,國家對於部分科研項目並沒有擴大資助規模,因此2020年對於高校畢業生來說是最難就業季,對於高校,特別是高校金字塔底層的青椒來說,如何應對考核任務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 青年才俊!教育部公布霍英東基金青年教師獎和基金入選課題名單
    近日,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正式公布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和基金資助項目名單。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和基金會理事會暨顧問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意見,本屆共有100位優秀青年教師獲獎,108項基礎性研究課題(含13項西部高校青年教師基金資助課題)獲得資助。
  • 霍英東基金會第十六屆青年教師基金資助項目公布—新聞—科學網
    有關高校: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現已評選完畢,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和基金會理事會暨顧問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意見,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決定本屆資助108項研究課題(含13項西部高校青年教師基金資助課題)。
  • 西工大6名青年教授獲得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西工大新聞網12月20日電(李崧維)近日,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獲得者名單(陝科辦發〔2018〕270號),全省共有33名青年學者入選。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李慧平,材料學院李宏偉、範曉麗、謝科予,理學院顧軍渭,光學影像分析與學習中心黃慶華等6位青年教授獲得資助。
  • 一個高校青年教師的痛苦:沒拿青年基金,不能評碩導,不能招學生
    新引進教師2年之內科研項目經費不作要求。(2)具有博士學位且主持有在研的國家基金項目或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3)入選為學校青年百人A類人才者(入校3年之內研項目經費不作要求)。對於一個剛入職的年輕老師來說,距離我最近的莫過於青年基金了,如果沒有青年基金,副教授肯定是不用想的,所以第一條不可能滿足,第二條自然也不滿足。至於第三條,我入職的時候入選的是學校的青年百人B類人才,如果我想變成A類人才,按照合同要求,我需要「發3篇SCI文章+青年基金」。
  • 香港多所高校的年輕學者獲2020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資助
    新華社香港9月22日電(記者張雅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0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日前公布結果,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的21名學者的項目獲選,每人獲120萬元人民幣資助金額。記者22日從香港相關高校獲悉,港大有7名學者獲選,科大有5人、香港理工大學有4人、香港中文大學有3人、香港城市大學有2人。這次獲選的研究項目涉及不同範疇,包括醫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工程學、電腦科學、地理學等。有關學者所獲的資助金額可直接在香港作研究經費,資助期限3年。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學科競爭最為慘烈,青年資助率不足16%!
    只要看臨床醫院的實力即可,從2018年的國家自然基金課題醫院獲得數量的排名來看,上海交通大學之所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量上常年保持第一,其中強大的附屬臨床醫院是最大的利器,上海交大醫學院擁有多家實力雄厚的附屬臨床醫院,交大仁濟醫院和瑞金醫院分裂全國第三和第四,而四川大學、中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可以在2018年進入全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前十強,其中受到老牌華西醫學院、湘雅醫學院和同濟醫學院的大力支持。
  • 人才政策顯成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難度超過面上項目
    海外青年人才加速回國的步伐科技興國,人才是第一要素,隨著國家和地方省份出臺人才項目,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的人數逐年上漲,尤其是國內頂尖高校作為人才儲備,對於高端青年人才的爭奪非常激烈,母校情懷,校友推薦,海外專場招聘會等形式,讓海外有志於從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博士和博士後面對優厚的待遇
  • 如何提升青年基金「中籤」機率
    每年,我都會收到幾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基項目」)的評審任務,今年也不例外。不過,今年收到的青基項目數似乎比往年有明顯增加,這應該是好現象,說明地學研究後繼有人。  評審前認真地閱讀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的「青年基金項目評議要點」。
  • 濟南大學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通訊員 劉珂珂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濟南大學教授周偉家成為濟南大學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濟南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周偉家教授申報的「金屬-碳基電催化劑」項目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濟南大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上歷史性突破。
  • ...年(第二屆)思索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MBA中國網訊】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年(第二屆)思索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將於12月26日﹣27日在上海舉辦。上外是全球首批與聯合國總部及各分支機構、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籤署合作框架協議的中國高校,在QS世界大學排名等國際指標中位居中國前列,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獲評A+(外國語言文學),並列全國第一。▌學科多元並舉,辦學特色鮮明唯一擁有三個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校。
  • 你有點像我,範進捋著鬍鬚對霍頓說,正在閉目養神的霍頓有些吃驚
    正在飯店客房中閉目養神的霍頓有些吃驚,眼前突然出現的這人身著麻布質地的大領長袍,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戴一頂破氈帽。「你是誰?從哪兒進來的?要幹什麼?」霍頓有些緊張地接連發問。範進笑了,他把佝著的腰微微挺了挺,慢條斯理地說:「我是範進,明朝成化年間人。哦,別怕!你是在夢境裡和我相見。」
  • 22人獲2019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近年來針對廢水中難降解小分子物質去除的重大需求,圍繞絮凝過程強化、凝聚核動態演化及穩定性調控等關鍵科學問題,在新型絮凝劑尤其是仿生絮凝劑的結構設計、功能調控和絮凝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
  • 非升即走,大學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師的績效困境
    新入職的教師必須先接受預聘崗位的考驗。預聘崗位的聘期為3年,最多只能籤訂兩次合同(3+3)。如果被聘者在這兩個聘期內沒有能夠完成晉升(如從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則自動解除聘用關係。 青年教師們常用一個更直截了當的說法:「非升即走。」
  • 聚焦青科會 | 未來已來!溫州創新澎湃動力,勢不可擋
    溫州卻說:我不信,我不理我要繼續做新時代的弄潮兒2019年溫州迎來了一場大會——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峰會現場,院士濟濟,才俊雲集他們中,有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有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鄧肯·霍爾丹、有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兩天時間,海內外院士專家、著名青年科學家代表、國際科技組織負責人等約800人出席峰會。
  • 聚焦新生代,賦能新生態!媒體大咖聚焦青年談發展
    「聚焦新生代 賦能新生態」分論壇現場 張鼎峰 攝華聲在線11月19日訊(記者 張鼎峰)青年群體的話語生態有什麼特點?用戶強勢的時代如何突破「邊界」?11月19日,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聚焦新生代 賦能新生態」分論壇在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舉行,論壇瞄準青年群體,業界學界領軍人物共同暢談新媒體行業發展。